全球变暖
命名法则
原则上,“全球变暖”一词对成因持中立观点,但是根据大众的用法,“全球变暖”意味着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其他组织则使用“人为的气候改变”(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代表人为因素导致的改变。
历史上的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6/65/f28e3378-e5ea-42a8-b146-1df8b95af168.jpg)
根据不同的重组所展示过去2000年的平均地表温度。每十年找一个平均值。特别显示2004年的温度来作参考。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地球有温度记录以来第二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年平均地表温度记录低了0.06摄氏度。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度,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
成因
![全球变暖](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6/171/e63a199f-78c6-4e3c-af77-09fcfec3b970.jpg)
过去40万年的二氧化碳含量与自工业革命的急速飙升;地球轨道的周期性改变(又称为米兰柯维奇旋回)被相信是十万年的冰河时期循环的背后推动者。
气候系统的改变来自自然或内部运作及对外来力量的改变作出的反应。这些外来力量包括了人为与非人为因素,譬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温室气体。多名气候学家同意地球近年来已经变暖。近代气候转变的成因仍然是活跃的研究范畴,但是科学界的共识指出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因。可是,科学界外仍然对此结论有争议。不过暖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线增强,及地球已在适居线边缘,温室气体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地球大气层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而其他情况不变下,会促使地面升温,温室气体产生天然的温室效应。如果没有它,地球温度会比现在低摄氏30度,使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在支持与反对这套变暖理论之间争辩是不正确的,反而应该侧重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产生的最终效果,什么时候应该促进或什么时候才同意使之缓和。
举一个重要的回馈过程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回馈。大气层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导致两极冰块溶解。陆地与开放水域便占据更多的地方。两者比冰的反射还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太阳辐射。这样使变暖加剧,到头来促使更多冰块溶化,循环不断持续。
因为地球的热力惯性与对其他间接效应的缓慢反应,地球现今的气候在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下变得不平衡。气候行为研究指出,纵使温室气体维持现今的水平,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仍然会上升摄氏0.5至1度。
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6/78/46e47e38-cbc2-4ae0-9e75-c91544f8b4c2.jpg)
1980年至2003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的趋势图
![全球变暖](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6/787/fdcc9d43-ae21-4e46-9b1c-36f4ebc553dc.jpg)
燃料类造成的排放比较
温室气体对于太阳的短波辐射来说是透明的。可是,它们却吸收了来自地球发放的(黑体辐射)部分长波的红外线辐射。这样使地球难以降温。它们能暖化地球多少是以全球变暖势能作指标。
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浓度自1750年比前工业化水平(280百万分率)分别上升了31%与149%。而现在的水平已经长期高于380百万分率,并即将突破400ppm。从冰芯中提取可靠的数据指出,与过去65万年的作比较,这是个明显的飙升。从一些非直接的地质学证据,有理由相信过去4000万年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较高。在过去的20年中,大约四分之三的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是燃烧化石燃料。其他的人为排放都是土地使用方面,特别是砍伐森林。
1958年在夏威夷大岛海拔约3400米的毛纳洛峰上对二氧化碳混合比率展开了最漫长的连续的仪器测量。从此以后,人们发现每年的测量结果不断攀升,如基林曲线(Keeling Curve)显示,数值由当初的315百万分率上升至2006年超过了380百万分率,升幅大约是21%。结果显示二氧化碳含量在每个月出现轻微季节性变动而整体上全年是不断上升。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由生物生产和从天然气管道和其它基础设施泄漏出来。一些甲烷的生物来源是自然的,譬如白蚁。可是其他来源则是由人类农业活动增加而带动的,例如稻米的耕种。最近的证据显示,森林也许是甲烷的来源。如果属实,这会是对天然温室效应的额外贡献,而不是人为温室效应的。
虽然实际的趋势轨线视乎不确定的经济、社会、科技及自然发展,预期未来的二氧化碳水平将因为使用化石燃料而持续攀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排放情况的特殊报告》罗列出很多不同的二氧化碳情况,在2100年可以达致由541至970百万分率的水平。如果煤与焦油被广泛地采用,现时的化石燃料储备是有能力实现这个水平并且在2100年后继续排放。
![全球变暖](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6/588/a7fd60fa-9abe-4eb3-b1df-1aa0abf412ae.jpg)
于2000年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全球的主要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来自燃烧燃料。余下的大部分来自“短暂的燃料”(生产与运送中耗用的燃料)、工业及农业体增多。生产中的排放。在1990年,他们的比重分别是5.8%、5.2%和3.3%。当前的数据都可以作比较。大约17%来自发电时所耗用的燃料。很少来自大自然与人为生物来源,大约只有6.3%来自农业所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
正回授效果会导致更多温室气体的来源。譬如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的泥煤田释放的甲烷可能多达7百亿吨。注意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如硫酸盐气溶胶有冷却的作用。虽然被干扰的自然循环可能导致二十世纪中期的温度记录中所见的高原,但那些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在某个程度上也引致同样的温度记录。
另外一些理论
人类曾企图测量关于“在过去50年观察得到的大部分暖化都是由人类活动所致的”的科学公众程度。 在科学杂志中,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历史学教授纳奥秘·奥勒斯克斯从科学资讯机构中的928份科学文献的摘要中寻找全球气候改变(global climate change)。他得出结论,当中75%明示或暗示接受了这个公众的观点。可是,奥勒斯克斯教授并没有表示多少摘要指出人类导致的暖化效果。
除了这个公众外,还有其他的假说尝试解释全部或部分的全球温度升高的原因。某些假说如下:
全球温度升高仍然属于自然温度变化的范围之内。
全球温度升高是小冰河时期的来临。
全球温度升高的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变化及云层覆盖的调节效果。
全球温度升高正反映了城市热岛效应。因为很多都市都在人口稠密或正在扩张的地区。
太阳变化理论
![全球变暖](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6/563/a9ff4c69-ade0-4797-85ae-4a7f058173a2.jpg)
过去30年的太阳辐射的变化图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三份评估报告所阐述的模型研究发现最近40至50年的气候改变并不需要太阳发光度的变动。这些研究发现火山及太阳活动只能影响1950年前的温度改变的一半,但这种自然力量最近已经被抵消。特别是,自1750年的温室气体所推动的气候改变比同期增加的太阳活动所推动的高出八倍。
有些研究(Lean等人,2002年;Wang等人,2005年)认为前工业时期的太阳发光度比第三份评估报告中所提及的复原纪录(例如:Hoyt和Schatten,1993年;Lean,2000年)还少三四倍。其他研究人员相信太阳发光度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被低估了。他们估计太阳活动促使近来温室效应的16%或36%。其它人则建议云层和其他过程的回馈加剧了太阳活动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是真的,太阳活动的变动真的被低估了。从普遍的科学理解来说,太阳发光度变动对历史上的气候改变贡献是十分小。
现在的太阳活动水平是历史性高。科学家萨米·索兰基(英语:Sami Solanki)博士等人认为过去60年至70年的太阳活动是八千年来的高峰期。 Muscheler等人则认为过去几千年都曾经出现类似的高峰期。 Solanki博士根据他们的分析断定了太阳活动在未来的50年会降低的机会率大约是92%。再者,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者在2005年发现过去二十年的改变中的10%至30%可能来自增加的太阳输出。回顾了现有的文献,Foukal等人断定自从1970年代中期太阳输出的变化很难加剧全球变暖并且没有证据显示太阳发光度在这个时期有所增加。
植物、森林资源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全球森林资源是有效防止全球变暖的工具。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和糖类。当人类将森林破坏后有一部分会被用作燃料使用用于供暖或是烧制成碳木。在使用的过程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进一步加重温室效应,加速全球气温变暖。因此,一方面减少吸收二氧化碳这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数量,另一方面又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破坏或是不合理使用森林资源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是全球气温上升的一大诱因。大面积的草原与植物同样具有吸收二氧化碳与涵养地下水的功能,草原与植物被严重破坏的区域同时会造成严重沙尘暴,加速草原与植被的沙漠化。
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6/133/1107038e-9248-4843-a781-157bb1b0fd5e.jpg)
受全球变暖影响,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阿莱奇冰川正在不断后退。
![全球变暖](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6/479/9d0c7a94-a493-4c8d-bfb2-317754c1dc41.jpg)
一千年内北半球温度变化趋势(1000年-1950年每50年一刻度,1950-2000每10年一刻度)。
由于海洋温度升高,海水体积膨胀,南极和格陵兰的大陆冰川也会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海拔地区。例如大洋洲岛国图瓦鲁已被水淹没。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线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陆地面积缩小会极大地影响人类居住环境,甚至可能导致战争。河、海堤的建立,可降低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保护地势低的地区。(要注意,广为流传的“海洋上漂浮的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实际上,海洋上漂浮的冰川融化后海平面仍会保持不变。只有当陆地的冰川融化后流入海洋才会改变海平面的高度)
由于海洋温度升高,水蒸发加快,大量水气被输送进入大气,会导致局部地区短时间内降雨量突然升高,这样暴雨天气就会导致水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更加频繁的发生,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和位于河流下游的广大地区因此受到洪水的威胁,水灾面积因为短时的强降水而迅速扩大,水土流失问题也比过去更加严峻。
由于大气温度升高,导致热带传染病向高纬扩散,目前已有热带传染病扩散的迹象。而过去在低温下难以存活的病毒随着冬季温度上升,有全年活动的可能,最近一段时间的监控发现,过去已经得到控制的疾病如结核病等有再度爆发的可能。
由于大气温度升高,令蒸发量上升,在以往干旱少雨的地区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而不正确的耕作方法很有可能让以前植物覆盖的半干旱地区失去保护成为半沙漠化地区,从而导致内陆地区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扩大的危险(实际上沙漠化问题已经困扰着东亚和中亚国家,在撒哈拉边界地区更是情况堪忧)。
由于温度升高,如果食物链中的上层和顶层生物如果不作出相应变动就会严重危机到种群的繁殖和发展,整个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威胁,许多物种会加速灭绝的步伐。
由于两极冰山崩塌,北欧、南美近极地的地方温度会迅速下降(因冰溶化有溶化比潜热,大量冰同时溶化会吸取大量能量以作溶化之用,所以近极地的地方温度会迅速下降),会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变化。
澳洲流行病学家安东尼奥·麦克迈克尔(英语:Tony McMichael)于美国微生物学会的会议上提出警告,表示全球变暖使得多种流行病的流行模式发生改变增加爆发机会。
由于极端气候会使农作物失收,减少粮食供应,在一些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引致饥荒,例如干旱会使非洲的荒漠化范围扩大,农地生产力下降。
解决和缓和方案
![全球变暖](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6/635/e9a35c5b-fa5f-4e0d-8149-8674bec4ccbf.jpg)
能量信息管理预言世界能量和矿物燃料用法在下十年内将上升。
不少公司和团体组织设法削减全球变暖,为全球变暖的削减与缓和提议了某些战略战术,包含:倡导使用生物柴油、风能、太阳能、核聚变、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辆、碳税、人口管控策略等。许多环境小组鼓励单独行动抵抗全球变暖,经常瞄准消费者,并且有对气候变化的业务商业活动。
京都议定书
关于参与全球变暖的主要世界性国际协议就是在京都协议书。京都协议书是1997年讨论联合国气候变化应变中心(UNFCCC),批准这个协议的国家承诺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五种温室气体,如果他们继续增加排放这些气体,他们就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谴责。莱比锡宣言于1995年签订,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的增加不足以引致全球变暖。
科技
Raymond Kurzweil在美国国会军队科学顾问委员会面前作证,他在纳米科技科学看到可观的潜力可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例如气候变化,即纳米科技可能将全球变暖问题逐渐解决。 Raymond Kurzweil在其于2012出版之作品How to Create a Mind一书中预测,以科技进步的速度,届公元2040时的人工智能将强大到足以解决全球变暖。
阴谋论
2013年4月2日,根据一家专门分析政治动向的美国机构 — 公共政策民调基金会所做的调查显示,有37%的美国民众投票认为,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罗格斯大学社会学教授泰德·戈泽尔(英语:Ted Goertzel)指出,参与全球变暖研究的科学家和机构是全球科学阴谋的一部分,是他们进行操纵性的一场骗局。有关阴谋的指控,最引人注目的是气候研究小组电邮争议,骇客证明负责研究全球变暖的研究员在篡改数据。
美国作家、制片人格林·贝克将宣扬全球变暖的联合国、前美国副总统艾尔·高尔与纳粹党相提并论,批评全球变暖的宣传运动等同于纳粹党对犹太人的运动。他表示:“这和希特勒用的是同样战术,你必须有一个敌人作为目标,当你弄出一个假的敌人让大家感到威胁,你就可以团结整个世界当你的靠山,让你顺利夺取权力。希特勒的计划就是将犹太人当作敌人,高尔和联合国的敌人就是全球变暖这个假议题”。
澳洲总理东尼·艾伯特的首席商务顾问莫里斯·纽曼(英语:Maurice Newman)也表示:“有95%的气候模型都告诉我们,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灾难性的全球变暖,联合国坚持要求世界各国,每年花费数千亿美元来应对无效的气候变化政策。我想说的是,全球变暖议题是‘新世界秩序’的一件工具,这跟事实或逻辑无关,而是联合国控制下的‘新世界秩序’,他们用伪造的科学数据欺骗我们”。
有关的国际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关资料
![](https://imgs0.zupu.cn/photos/items/831/bab0c105-7bce-43f1-a1ae-b3b4a86eba2a.jp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9/995/fafbbd65-9daf-4cac-a24f-0bc82740f074.jpg)
![](https://imgs0.zupu.cn//ueditor/2021/11/09/17ed9bb5-88e6-440b-8280-41a80f77fc2a.jpg!water)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