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伊尹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7
转发:0
评论:0
生平伊尹出生于前1649年,有莘国空桑涧,因为其母亲为侁民,在伊水住居,以伊为氏,尹在甲骨文象征权力者为官名。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到商汤那里当厨师。伊尹有远大抱负,不甘作奴隶,于是利用向商汤进食品的机会,向商汤分析天下形势。商汤很欣赏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隶身份,并提拔为“阿衡”(亦称“保衡”,相当于宰相,后人习用“阿衡”一词代指伊尹)。前1600年,辅助商汤灭夏朝,商朝建立。任职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太甲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皆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今河北临漳),建宫居住,达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摄政,管治国家。直到太甲悔过自新了,才迎回太甲复辟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病逝,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

生平

伊尹出生于前1649年,有莘国空桑涧,因为其母亲为侁民,在伊水住居,以伊为氏,尹在甲骨文象征权力者为官名。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到商汤那里当厨师。伊尹有远大抱负,不甘作奴隶,于是利用向商汤进食品的机会,向商汤分析天下形势。商汤很欣赏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隶身份,并提拔为“阿衡”(亦称“保衡”,相当于宰相,后人习用“阿衡”一词代指伊尹)。前1600年,辅助商汤灭夏朝,商朝建立。任职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

太甲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皆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今河北临漳),建宫居住,达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摄政,管治国家。直到太甲悔过自新了,才迎回太甲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病逝,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

伊尹

伊尹

主要成就

医学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说文》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在“道家”类中著录有伊尹所著《伊尹》五十一篇。班固注曰:汤相。此书又与《太公》、《管子》、《鹖冠子》、《淮南王》等同被班固列为兵家,似又可以当做兵书。小说类著有《伊尹说》二十七篇。班固注曰:“其语浅薄,似依托也。”玉函山房辑佚书有《伊尹书》一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也有伊尹篇。 商代给后代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还有关于后代祭祀伊尹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黄尹”诸称皆指伊尹。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蛊、龋等,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虽然不能说与伊尹有直接关系,但伊尹肯定参与过类似占卜活动。

《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就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南朝梁陶弘景在列数古代医哲先贤时也不忘伊尹的功绩:“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明李梴也历代上古医家圣贤中也记载:“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元代王好古撰有《汤液本草》一书,他坚信汤液就是伊尹所创立的:“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 历代医家皆对伊尹创制汤液的故事深信不疑。元代起的三皇庙中,伊尹已列配享,与上古传说的医家进入医家朝拜的殿堂。清代陆以湉记载了京师先医庙的沿革情况,在先医庙诸位名医中,伊尹赫然在位:“京师先医庙,始于明嘉靖间。(按:元贞元间建三皇庙,内祀三皇并历代名医十余人,至是始定为先医庙。)本朝因之,中奉伏羲,左神农,右黄帝,均南面,句芝、风后,东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东向,东庑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佗、皇浦谧、巢元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宗素、李杲,皆西向,西庑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张仲景、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皆东向,以北为上,岁以春冬仲月上甲,遣官致祭。” 还有人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的说法:“隐医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万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圣人之徒也。贾谊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孰谓方技之士岂无豪杰者哉?” 清代徐大椿则认为汤液并不是伊尹发明的,而是至商代伊尹时开始盛行而已:“《内经》中所载半夏秫米等数方是已,迨商而有伊尹汤液之说,大抵汤剂之法。至商而盛。非自伊尹始也。” 1985年,当代名医姜春华在《中医杂志》撰文指出《伤寒论》与《汤液经》的渊源关系。依据除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之外,还有一部敦煌石室唐写卷子本的传抄本——梁·陶弘景《用药法要》。该书说:“诸名医辈张玑……等,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并细数了其中的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乌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阳旦汤、阴旦汤等。其实关于《伤寒论》来源问题历代医家并不避讳,王好古曾说:“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清代陈修园也指出:“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尹配合而为汤液。仲景《伤寒》、《金匮》之方,即其遗书也。” 伊尹的《汤液经》在宋代时民间还有残存,如《普济本事方》在大柴胡汤方的最后一味药大黄后即以小字说明:“伊尹《汤液论》大柴胡同姜枣共八味,今监本无,脱之也。”[再如朱肱《类证活人书》在桂枝加葛根汤方后注中也说明:“伊尹《汤液论》桂枝汤中加葛根,今监本用麻黄误矣。”《阴证略例?伊尹汤液论例》也进一步指出:“朱奉议云仲景泻心汤比古汤液则少黄芩,后人脱落之。许学士亦云伊尹《汤液论》大柴胡汤八味,今监本无大黄,只是七味,亦为脱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汤液》也。” 伊尹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医药行业神,但大多数民众相信,汤液是由他发明的,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厨艺

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

伊尹由厨入宰的经历,从史料记述中可知,伊尹先是当过奴隶的,幼年的时候寄养于庖人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以后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并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说汤以至味,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被任用为相,影响较大。 以伊尹来比喻技艺高超的厨师的词语也不少。 “伊尹煎熬”(枚乘《七发》),“伊公调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负鼎”(《史记》),“伊尹善割烹”(《汉书》)等。《鹖冠子·世兵篇》还有“伊尹酒保”的记载,表明伊尹曾在餐馆干过。伊尹建树卓著,烹饪理论与实践较全面。记载伊尹烹饪实践的倒不多,只有说他去见商汤时烹调了一份鹄羹(天鹅羹)很受青睐。但从《吕氏春秋·本味篇》伊尹说汤以至味那些话来看,他的烹饪理论水平绝对是一流的。虽然他是借烹饪之事而言治国之道,但若无对烹饪理论的研究和烹饪实践的体会,是不可能说得那么在行、那么精辟的。 中国著名烹饪理论学者熊四智先生在《当立伊尹为厨坛始祖》一文中说:伊尹说,烹调美味,首先要认识原料的自然性质:“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伊尹说,美味的烹调:“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伊尹说,烹饪的用火要适度,不得违背用火的道理:“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伊尹说,调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别用心去掌握体会:“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伊尹说,烹饪的全过程集中于鼎中的变化,而鼎中的变化更是精妙而细微,语言难以表达,心中有数也更应悉心去领悟:“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伊尹说,经过精心烹饪而成的美味之品,应该达到这样的高水平:“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与此同时,伊尹又为商汤讲了当时可以制作美味的各种名特产品。 在中国几千年烹饪技术发展长河中,曾经出现了许多的技艺高超的名人,如帝尧时代传说中的彭铿、周朝的太公吕望,春秋时代的易牙等。这些人都各有专长,而且在烹饪技术的发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伊尹在烹调技术及其烹饪理论等方面独树一帜。厨艺,只是伊尹众多本领中的一种。伊尹是中国烹饪之圣。如今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中国烹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为中国的“厨圣”、“烹调之圣”。

军事

伊尹在军事方面的活动,主要是参与了灭夏战争的策划、准备与实施。关于汤灭夏之战,史料欠缺,现今所知的有关记载亦多是语焉不详,尤其是对战役战斗的记载极少,难以全面详实地叙述,但关于灭夏战略的谋划、准备和实施,古文献中略有涉及。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出伊尹在灭夏之战中所起到了重要作用及其对军事认识的深刻和驾驭军事的杰出才能。他对中国军事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将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用于指导战争。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之后,政治与军事便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政治的兴衰与战争的胜败密不可分,而人心的向背正是政治形势的反映,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心向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各有不同。

在夏商之交,中国处于奴隶社会发展时期,当时社会生产力不高,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的生产水平还很低,还具有对自然不可抗拒的依赖性。有神论的唯心世界观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统治地位,唯天是尊,唯天是教,人们认为上天是人世的最高主宰,一切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都受上天支配,这反映到政治上就是神权政治。最高统治者以上天之子自居,其权力和行为被视为上天意志的体现,因此,每有重大举措必祈请上天,祭祀神祖,以求福佑。

每次战争更是如此,战前除向上天和神祖祈祷外,还要占卜请示,以决定行动和指导作战。但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伊尹通过对过去战争的总结,隐隐约约地发现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意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于是开始冲破天命思想的束缚,把注意力用于研究人心向背这一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的思想,即把民众是否拥护最高统治者,看作是衡量国家统治兴亡的一个重要尺度,进而将这一思想用于指导灭夏战争。 为了弄清民众对夏桀的态度,伊尹前往夏任官,借机探察民情。当他看到桀“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情况后,即大胆判断“夏命其卒”,认为夏已出现了灭亡的征兆,因而与汤共同下定灭夏的决心。在战争准备期间,伊尹仍以此为指导,一方面极力宣传夏之,进一步促使人们对夏的厌恨;另一方面针对“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的现实,强调广布仁德,宽以治民,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参见前文汤灭夏之战),对内扩大民众的拥护,对外争取其他方国的支持,颂声四起。不少方国归附,从而收到了抑彼扬己之功,使人心背夏而向商,九夷不起即为明证,为灭夏战争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人心向背影响战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众所周知的公理,但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却是前无古人的创造。伊尹第一次认识到这一点并用于指导战争,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军事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二,“上智为间”的谋略。 间谍情报战,在现代战争中已不新鲜,但在中国古代早期战争或者说在伊尹之前则是未曾有过的。当然在人类早期战争中也注意到了侦察敌情的重要,但在神权统治时代,这种侦察只是纯军事的战场侦察,而没有深入到敌人内部从事情报搜集和瓦解敌人关系的工作。只有当伊尹认识到民心向背对战争的作用之后,才以到夏任官的名义打入夏王朝内部开展情报工作。如果说伊尹第一次赴夏是为了侦察夏王朝的政情民情,以便制定灭夏计划的话,那么第二次赴夏则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情况,而且还利用所掌握的情报,联络夏臣和当时已失宠于桀的妺嬉,扩大敌人内部的矛盾,以削弱其实力,为后来灭夏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据《竹书纪年》载:桀“命扁伐山民,山民送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妺嬉(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亡夏。”《吕氏春秋》亦有类似记载,充分肯定了伊尹用间的作用。后来孙武总结说:“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孙子·用间》)。“用间”的重要性随着战争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而伊尹作为中国军事史上“用间”第一人,其功劳不言可知。 第三,根据敌我力量变化选择有利战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能否运用发展的观点,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行止进退,是谋事成事的关键。对于战争而言,能否正确认识判断形势并选择有利战机显得尤为重要。 商汤经“十一征”后,不仅剪灭了亲夏的方国,而且扩大了统治区域,实力大增,灭夏的战争准备工作业已完成。当时夏王朝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呈现出分崩离析之势,在此形势下,向夏发起最后总攻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但伊尹为确保战争的胜利,考虑到夏虽然已近末日,然而它为中原之主已历时 400 余年,其声威余绪,不可忽视;再者商为夏之方国,商伐夏有以下犯上之嫌,没有十分的把握不可轻动,因此认为一定要等大多数方国都不支持夏桀时方可进攻。于是为试探各方国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议汤停止向夏进贡,以观反应,桀怒而“起九夷之师”,准备大举伐商。伊尹见九夷等方国仍心向夏桀并听从桀的调遣,因此认为决战时机没有完全成熟,遂与汤复朝贡谢罪,假意忠诚以伺时机。第二年伊尹建议再次绝贡,桀又召诸侯在有仍(山东济宁南)会盟,准备伐商,此次不仅九夷之师不奉夏命(《说苑·权谋》),而且有缗氏(山东金乡南)首先叛反(《左传·昭公四年》)。伊尹看到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即向夏发起总攻,结果大获全胜,一举灭夏。 在天命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伊尹不是通过占卜、观象来决定是否发动和何时发动战争,而是根据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充分认识人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由人〈即他自己〉来把握和选择战机,实属难能可贵。 伊尹在军事上的成就除以上几个方面以外,在前文所述的诸如孤立敌人、壮大自己、迂回包抄和切断敌人后路等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其最突出的贡献则在于不受时代的束缚,大胆冲击天命观禁锢,较清醒地认识到人在战争中的主体作用;其战略和选择有利战机均得于人心向背影响战争胜败的观点,这对于中国军事的发展尤其是战略学说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不愧为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军事谋略家。

异说

根据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 。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显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坚持对伊尹的祭祀,且祭祀伊尹的牺牲数目及品种与商朝同级,因此《竹书纪年》的记载有可疑之处。

对后世的影响

虽然伊尹对商朝贡献良多,但他流放太甲的行为,却成为了后世权臣效尤的凭据。西汉时期,权臣霍光就以伊尹为先例,操纵皇帝的废立。

著作

《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

轶事典故

以鼎烹说汤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 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有莘国君贴身厨师。国君发现其才干,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夏禹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 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缕臣,随同到商。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汤由此方知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 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

发明汤药

有资料记载中药汤剂创始人就是伊尹。相传伊尹很有学问,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最拿手的是用草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人称活神仙。《史记·殷本纪》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资治通鉴》称他“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甲乙经·序》亦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到伊尹对中药汤剂的研究有多么深奥。

大濩乐舞

汤即位之初,商王畿之内连续五年大旱,骄阳如火,河井枯竭,田地龟坼,草地枯萎。汤命史官在郊外燃烧积薪,以牛羊豕作为牺牲,祭祀上帝。汤祈祷时引咎自责,列举六条自己可能犯的错误,哀求上帝赐福降雨,但毫无效果。大旱延续到第七年时,汤又在桑林之地设坛,祭天求雨。史官占卜后说,要用活人作牺牲,上帝才肯降雨。汤认为,祈雨本是为民,岂可再又残害于民?便决定由自己充任牺牲。他剪去头发指甲,沐浴洁身,向上天祷告:“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勿因我一人之过,而伤害村民性命!”祷毕便坐到柴堆上。正当巫祝要点火燃柴,大雨骤然而来,万民一片欢呼,作歌颂扬汤的德行,乐曲取名为“桑林”,又名“大”,后人称其为“汤乐”。 成汤灭掉暴君夏桀后,命大臣伊尹改编这一舞蹈,就是《大濩》,持矛以舞,象征成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救护万民,因此称“护”[古代濩和护(护)相通]。《大濩》虽然是武舞,但音乐宽厚温和,充满劝善仁爱的厚义。吴国公子季札欣赏《大濩》后,感叹地说:“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圣者如此伟大,仍会为不足感到惭愧,做圣人真是不易呢!) 这里不但有铿锵的音乐,还有美妙的万舞,万是一种舞的专名。此外还有“嘉客”,就是唐尧、虞舜和夏禹的后代子孙以及诸侯们,前来助祭的。可以想像到这种典礼是怎样隆重了。并且祭的第二天,按例还有举行一次祭的,叫做“肜”祭。 诗经中有诗《那》记载了大濩乐舞: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 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 汤曰:“将往见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人物评价

齐管妾婧:“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由是观之,老可老邪?夫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汤立以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观之,贱可贱邪?皋子生五岁而赞禹,由是观之,少可少邪?駃騠生七日而超其母,由是观之,弱可弱邪?” 孟子《孟子●万章》:“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纳之沟中,自任以天下重如此,故以伐夏救民。” 荀子《荀子·臣道》:“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 高柔:“天地以四时成功,元首以辅弼兴治;成汤杖阿衡之佐,文武凭旦望之力,逮至汉初,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此皆明王圣主任臣于上,贤相良辅股肱于下也。” 曹髦:“"伊挚之保乂殷邦,公旦之绥宁周室,蔑以尚焉。” 刘勰《文心雕龙》:①“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②“商周之世,则仲虺垂诰,伊尹敷训,吉甫之徒,并述《诗》、《颂》,义固为经,文亦足师矣。” 赵莹、刘昫等《旧唐书》:“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 李贽《续藏书》:“古唯汤武庶几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

后世纪念

伊尹墓

伊尹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南三公里处(虞城县西南20公里的魏崮堆村内)。始建于3500多年前,旧时占地数十亩,墓前有伊尹祠,内塑其像,历代修葺。墓冢高3米、周长46米,周围一片古柏环绕。坟前墓碑为清同治年间所立,长方形,圆顶方座,碑高2.05米,宽0.48米,厚0.18米。篆字题名:“商元圣墓”(即伊尹墓碑)。1981年,“虞城伊尹墓”作为辞条收入了《中国名胜词典》。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九月初九,这里都有伊尹庙会,本地及附近的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数百里成千上万的人们都会来此朝会。1984年,政府对伊尹墓进行了重修。该墓被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书纪年》: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吕氏春秋》记载:“伊尹卒葬南亳”。 《通鉴外纪》记载:“伊尹生于空桑,卒葬南亳。” 《商丘县志》记载:“伊尹百岁殁,帝沃丁以礼致葬于亳,即其地也。” 《重建伊尹殿记略》载:“谷熟之南旧县,即古亳故墟,有冢亩余, 世为伊冢,冢前建祠,祠设其像。”今店集乡魏堌堆村后伊尹墓即此。 《后汉书·东汉郡国志》:“梁国谷熟县有南亳,宁陵有葛伯也。” 《大明一统志》:“伊尹墓,在归德州城东南四十里,墓前有庙。” 《大明一统志》:“亳城,在归德州城东南四十五里,契父帝喾都亳,汤自亳迁焉。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即今宁陵县葛乡,亳乃今安徽亳州也。蒙为北亳,即景亳,汤受命之地。谷熟为南亳,汤所都。” 《读史方舆纪要》:《禹贡》豫州地。古曰商丘《左传》:高辛氏子阏伯居商丘。商汤为亳邑地。 《宋州从政录》载:“伊尹墓,在谷熟镇,有庙。” 《三家注史记·殷本纪第三》: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亳,汤都也。” 范文澜《中国通史》注:“南亳,在今虞城县谷熟南里许。”

伊尹祠

伊尹祠,坐落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西南20公里的魏崮堆村内,位于伊尹墓前,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祠堂包括:圣母冼姑殿、伊尹大殿、伊尹夫人殿、花戏楼。此三殿是元朝张之忠和侯有造所建,明万历年间重修。

祭祀

山东省曹县伊尹祠,据《皇览》载:“己氏城有平利乡,乡有伊尹冢”。古己氏城即今曹县楚天集,平利乡即殷庙村。殷庙村在楚丘西二十余里,西望汤陵,前有神祠,名曰“元圣祠”,为明代知县范希正重建,其规模与汤陵同例。民国时几经烽火,至新中国建立后,仅存径五步、周十五步、高丈二之古墓一丘,正殿三楹,拜三楹,伊尹等塑像,及径五尺周丈五高七尺重两千斤之大钟一口,和部分残断碣。十年浩劫祠墓夷为平地,碑碣大钟亦荡然无存。近几年,曹县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新建了墓祠。 河南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1983年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市偃师市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遗址,怀疑此处为商都西亳,进而推断伊尹死后葬于此处,但洛阳至今仍没有发现伊尹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伊尹是谁?伊尹的生平简介
伊尹是商朝最早的丞相,传说他通晓天文地理,无所不能,人称活神仙。商汤之所以能灭亡夏桀,伊尹功不可没。伊尹的出生非常神奇,他的母亲是采桑养蚕的女奴,在生伊尹之前,采桑女梦见神仙对她透露了一条天机“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采桑女见臼内果然往外冒水,她赶紧通知村子里的人,立刻向东跑20里。采桑女带着大家逃出来了,她忘记了神仙对她说的话,一定不要回头看,她一回头就看到自己的故土变成了一片汪洋。由于她回头了,所以就变化成一颗空桑树。有莘氏采桑女偶然路过,见到空桑树中竟然藏着一个婴儿,于是她将婴儿抱走,献给了有莘王,有莘王也不知道这个婴儿的来历,只好将他交给了家用奴隶厨师抚养,这个婴儿就是伊尹。其实,伊尹的出身传说只是后人编造出来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故事中推测伊尹的真实出身,极有可能是采桑女和厨师的儿子。伊尹从小就聪明好学,不但习得了父亲的厨艺,也学到了尧舜的帝王之道,他研究三皇五帝、大禹等君王...
· 伊尹
伊尹(约公元前16世纪)又名挚,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他帮助商汤统一了国家,又帮太甲中兴商朝,世人尊为元圣。伊尹“生于空桑(今曹县北15里旧龙泉寺处)”,“耕于有莘(今曹县西北莘冢集)之野”。他虽身为奴隶,却乐尧舜之道,胸怀经世治国之才。成汤与有莘氏联姻,他以陪嫁男仆的身份到了汤的身边,给汤当厨师。他向汤讲述远古帝王的业绩和九类君主不同的作为及结局,汤很赞赏,就任他为相。伊尹辅佐商汤努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制订典章制度,使官吏尽心尽力;任用贤人,施行仁政,取信于民,使商部落政治安定,百姓乐业。在此情况下,又帮助商汤讨伐其他诸侯,攻打夏桀。先后经过11次战争,终于灭夏。辅佐商汤登上天子位,建立了商朝,并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大治景象。汤死后,王位三传至嫡长孙太甲。伊尹复相太甲,教其尊祖训,行汤政。太甲开始还能按祖先的制度、规矩办事,可3年之后,却忘乎所以,一意孤行,转而昏庸,并镇压百姓。...
· 伊姓始祖—伊尹
“厨师之祖”伊尹,不但是有名的厨师,也是出色的政治家、医学家、学者。被周公、孔子等人奉为“元圣人”,伊尹以做菜为比喻引申治国之道,提醒帝王执政要重德、为天下、为人民,并教育帝王成为贤能者;甚至为了人民的安宁而放逐帝王、无私亲政。实乃高德之士。究竟伊尹是一位多么贤德的奇人?一生做了多少伟大的事情?伊尹全身青铜像——伊氏宗亲会筹委会设计制作身世不凡——出生充满传奇色彩伊尹生于夏朝末年,其诞生有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远古时代,有一条伊河,上游有个名为“有幸”的小国家。伊尹的母亲住伊水岸边,在她怀孕的时候梦见神人告诉她“若看见石臼里出水,就向东跑,别回头。”第二天,她看见自家石臼里真涌出水来,就赶紧告知邻居们这个预言。大家向东跑了一十里,来到桑树林边,她回头一望,村庄已被洪水淹没,然而这一回头却违背了神人的告诫,这瞬间她的身体变成一株空心桑木。洪水退去后,一位养蚕姑娘提着篮子来到桑林里,听闻婴儿哭声...
· “伊尹一人”
明朝有个知府叫冯驯,有一天,他在家里请客。客人里边有个10来岁的孩子,跟他父亲一块儿来赴宴,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很机灵。有人说,这孩子顶会对对子了。一个客人听了,就提出让这孩子对对子,他指着知府冯驯说: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冯是由两点和马组成,就是冯二马;驯由三个竖(川字)和马组成,就是驯三马;冯驯合到一块儿,不就成了五马了吗?古时候,五马又是知府的别称,冯驯五马就是冯驯知府。这个对联表面上倒很简单,实际上还真不好应对。许多大人都在苦思冥想。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对出下联: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这里说,伊字有个人;尹可以看成是伊字去掉了亻(立人),当然无人了,伊尹两字合到一块儿,是一个人。伊尹正好也是个人名,是商朝一个有名的大臣。这么难的对子,一个孩子对得这么好,在座的客人们都很惊奇,宴会的气氛由此热烈起来,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诗对句高兴极了。
· 伊姓先祖伊尹的传奇身世
在第一眼看到族人时,四川人伊国华就觉得十分亲切——大家的鼻子、眼袋等长得很像。他知道,这是因为大家都是商朝名相伊尹的后人,血脉纯正。看到族人的欣喜,让他庆幸自己来了开封拜祖。有机会,他想再去留有先祖足迹的伊水流域好好看看——伊尹出生在哪儿,到今天也没有定论。姓氏起源伊尹后人以伊为姓在河南开封,来自福建、山东、浙江、安徽等9个省市的伊姓人,第一次聚在了一起。来的人不算太多,有70多个。稍作歇息,他们决定马上奔赴开封杞县空桑村,祭拜得姓始祖伊尹。有史书记载,伊姓是一个上古姓氏,最早跟帝尧有关。相传,帝尧出生于伊祁山,因为曾被寄养在伊侯长孺家,他的子孙就以伊为姓。既然这一支伊姓更早,为何伊姓人却认伊尹为得姓始祖呢?河南省姓氏研究会副会长石小生说,尧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祁姓。关于他的记载多是传说,伊姓虽然源于尧但得姓于尧却没有真凭实据。刘、唐、杜、祁、伊等很多姓氏都源于唐尧,可见唐尧并不姓伊,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