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释道安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1
转发:0
评论:0
生平事迹貌丑聪颖道安于西晋永嘉六年,生于常山。家中为儒学世家,但其父母早死,由表兄孔氏扶养长大。其貌丑陋但极为聪敏,7岁开始始读书,读两遍便可背诵,展现出他过人的记忆能力。暂露峥嵘道安12岁出家。初始,其师父以貌取人,并不器重他,而让他从事田间劳作。过了三年,道安要求阅读佛经,师父随便给了他一卷约五千字的《辨意经》(即《辨意长者经》)。道安利用劳动休息时间,读了这部经,而且背诵了下来。傍晚回来,以经还师,要求另换一部。师父责问他,道安回答说:昨天那部经,已经背诵下来了!他师父虽然不太相信,还是又给了他一部近万字的《成具光明经》,道安仍用田间休息时间阅读,并且也背诵了下来。傍晚回来,将经还师,他师父感到有些意外,并且当面让道安背诵一遍,果然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异,这才发现他这位徒弟原来很不寻常。不久,他为道安授“具足戒”,使道安成为一名正式僧人;接着,就让道安外出游学,冀以深造。从此,道安就...

生平事迹

貌丑聪颖

道安于西晋永嘉六年,生于常山。家中为儒学世家,但其父母早死,由表兄孔氏扶养长大。其貌丑陋但极为聪敏,7岁开始始读书,读两遍便可背诵,展现出他过人的记忆能力。

暂露峥嵘

道安12岁出家。初始,其师父以貌取人,并不器重他,而让他从事田间劳作。过了三年,道安要求阅读佛经,师父随便给了他一卷约五千字的《辨意经》(即《辨意长者经》)。道安利用劳动休息时间,读了这部经,而且背诵了下来。傍晚回来,以经还师,要求另换一部。师父责问他,道安回答说:昨天那部经,已经背诵下来了!他师父虽然不太相信,还是又给了他一部近万字的《成具光明经》,道安仍用田间休息时间阅读,并且也背诵了下来。傍晚回来,将经还师,他师父感到有些意外,并且当面让道安背诵一遍,果然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异,这才发现他这位徒弟原来很不寻常。不久,他为道安授“具足戒”,使道安成为一名正式僧人;接着,就让道安外出游学,冀以深造。从此,道安就开始了他出家以后的参学生涯。

梵僧器重

晋成帝咸康元年,石虎迁都于邺,佛图澄随至。道安至邺都入中寺,师事佛图澄,佛图澄极为欣赏他的才华,但众人见道安相貌不扬,颇有轻视之意。佛图澄每次讲经,都要道安为大家再复述一遍,道安辞锋锐利,屡释群疑,众人这才大为叹服。于是遂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赞。后来,道安又到了泠泽(今山西晋县)。不久,又来到河北飞龙山、太行山、恒山,并在这里创立塔寺。于是,“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这时的道安已经是相当知名。

漂泊修学

道安45岁时,又返回邺都,住受都寺,徒众数百。这时,石虎已亡,冉闵作乱。道安乃西适牵口山,不久又率众到了王屋、女林山(今属山西)。佛图澄圆寂(348)后的十五年中,道安(及其徒众)一直辗转活动于河北、山西一带,一边禅修,一边讲学。后来,他又避乱渡河而到了陆浑(今河南嵩县),“山栖,木食,修学”。尽管这个时期,道安颠沛流离,住无宁处,但他仍然乱中求静,于奔波中聚众讲学。此时追随道安的门徒已有法汰、慧远等五百多人。

南下安居

道安到陆浑不久,慕容氏劫掠河南,于是安于是率领众人南下,到了新野,后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到达襄阳,乃“复宣佛法”,而“四方学士,竞往师之”。后镇守江陵的征西将军桓豁,邀请道安移住江陵,而西镇襄阳的朱序又请道安回住襄阳。道安先住襄阳白马寺,因寺狭窄,难以容众,于是在显贵们的赞助下,另建了一所有四百多间僧舍的檀溪寺,与此同时还修建了一座五层高的佛塔。从此,道安结束了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

千军一人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前秦将苻丕攻陷襄阳,战火迫使道安移居长安。后来,慧远定居庐山,名振一时。道安到长安后,秦主苻坚说:我以十万之众攻襄阳,结果只得了一个半人,“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由此可见,苻坚对道安是何等推崇。

安然而逝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二月八日,道安大师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终。享年74岁。

上生兜率

道安修习弥勒净土法门,曾于弥勒像前立誓,愿生弥勒净土所处的兜率天内院,将来参与弥勒佛的龙华三会,护持佛法广度众生。道安生前曾向异僧询问来生处所,“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根据其潇洒圆寂情景,可知他如愿以偿。

贡献及影响

道安在汉传佛教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

撰写《综理众经目录》,列出经典译者,判定译经时间和新旧,开创中国佛教文献整理和目录研究之先河。

制定《僧尼规范》、《佛法》为僧团规则,之后流布至天下寺院,更从此成为僧尼的准则。

开创东土最先弥勒净土信仰及引入其具体修行方法。

反思“格义” 的译法,还佛教义理之本意;致力于佛教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比较研究,总结了翻译中的经验与困难,提出了佛教史上有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说法。精研不同版本的般若经典,依“诸法性空”和“法身不二”的思想创立“本无”宗,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魏晋时期沙门皆依师姓,故姓不同。以释迦大师为本,于是后世皆定释氏为僧姓。

研究方法

道安一生以《般若经》的研究为重心,他在当时能取得重大成果,研究方法的改进是重要因素。道安舍弃以格义的方式训解佛典,采取多本对读的方法——合本。正因为如此,道安特重不同译本的搜集,因而有《综理众经目录》的撰述,以及入长安后组织译场的作为。

佛学思想

在佛学思想上,道安依据《大品》《小品》不同译本的对读,整理并组织《般若经》的理论体系,僧叡称为“性空之宗”,刘宋·昙济《六家七宗论》则称为“本无宗”。“本无”一语,梵语作 Tathatā ,译作“如”。道安《道行经序》谓:“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耳,非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也。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云:“般若波罗蜜者,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如也,真际也。故其为经也,以如为始,以法身为宗。如者尔也,本末等尔,无能令不尔也。佛之兴灭,绵绵常存,悠然无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尔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也。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可说深得般若经旨。这一见解,由道安高足弟子慧远继承,慧远并汲取鸠摩罗什“非有非无”的中观系理论,而于其《大智论抄序》中进一步推向以“法性”为主的理论高峰。

然而,罗什高足僧肇,于其《不真空论》中评述“本无宗”谓“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言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引发后世注疏家及近代学者对“本无宗”之倡说者及其基本主张为何的讨论。

翻译理念

道安对经典的翻译非常重视,曾组织译场,撰写序言,评定优劣,编辑目录。其五失本、三不易的著名论断,对译事“洞入幽微,能究深隐,”要求译者反复切磋、谨慎从事。五失本指:

梵文句法,多为倒句,译成汉文,即失本义;

梵文重质朴,汉文喜修饰,缺少文采难可众心,有失本义;

梵文佛经多有反复咏叹、再三叮咛之语,汉文删之,有损本义;

梵文佛经常先以散文叙事,再以诗句概括,译文删除重颂,亦损本义;

梵文佛经,述完某事,于另述他事前,又重复前文,译文悉除重复,即失本义。

三不易指:

经典乃佛陀因时而说,古今时俗各异,欲删雅古以适今时,既要求真,复要喻俗,一不易也;

世尊之无上正等智慧,凡愚之人难以信受,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宣经去佛未久,大迦叶令五百神通罗汉审察、着录,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今以庸人近意量裁千年前罗汉脱俗境界,三不易也。

经斟酌、比较,道安更倾向直译,主张译文应力求质朴,不令有损言逰字,这一观点对后代佛经翻译产生积极作用。

知名著作

遗失专著

《实相论》,佚。收录于刘宋·陆澄《法论·法性集》。目前仅存目录,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二。

《综理众经目录》,佚,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卷三、卷四中保存了道安录的基本情况,可供参考。日人常盘大定曾作过《综理众经目录》的恢复目录。

众经序言

《安般注序》、《阴持入经序》、《人本欲生经序》、《了本生死经序》、《十二门经序》、《大十二门经序》、《道行经序》、《合放光光赞略解序》、《增一阿鋡经序》、《道地经序》、《十法句义经序》、《阿毘昙序》、《十四卷鞞婆沙序》、《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序》,僧祐《出三藏记集》标为“未详作者”,近人汤用彤则主张系道安所作。

以上作品均存世,收录于僧祐《出三藏记集》。

来往书信

道安回答同学竺法汰询问有关“三乘”、“六通”、“神”的书信,均已佚失。

杰出贡献

三分科判

道安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来科判经文,时人对此颇有异议,认为他私自杜撰、标新立异,后来《佛地经论》传译汉地,内有三分科判之说,始证道安先见之明、契入佛法之深。这一模式自然成为后代规范。

确立释姓

佛教初期魏晋沙门,以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道安以为,根本导师乃释迦世尊,故“以释命氏”。后来译出《增一阿含》,果有“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之语,因与经典相符,故中国僧人以“释”为姓遂成定制,至今已一千六百余年。 “增一阿含经”对于佛教沙门通称“释姓”的说法其实有待商榷,因为当时从印度前来中土的僧人没有人冠以“释姓”,菩提达摩、佛图澄、鸠摩罗什…等等皆是。是故,出家人改姓为释应该是道安大师个人的创见,并不是佛陀当时的作法。

佛经目录

汉、魏至晋,译经已多,然翻译者,多未署名,后人追寻,难辨真伪,莫测年代,道安首编《综理众经目录》,确定年代,注明译者,辨别真伪,简评优劣,开创体例,为后代经录所效法。

众口皆碑

道安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可谓功高盖世,德被四海。

晋孝武帝诏曰:“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征绩兼著。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津来世。”

鸠摩罗什称赞他为“东方圣人”。

东晋文学家孙绰赞曰:“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汧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

近代梁启超评论说:“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为大国,吾盖不敢言。”

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本引文出自 梁《僧传》卷五〈释道安传〉。为东晋名士习凿齿,向宰相谢安推荐道安法师之时所赞法师之言

注释

^《高僧传》卷五:“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

^《高僧传》卷五:“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无阙。”

^《高僧传》卷五:“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已暗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一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高僧传》卷九:“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叹,与语终日。众见形貌不称,咸共轻怪。澄曰:此人远识,非尔俦也。因事澄为师。澄讲,安每覆述。众未之惬。咸言。须待后次,当难杀昆仑子。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安挫锐解纷,行有余力。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水牛出版社,2005(十三版),页738。

^《高僧传》卷五。

^《出三藏记集》卷八:“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咏叹,丁宁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出三藏记集》卷八:“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远,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十〉第二十:“时西域有胡沙门鸠摩罗什,思通法门,道安思与讲释,每劝坚致罗什。什亦承安令问,谓之东方圣人,或时遥拜致敬。”。

^孙绰,《晋孙廷尉集》。

^梁启超,〈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56,页3。

参考资料

《东晋道安思想研究》刘贵杰 著

《长安五级寺释道安传》沙门 慧皎 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北省-衡水-冀州释道安
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翼县)人。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僧侣的最高戒律)后,二十四岁至业城(河南临彰县),成为佛图澄的弟子。佛图澄死后,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翼,晋,豫一带,后在襄阳,长安等地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培养了慧远,慧持等高僧。释道安,本姓卫氏,常山扶柳人。出身于世代英儒之家,早年父母双亡,由外兄孔氏抚养。7岁开蒙读书,释道安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读两遍就能背诵,乡邻们都感叹不已。12岁时出家为僧。神智聪明,但形貌却非常丑陋,不被师父所看重,只能去干些体力活,一直干了3年。他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毫无怨言,笃性精进,持斋戒精严。几年之后,才请求师父给他经书读。师父给他《辩意经》一卷,约有五千字。道安带着经书下地干活,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读经。晚上回寺院后,将经书还给师父,
· 释道颜
释道颜,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 释道川
释道川,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 释道宁
释道宁,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 释道冲
释道冲,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