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魏书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8
转发:0
评论:0
成书过程作者魏收是北齐的史官,所以此书以东魏北齐为正统,不为西魏三帝立纪,称南朝为岛夷。因作者借修史酬恩报怨,被称为“秽史”,隋文帝以收书不实,命魏澹、颜之推别撰,隋炀帝又敕杨素、潘徽、褚亮、欧阳询别撰,书名亦为《魏书》。刘知几《史通》及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对此书均有贬词。从今天出土石刻资料看,作者用汉制附会鲜卑旧制,用后来的汉名代替原来鲜卑姓名等情况十分严重,但也保留了大量重要史料,仍为今天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文献。全书130卷。《魏书》大量罗列门阀士族的谱系,列传附有大量家族成员,凡子孙都附于父祖传下,更及远亲家属,如《穆崇传》附68人。魏收自矜文才,在《魏书·自序》中就有许多自我标榜。据《隋唐嘉话》记载,魏收曾把自己的文集托南朝使臣徐陵带往南朝宣传,好“传之江左”,结果过长江时,徐陵就将其文集丢入江中,说:“吾为魏公藏拙”。事实上,魏收在《魏书》里确实展现了一定的叙事技巧,很多复杂事件...

成书过程

作者魏收是北齐的史官,所以此书以东魏北齐为正统,不为西魏三帝立纪,称南朝为岛夷。因作者借修史酬恩报怨,被称为“秽史”,隋文帝以收书不实,命魏澹、颜之推别撰,隋炀帝又敕杨素、潘徽、褚亮、欧阳询别撰,书名亦为《魏书》。刘知几《史通》及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对此书均有贬词。从今天出土石刻资料看,作者用汉制附会鲜卑旧制,用后来的汉名代替原来鲜卑姓名等情况十分严重,但也保留了大量重要史料,仍为今天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文献。全书130卷。《魏书》大量罗列门阀士族的谱系,列传附有大量家族成员,凡子孙都附于父祖传下,更及远亲家属,如《穆崇传》附68人。

魏收自矜文才,在《魏书·自序》中就有许多自我标榜。据《隋唐嘉话》记载,魏收曾把自己的文集托南朝使臣徐陵带往南朝宣传,好“传之江左”,结果过长江时,徐陵就将其文集丢入江中,说:“吾为魏公藏拙”。事实上,魏收在《魏书》里确实展现了一定的叙事技巧,很多复杂事件能写得层次井然,有声有色。周一良《魏收之史学》及孙同勋《「秽史」辩诬》也为之辩驳。《魏书》原书在北宋初年已经不全,后人据魏澹《魏书》、张太素《后魏书》及《高氏小史》、《北史》等书补成今本;现今最普及的中华书局版《魏书》由唐长孺主持整理。

后人据相涉史料补作《魏书》的志表,清人万斯同《历代史表》中有〈魏诸帝统系图〉、〈魏诸王世表〉、〈魏异姓诸王世表〉、〈魏外戚诸王世表〉、〈魏将相大臣年表〉、〈西魏将相大臣年表〉、〈东魏将相大臣年表〉各1卷,近人谷霁光《补魏书兵志》1卷,吴廷燮《元魏方镇年表》2卷,李正奋《补后魏书艺文志》1卷。

内容

本纪

帝纪第一 - 序纪

帝纪第二 -太祖道武帝

帝纪第三 -太宗明元帝

帝纪第四上 -世祖太武帝

帝纪第四下 - 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

帝纪第五 -高宗文成帝

帝纪第六 -显祖献文帝

帝纪第七上 -高祖孝文帝

帝纪第七下 - 高祖孝文帝

帝纪第八 -世宗宣武帝

帝纪第九 -肃宗孝明帝

帝纪第十 -敬宗孝庄帝

帝纪第十一 -前废帝・后废帝・出帝

帝纪第十二 -东魏孝静帝

列传

列传第一 皇后 -神元皇后窦氏・文帝皇后封氏・桓帝皇后祁氏・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贺氏・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宣穆皇后刘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武皇后赫连氏・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文成元皇后李氏・献文思皇后李氏・孝文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冯氏・孝文幽皇后冯氏・孝文昭皇后高氏・宣武顺皇后于氏・宣武皇后高氏・宣武灵皇后胡氏・孝明皇后胡氏・孝静皇后高氏

列传第二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上谷公纥罗・建德公婴文・真定侯陆・武陵侯因・长乐王寿乐・望都公颓・曲阳侯素延・顺阳公郁・宜都王目辰・穆帝长子六修・吉阳男比干・江夏公吕・高凉王孤・西河公敦・司徒石・武卫将军谓・淮陵侯大头・河间公齐・扶风公处真・文安公泥

列传第三 昭成子孙 -寔君・秦明王翰・常山王遵・陈留王虔・毗陵王顺・辽西公意烈・窟咄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清河王绍・阳平王熙・河南王曜・河间王修・长乐王处文・广平王连・京兆王黎

列传第五 明元六王 -乐平王丕・安定王弥・乐安王范・永昌王健・建宁王崇・新兴王俊

列传第六 太武五王 -晋王伏罗・东平王翰・临淮王谭・广阳王建・南安王余

列传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上 -阳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济阴王小新成・汝阴王天赐・乐浪王万寿・广平王洛侯

列传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中 -任城王云

列传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下 -南安王桢・城阳王长寿・章武王太洛・乐陵王胡儿・安定王休

列传第八 文成五王 -安乐王长乐・广川王略・齐郡王简・河间王若・安豊王猛

列传第九上 献文六王上 -咸阳王禧・赵郡王干・广陵王羽・高阳王雍・北海王详

列传第九下 献文六王下 -彭城王勰

列传第十 孝文五王 -废太子恂・京兆王愉・清河王怿・广平王怀・汝南王悦

列传第十一 - 卫操・莫含・刘库仁

列传第十二 -燕凤・许谦・张衮・崔玄伯・邓渊

列传第十三 -长孙嵩・长孙道生

列传第十四 -长孙肥・尉古真

列传第十五 -穆崇

列传第十六 -和跋・奚牧・莫题・庾业延・贺狄干・李栗・刘洁・古弼・张黎

列传第十七 -奚斤・叔孙建

列传第十八 -王建・安同・楼伏连・丘堆・娥清・刘尼・奚眷・车伊洛・宿石・来大千・周几・豆代田・周观・闾大肥・尉拨・陆真・吕洛拔

列传第十九 -于栗磾

列传第二十 -高湖・崔逞・封懿

列传第二十一 - 宋隐・王宪・屈遵・张蒲・谷浑・公孙表・张济・李先・贾彝・薛提

列传第二十二 - 王洛儿・车路头・卢鲁元・陈建・万安国

列传第二十三 -崔浩

列传第二十四 - 李顺

列传第二十五 -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景之・司马叔璠・司马天助

列传第二十六 -刁雍・王慧龙・韩延之・袁式

列传第二十七 - 李宝

列传第二十八 -陆俟

列传第二十九 -源贺

列传第三十 -薛辩・寇讃・郦范・韩秀・尧暄

列传第三十一 -严棱・毛修之・唐和・刘休宾・房法寿

列传第三十二 - 罗结・伊馛・乙瓌・和其奴・苟颓・薛野䐗・宇文福・费于・孟威

列传第三十三 -韦阆・杜铨・裴骏・辛绍先・柳崇

列传第三十四 -窦瑾・许彦・李䜣

列传第三十五 -卢玄

列传第三十六 -高允

列传第三十七 - 李灵・崔鉴

列传第三十八 -尉元・慕容白曜

列传第三十九 - 韩茂・皮豹子・封敕文・吕罗汉・孔伯恭

列传第四十 - 赵逸・胡方回・胡叟・宋繇・张湛・宗钦・段承根・阚骃・刘昞・赵柔・索敞・阴仲达

列传第四十一 - 李孝伯・李冲

列传第四十二 -游雅・高闾

列传第四十三 - 游明根・刘芳

列传第四十四 -郑羲・崔辩

列传第四十五 - 高祐・崔挺

列传第四十六 -杨播

列传第四十七 -刘昶・萧宝寅・萧正表

列传第四十八 - 韩麒麟・程骏

列传第四十九 -薛安都・毕众敬・沈文秀・张谠・田益宗・孟表

列传第五十 -李彪・高道悦

列传第五十一 -王肃・宋弁

列传第五十二 - 郭祚・张彝

列传第五十三 -邢峦・李平

列传第五十四 - 李崇・崔亮

列传第五十五 - 崔光

列传第五十六 - 甄琛・高聪

列传第五十七 -崔休・裴延儁・袁翻

列传第五十八 -刘藻・傅永・傅竖眼・李神

列传第五十九 -裴叔业・夏侯道迁・李元护・席法友・王世弼・江悦之・淳于诞・李苗

列传第六十 - 阳尼・贾思伯・李叔虎・路恃庆・房亮・曹世表・潘永基・朱元旭

列传第六十一 -奚康生・杨大眼・崔延伯

列传第六十二 -尔朱荣

列传第六十三 -尔朱兆・尔朱彦伯・尔朱度律・尔朱天光

列传第六十四 -卢同・张烈

列传第六十五 - 宋翻・辛雄・羊深・杨机・高崇

列传第六十六 - 孙绍・张普惠

列传第六十七 - 成淹・范绍・刘桃符・刘道斌・董绍・冯元兴・鹿悆・张熠

列传第六十八 -朱瑞・叱列延庆・斛斯椿・贾显度・樊子鹄・贺拔胜・侯莫陈悦・侯渊

列传第六十九 - 綦儁・山伟・刘仁之・宇文忠之

列传第七十 - 李琰之・祖莹・常景

列传第七十一上 外戚上 -贺讷・刘罗辰・姚黄眉・杜超・贺迷・闾毗・冯熙・李峻・李惠

列传第七十一下 外戚下 -高肇・于劲・胡国珍・李延寔

列传第七十二 儒林 - 梁越・卢丑・张伟・梁祚・平恒・陈奇・常爽・刘献之・张吾贵・刘兰・孙惠蔚・徐遵明・董征・刁冲・卢景裕・李同轨・李业兴

列传第七十三 文苑 - 袁跃・裴敬宪・卢观・封肃・邢臧・裴伯茂・邢昕・温子昇

列传第七十四 孝感 -

列传第七十五 节义 -

列传第七十六 良吏 -

列传第七十七 酷吏 -

列传第七十八 逸士 -

列传第七十九 术艺 -

列传第八十 列女 -

列传第八十一 恩幸 -

列传第八十二 阉官 -

列传第八十三 -匈奴刘聪・羯胡石勒・铁弗刘虎・徒何慕容廆・临渭氐苻健・羌姚苌・略阳氐吕光

列传第八十四 -僭晋司马叡・賨李雄

列传第八十五 -岛夷桓玄・海夷冯跋・岛夷刘裕

列传第八十六 -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

列传第八十七 -私署凉州牧张寔・鲜卑乞伏国仁・鲜卑秃发乌孤・私署凉王李暠・卢水胡沮渠蒙逊

列传第八十八 -高句丽・百济・勿吉・失韦・豆莫娄・地豆于・库莫奚・契丹・乌洛侯

列传第八十九 -氐・吐谷浑・宕昌羌・高昌・邓至・蛮・獠

列传第九十 西域 -鄯善・于阗・车师・焉耆・龟兹・乌孙・疏勒・悦般・波斯・大月氏・安息・大秦国

列传第九十一 -蠕蠕・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车

列传第九十二 - 自序

前上十志启

志第一 - 天象志一

志第二 - 天象志二

志第三 - 天象志三

志第四 - 天象志四

志第五 - 地形志上

志第六 - 地形志中

志第七 - 地形志下

志第八 - 律历志上

志第九 - 律历志下

志第十 - 礼志一

志第十一 - 礼志二

志第十二 - 礼志三

志第十三 - 礼志四

志第十四 - 乐志

志第十五 - 食货志

志第十六 - 刑罚志

志第十七 - 灵征志上

志第十八 - 灵征志下

志第十九 - 官氏志

志第二十 - 释老志:魏书首创,首次有史书记载佛道两教的流传及变革,尤其对于记载佛教发展十分详实,可看作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魏书首辟专篇记录宗教,是其在历史上的功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书》主要内容
《魏书》是纪传体的北朝魏史。北齐魏收著。主要版本有宋蜀大字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晋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时金陵书局刊行本;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点校本。魏收(506—572),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历仕太学博士、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兼中书侍郎,参与修国史。东魏时,出任正常侍领兼中书侍郎,修国史,迁秘书监兼著作郎。入北齐后,官至中书令,仍兼著作郎。时有关魏史的著作已有邓渊的《代记》、李彪的《国史》,邢峦、崔鸿等编写的高祖、世宗、肃宗三朝的《起居注》,魏收奉命在此基础上重修魏史。他与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幹一起收集资料,制定体例,实施撰述,由太保录尚书事高隆之监修。天保五年(554),《魏书》杀青,其中35例、25序、94论、2表1启...
· 魏书部份摘录
魏书一百三十卷(如不分子卷,则是一百十四卷),内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兴亡史。早在拓跋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馀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继续编写魏史,都裼帽嗄晏濉L和十一年(公元四八七年),李彪参加修史,始改为纪传体,大概编写到拓跋弘统治时代。以后,邢峦、崔鸿等先后编写了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肃宗(元诩)三朝的起居注。北齐天保二年(五五一),高洋命中书令兼著作郎魏收编写魏史,设置修史局,由太保、录尚书事高隆之监修,房延v等六人先后参加修史。魏收(五○五--五七二)字伯起,钜鹿(今河北平乡一带)人。他是北齐著名文人,和温子N、邢子才齐名。早在北魏末年他就参加「国史」和起居注的编写。他在东魏、北齐虽然官职步步高升,直做到尚书右仆射,但除起草诏令之外,修史长期是他的专职。这次设局纂修,高隆之只是烀,魏收推]的史官都是一向奉自...
· 魏书之刁雍传
魏书之刁雍传刁雍,字淑和,渤海饶安人。高祖刁攸是西晋御史中丞。曾祖刁协,跟随司马睿渡江,定居京口,官至尚书令。父刁畅,任司马德宗的右卫将军。当初,刁畅兄刁逵因刘裕轻狡薄行,欠社钱三万,过期不还,把他抓起来当兵去了。等到刘裕诛杀桓玄,因与刁逵有仇,先诛刁氏一族。刁雍被刁畅旧吏藏了起来,投奔姚兴豫州牧姚绍所在的洛阳,后来又到了长安。刁雍博览群书,姚兴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泰常二年(417),姚泓灭亡,刁雍与司马休之等人投奔魏国。刁雍上表陈述衷曲,表明诚心,请求在南疆效力。魏太宗答应了,授予刁雍建义将军的称号。刁雍于是在黄河、济水之间招集流散人马,共得五千多人,南据大岘,骚扰徐、兖二州,建号誓师,传檄边境。刘裕派将领李嵩等率兵讨伐刁雍,刁雍在蒙山把他斩杀在阵前。这下兵力增至二万,刁雍进驻固山。泰常七年(422)三月,刁雍堂弟刁弥也率军进入京口,谋划共同讨伐刘裕,刘裕派兵打败了他们。六月,刁雍又侵犯...
· 魏书之元英传
魏书・卷十九下・列传第七下・元英传子英,字虎儿。性识聪敏,博闻强记,便弓马,解吹笛,微晓医术。高祖时,为平北将军、武川镇都大将、假魏公。未几,迁都督梁益宁三州诸军事、安南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高祖南伐,为梁汉别道都将。后大驾临钟离,诏英率众备寇境上。英以大驾亲动,势倾东南,汉中有可乘之会,表求进讨。高祖许之。师次沮水,萧鸾将萧懿遣将尹绍祖、梁季群等领众二万,徼山立栅,分为数处,居高视下,隔水为营。英乃谋曰:“彼帅贱民慢,莫能相服,众而无上,罔知适从。若选精卒,并攻一营,彼不相救,我克必矣。若克一军,四营自拔。”于是简兵三面腾上,果不相救。既破一处,四营俱溃,生擒梁季群,斩三千余级,俘七百人。鸾白马戍将其夜逃溃。乘胜长驱,将逼南郑,汉川之民,以为神也,相率归附。梁州民李天干等诣英降,待以国士之礼。天干等家在南郑之西,请师迎接,英遣迎之。萧懿闻而遣将姜率众追袭,逮夜交战,...
· 二十四史之《魏书》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继续编写魏史,都采用编年体。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李彪参加修史,始改为纪传体,大概编写到拓跋弘统治时代。以后,邢峦、崔鸿等先后编写了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肃宗(元诩)三朝的起居注。北魏原有邓渊所撰《代记》、崔浩所撰《国书》等编年史,和李彪、崔光改修的纪传体史书等,为魏收取材所资,今皆亡佚。南朝著作如沈约《宋书》等,魏收当亦得见。他于天保二年(551)奉诏撰魏史,五年(554)完成。虽有高隆之任总监,房延祐等六人协助斟酌,主要由魏收执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