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写作动机
刘勰不满意当时的创作,也不满前人细碎片面的文学批评。他有感于当时选文漫无准的,有志立言:建立一个文学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借由撰写文心雕龙,刘勰想在历史留名,成名垂千古之不朽人物。
组织结构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枢纽论、文体论、文术论、文品论、时间空间论五个主要部分:
枢纽论:共4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的理论基础。
文体论:共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
文术论:共19篇,总文体之术,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
文品论:共2篇,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从不同角度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也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时间空间论:共4篇
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篇名
一卷: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辨骚)
二卷: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
三卷: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讔
四卷: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
五卷: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六卷: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
七卷:情采、镕裁、声律、章句、丽辞
八卷: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
九卷:指瑕、养气、附会、总术、时序
十卷: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序志
思想要旨
儒家思想
《文心雕龙》弘扬儒家思想,前五篇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重点在阐述儒家思想,提倡儒家的文学观点,以矫正当时不切实用的文风。
文学观念
《文心雕龙》主张文质并重,要求内容形式并重兼备;优秀作家的作品,要能达到“文不灭质,博不溺心”的地步。书中提倡自然的文学,以矫正当时雕琢淫滥的文风;提倡真实的文学,以矫正当时无病呻吟的文风;并提倡文学的创造,以矫正当时剽窃因袭的文风。
《文心雕龙》论述文学与环境的关系,认为文学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影响。刘勰以前的论文家如曹丕、陆机,都以天才为文学创作的决定因素。刘勰一方面承认才性的重要,但他也认为文学的种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外面的社会环境,即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他还注意到气候、时令与山川风景对作家的影响。
批评论
《文心雕龙》建立批评论。有关批评家的修养,在“知音”篇,刘勰提出批评家要博识,提高鉴别能力,“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有关批评家的态度,刘勰认为不能贵古贱今,不能崇己抑人,必须放弃主观好恶的成见。
有关批评的标准,刘勰提出“六观”,“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贡献及影响
《文心雕龙》探讨了文体的流别,并初步建立用历史眼光来分析、评论文学的观念。书中阐发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比较全面地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文心雕龙》从创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总结创作的经验,并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文心雕龙》引起后世对重形式、轻内容之文风的批评,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亦有所启示。
版本
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出现以后,成为《文心雕龙》的通行本。
参考书目
黄维梁:〈《文心雕龙》与西方文学理论〉。
蔡宗齐著,金涛译:〈《文心雕龙》中“文”的多重含义及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人文中国学报》,14 (2008),页139-172。
蔡宗齐著,李瑞林等译:〈中国文学批评体系的建立:《文心雕龙》与早期文献中的文学观〉,载《诗学新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页289-312。
蔡宗齐:〈《文心雕龙》与儒、道、佛家的中道思维〉”,载《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页94-114。
蔡宗齐:〈意象、意境说与刘勰的创作论〉,载《《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页413-426。
蔡宗齐:〈《文心雕龙》与传统文学观框架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载《文心雕龙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页326-345。
黄冠闵:〈与物游--论《文心雕龙》中的想像中介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