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骈文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4
转发:0
评论:0
起源《说文》解释:“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四六文名称源于唐末李商隐的著作《樊南四六甲乙集》,之后始得名。《尚书》已有骈文的格式,《尚书·舜典》说:“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秦李斯所做之《谏逐客书》已具骈文特色。于景祥认为:“辞赋早于诗文骈化,所以中国诗文的骈化皆源于辞赋,尤其文章之骈化更为直接地导源于辞赋。”发展骈文文体生于秦汉,兴盛于魏晋和六朝时期,“朝廷发号施令的典重文字,更无不用骈文。”,没落于宋,复兴于清。王勃《滕王阁序》是骈文经过东晋到初唐的发展后已经完全成熟之作。从文风来讲,《滕王阁序》壮丽宏博,高昂奋发,感慨而不伤怀,一改六朝此类文赋“辞丽气惨”的风格特点。唐代古文大家韩愈对骈文向有微词,不屑为之;对此文却推崇备至,称“壮其文辞”。兴盛原因骈文兴盛于南北朝,因当时儒学衰微,虚浮淫靡成风,文学作品倾向较重文辞修饰,而前代作品亦

起源

《说文》解释:“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四六文名称源于唐末李商隐的著作《樊南四六甲乙集》,之后始得名。

《尚书》已有骈文的格式,《尚书·舜典》说:“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秦李斯所做之《谏逐客书》已具骈文特色。于景祥认为:“辞赋早于诗文骈化,所以中国诗文的骈化皆源于辞赋,尤其文章之骈化更为直接地导源于辞赋。”

发展

骈文文体生于秦汉,兴盛于魏晋和六朝时期,“朝廷发号施令的典重文字,更无不用骈文。”,没落于宋,复兴于清。

王勃《滕王阁序》是骈文经过东晋到初唐的发展后已经完全成熟之作。从文风来讲,《滕王阁序》壮丽宏博,高昂奋发,感慨而不伤怀,一改六朝此类文赋“辞丽气惨”的风格特点。唐代古文大家韩愈对骈文向有微词,不屑为之;对此文却推崇备至,称“壮其文辞”。

兴盛原因

骈文兴盛于南北朝,因当时儒学衰微,虚浮成风,文学作品倾向较重文辞修饰,而前代作品亦多用偶句。

君主贵族的提倡、文学观念的发展、纯文学观念和声律说,也促使骈文兴盛。

特点

骈文讲求对偶骈偶,文中间有散句,多用四字句或六字句(四六句法),讲求平仄相对和谐协调,多用典故,雕琢辞藻,词色工丽。

全篇文章均由对偶构成,除少数散句外,都可以分为上下联,字数、词性和结构几乎完全相同。行文流畅。

对偶句由四字或六字组成。初期以四字、六字为主,偶尔掺杂有五字、七字,例如“或立谈以邀鼎食,或白首而甘布衣”,也有八字、九字、十字,如“奏之方泽而地袛登,升之圆丘而天神降”“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行苏张之辩于娲燧之年,用彭韩之术于尧舜之朝”。齐梁以后四六格式定型化,所以也称四六文。

讲究声韵上的平仄。初期骈体文分韵骈文和无韵骈文,南北朝开始讲究韵律,唐后愈发严格。

用词注重藻饰和用典,后期用字生僻,内容虚幻,被认为华而不实。

骆鸿凯《文选学》中说:“骈文之成,先之以调整句度,是曰裁对;继之以铺张典故,是曰隶事;进之以渲染色泽,是曰敷藻;终之以协谐音律,是曰调声。”

优劣

优点

骈文具有整齐美,四六句式与对偶,都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骈文妍丽含蓄,辞藻华美,多用典故,使文章变得典雅精炼,委婉含蓄。骈文亦具声音美,协调平仄,增强语言的声音美。

缺点

骈文往往繁复冗赘,为求工整,同义词往往用得太多,为求典雅,有时又用典过多。这都使文章失诸重复冗赘。

骈文往往艰涩隐晦,所用典故,若其事甚繁,剪裁不易,不免晦涩难明,有时为了迁就四六句式,不惜割裂词语,以致内容未能明确表达。

骈文偏重形式,过分追求整齐与对偶,变得单调板滞,或过分拘泥平仄,妨碍内容表达。

名句

南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南北朝吴均《与宋元思书》: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序》:

唐初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唐初王勃《滕王阁序》:

参见

文言文

散文

韵文

参考书目

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六朝文絜》:六朝骈文总集
六朝骈文总集,四卷,清许梿选,成书于道光五年(1825年)。许梿,字叔夏,号珊林。生卒年不详。浙江海宁人。道光进士,官江苏粮储道。自幼好骈文,历时二十年,“移稿者数四”,于道光五年刻成此书。又曾纂《说文解字统笺》,后佚,另纂《识字略》。又有《古均阁宝刻录》、《古均阁遗著》等。本书共选三十六位作家,七十二篇作品,文章体裁分十八类。第一卷为赋;第二卷为诏、敕、令、教、策问、表、疏、启、笺;第三卷为书;第四卷为移文、序、论、铭、碑、诔、祭文。该集之选编,以刘勰“尚洁”为标准,故有其重轻之分。就时代言,晋代只选陆机一人一篇,梁代作家选十三人为最多,又以庾信、鲍照、梁简文帝、梁元帝、任昉、江淹六家作品为多;就体裁言,则以赋(十二篇)、书(十七篇)、启(八篇)为多。根据“尚洁”的准则,选本自然以全篇构思精练和修辞简要的文章为主,所选文章大多是小品,其中有不少书札尺牍。他所选入的名篇很多,体裁也广泛,大...
· 讲历史——骈文对音调有专门的要求
?有了“四声”之后,骈文除了词性、文义的对仗之外,多了音调变化上的格式要求。前面提到的“四声”理论的代表人物沈约,本身是一个骈文大家,也是《宋书》的编撰者。在《宋书·谢灵运传》中,沈约写了一段文字,总结谢灵运的文学成就,其中专门强调了音调: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要有资格写文章、谈论文章,非得先讲究音调不可。声音的高低起伏必须刻意地错落变化。前面出现了往上扬的声音,后面就要用有明确短促发音的字予以平衡。“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这句子本身就是示范。“浮声”两字是平声,也就是向上的;相对应“切响”两个字则是往下沉的,尤其“切”字发音短促,和前面“浮声”明确形成对比。这里呈现了一种音调上的追求和理想。一篇文章应该包含各种不同的音调,要敏锐地分辨声音的轻重,悉心分配...
· 明代司守谦与他的骈文佳篇
明代司守谦与他的骈文佳篇中华司氏网2009年9月10日司氏龙云司守谦,字益甫,明代宣化里人。史称他“天才超逸,下笔万言”。司守谦能文,可惜他英年早逝,诗文散佚,仅此篇《训蒙骈句》存世。训蒙骈句(明・司守谦撰)注: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骈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训蒙骈句》按韵部顺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一段,每韵三段。此书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当可为吟诗作对之基,爱好诗文者,若熟而能诵,必大利于笔。卷上一东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鳌R扒潘正滑,江路雪初融。报国忠臣心秉赤,伤春美女脸消红。孟柯成儒,早藉三迁...
· 《骈体文钞》:历来最好的骈文选本
《骈体文钞》是一部骈体文总集。清代李兆洛编选。有道光元年(1821)合河康绍镛原刻本、合肥徐氏重刻本、成都存古书局本等。通行本有《四部备要》本和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均附谭献(1832—1901)评语。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一作绅琦),晚号养一老人,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嘉庆10年(1805)进士,由庶吉士改官安徽凤台县知县。卸任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达20年。李兆洛是嘉庆、道光间的著名学者,又是阳湖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博学多识,尤精地理,著有《养一斋文集》20卷、《养一斋诗集》4卷、《凤台县志》12卷、《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21卷等。《骈体文钞》从他成进士后开始编选,完成于嘉庆25年(1820),次年付刻。《骈体文钞》31卷,总共选录秦至隋的774篇文章。全书分为3编,上编18卷,分铭刻、颂、杂颂、箴、谥诔哀策、诏书、策命、告祭、教令、策对、奏事、驳议、劝进、贺庆、荐...
· 讲历史——《与宋元思书》是骈文的典范之作
?这一切,都是由骈文开端且奠定基础的。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态度,审视限制与自由之间辩证关系的美学态度,欣赏六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部分骈文作品。最好的骈文,是让人忘却其为骈文的作品。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在文类上是书信,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开篇便写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开头先说自己所在的环境,他在船上,从富阳航行到桐庐,沿途有漂亮的景色,而且空气清新,天显现出苍青的颜色。细看我们才发现,最前面八个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原来是对仗的,“风烟”对“天山”,“俱净”对“共色”,工整得不得了,“风烟”和“天山”不仅都是名词,而且都是自然,“俱”与“共”是同义的动词,“净”和“色”都是视觉效果。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然后形容河水碧绿(呼应了“天山共色”,实际上是“天、山、水”共色,全幅都是不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