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孝文帝改革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2
转发:0
评论:0
背景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汉化的原因文化:由为汉人的祖母冯太后抚养,染于汉族思想政治:希望削弱鲜卑贵族的特权迁都汉化的第一步就是迁都洛城,《魏书‧任城王云传》记载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是个好地方,且在经济及战略上来讲,又可以通凿运河,《魏书‧李冲传》中孝文帝言:“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开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后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于太和八年...

背景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汉化的原因

文化:由为汉人的祖母冯太后抚养,染于汉族思想

政治:希望削弱鲜卑贵族的特权

迁都

汉化的第一步就是迁都洛城,《魏书‧任城王云传》记载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是个好地方,且在经济及战略上来讲,又可以通凿运河,《魏书‧李冲传》中孝文帝言:“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开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

政治及经济方面

班禄制

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后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于太和八年(484年),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

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孝文帝于太和十年(486年),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

均田制定于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习惯与文化

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

改服装

首先改变衣着,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

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以下是一些例子:

拓拔(皇族)→元姓

独孤→刘姓

丘穆棱→穆姓

步六孤→陆姓

贺赖→贺姓

贺楼→楼姓

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家族后裔土地与金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影响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曹魏创立的九品官人法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使门阀制度由魏晋进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时期,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度时方才废止。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贴近当时鲜卑人的文化,当时的鲜卑贵族大都已能讲汉语,且多著汉人服饰,只是还有鲜卑语的母语能力,并且偶尔穿穿胡服,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习俗改易的过程。

参考文献

书目

万绳楠:〈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均收录在《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台北:昭明出版,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孝文帝改革之一:冯太后与北魏改革
崔浩事件发生后二年,正平二年(452)拓跋焘死。他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君主;南征北战,亲冒矢石,统一了北方,可称赫赫武功,但国内消耗也很大。拓跋焘死后,文成帝(440-465)即位。这时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开始与民休息、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役。拓跋焘时曾发动一次废佛运动;这时佛教又恢复了。文成帝在位14年,和平六年(465)病死。文成帝的皇后冯氏(442-490),因死后溢为文明太皇太后,又称文明太后,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女政治家。从文成帝死后,她实际掌握政权达20年,对北魏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冯太后是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祖父冯弘和伯祖冯跋是北燕国王,父亲冯朗降魏后,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后因犯罪被诛。冯太后生于长安。姑母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昭仪(妃嫔称号),因而她在宫中受到姑母的传统文化教育。14岁时被文成帝选为贵人,4年后被立为皇后。文成帝死后,子献文帝拓跋弘(454-47...
· 孝文帝改革的后遗症:汉化改革引发北魏分裂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登上中原的历史舞台。游牧民族与汉族、游牧民族之间,争城夺地,相互杀伐,战胜者对于战败者进行压迫。北魏统一北方之时,鲜卑政权建立起来,为巩固统治,形成种族间的容忍,便开始了安集工作。初期的安集政策是禁止官吏扰民,奖励耕作,增加农业生产。而后的均田定户,则是北魏政府安集人民最有效的办法。经过安集,消除以往的矛盾。游牧民族与汉族在相处之间,彼此逐渐了解,生活习惯也逐渐接近。于是种族间的差异也消除了。例如,游牧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就与汉族的“姓”相同了;游牧民族的语言与汉族语言相互混合,在孝文帝时代,索性下令禁绝了鲜卑语,只用汉语;游牧民族与汉族相互通婚,不只是上层贵族之间通婚,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贵族也与汉族平民通婚;游牧民族采用汉族官制,穿汉室官服,禁止胡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
· 细说历史——魏孝文帝改革旧俗
?冯太皇太后去世时,孝文帝年二十四岁,他那有名无实的皇帝已经做到第二十年了。太后生前,不仅亲自决定一切,有时甚至还虐待皇帝。一次,她脾气发作,大冷天把皇帝关在空屋子里,三天不给饭吃。她还打算把他废掉,改立咸阳王拓跋禧(孝文帝弟)做皇帝,后因东阳王拓跋丕(宗室中辈分最长之人),大臣穆泰、李冲等人的力谏才作罢。然而,孝文帝对祖母并不怨恨,只是非常感激拓跋丕等。历史上,母后掌权时用的人,幼君长大后会将其全部除掉,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但魏孝文帝并不这样,例如李冲,他跟他的祖母有极亲密的关系,孝文帝却丝毫不以为意,仍视其为股肱之臣,“及议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君臣之间,情义莫二。”(《魏书·李冲传》)这种情形,历史上好像没有近似的例子。魏孝文帝对祖母的孝顺是出于衷心,太后死后,他水浆不人口达五天之久。他以改革旧俗、实行汉化著名,这其实与他秉承祖母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 讲历史——孝文帝的激进改革举措
?孝文帝拓跋宏长期与汉人接触,逐渐感染了汉人的统治观念,了解到“名”在汉人政治权力运作中的重要性。比如,孝文帝在后来大幅汉化的政策中,有一项是“禁胡语”,也就是在朝廷上不准讲鲜卑话。这项政策规定,只能讲“正音”,“正音”就是汉人的语言,只有汉语才是“正”的。这就从“名”上排除了将汉语和鲜卑语对等起来的做法,不是在两种同样通用的语言中选择这个,排除那个,而是规定这两种语言一个是“正”的,一个不是“正”的,所以要从偏斜的状态回归“正”。“名不正则言不顺”,按照汉人的这种政治逻辑,拓跋宏自然也一心一意地想进入曾经有很多皇帝居住过的洛阳,在“名”上赋予自己中国皇帝的位阶。他知道他的鲜卑族人中会有很多人反对南迁的做法,因而他使出了一些手段。他带领军队南征,故意让随他南征的人感觉这趟军事历程充满艰险,同时将领们却又过度自信,以为仅凭这么一点点军队就可以打赢南朝。于是他们开始犹豫、担心,并且劝诫拓跋宏不...
· 魏孝文帝拓跋宏简介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4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生平事迹魏北孝文帝拓拔宏于公元467年10月13日(皇兴元年八月二十九日),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宫,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3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5岁时受父禅即帝位。由于子贵母死制度,拓拔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拓拔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皇太后执政。公元490年(太和十七年),24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