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崔寔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0
转发:0
评论:0
生平崔寔出身于名门望族,世家地主家庭。祖父崔骃为东汉著名文学家,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父亲崔瑗是书法家,对天文历法有所研究,崔家几代人中,曾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崔寔青年时代性格内向,爱读书。成年后,在汉桓帝时曾两次被朝廷召拜为议郎,曾与边韶、延笃等在东观(皇家图书馆)著作,以及和诸儒博士一起杂定“五经”。他两次出任为外官,先是为五原太守(今内蒙河套北部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部地区),其时五原地方落后,土壤虽宜种植麻,但民间却不知纺织,崔寔上任后命人授以纺、绩、织、纫等技术,在元嘉、延熹年间(公元151—159年),匈奴、乌桓、鲜卑族连年侵扰云中、朔方,崔寔整敕军马,严守边防,令他受到赏识,三、四年后出任辽东太守,赴任时其母病故。随后升为尚书,但一年后在权斗中被免职。据说崔寔为官清廉,灵帝建宁三年病死时,《后汉书》说他“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由好友为他备办的棺木葬具。崔寔的父

生平

崔寔出身于名门望族,世家地主家庭。祖父崔骃为东汉著名文学家,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父亲崔瑗是书法家,对天文历法有所研究,崔家几代人中,曾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

崔寔青年时代性格内向,爱读书。成年后,在汉桓帝时曾两次被朝廷召拜为议郎,曾与边韶、延笃等在东观(皇家图书馆)著作,以及和诸儒博士一起杂定“五经”。

他两次出任为外官,先是为五原太守(今内蒙河套北部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部地区),其时五原地方落后,土壤虽宜种植麻,但民间却不知纺织,崔寔上任后命人授以纺、绩、织、纫等技术,在元嘉、延熹年间(公元151—159年),匈奴、乌桓、鲜卑族连年侵扰云中、朔方,崔寔整敕军马,严守边防,令他受到赏识,三、四年后出任辽东太守,赴任时其母病故。随后升为尚书,但一年后在中被免职。据说崔寔为官清廉,灵帝建宁三年病死时,《后汉书》说他“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由好友为他备办的棺木葬具。

崔寔的父亲崔瑗豪迈好客,一切都由崔寔母操持。其父去世后,崔寔竭尽家产,举行厚葬,此后生活更为窘迫,耕织己不能抵开销,他除了加强屯贱卖贵之外,还利用家中旧有的酿造技术知识,经营酿造酒、醋、酱业,被时人多讥。

崔寔年轻时曾帮助母亲料理过一些家务,在经营管理中,逐渐学得不少按照时令来安排耕织操作时间的知识。这些知识亦令他撰写出影响后世的农业著作《四民月令》。

遗籍

崔寔一生几与桓帝朝相始终,东汉政治经济陷入衰亡,地主阶级经战国、秦和西汉,发展到东汉,出现世家地主,世家地主除拥有田园、苑囿,庄园内聚族而居,宗族首脑、长者称为“家长”,是庄园内统治的核心。他篇写的《四民月令》,所述的正是东汉晚期一个拥有相当数量田产的世族地主庄园,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的计划安排。

《四民月令》的〈政论〉约于他出任辽东太守后完成,从严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所辑的《政论》佚文看,具体的内容有提倡节俭,禁止奢僭,反对贪污压榨,主张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养廉,以及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

当世人对《政论》的评语是“指切时要,言辩而确”。仲长统说:“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崔寔的另一名著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四民月令》,范晔《后汉书》传中没有提到过它的名称。可能按当时人眼光,它不属“六艺”范围,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从以上崔寔一生的言行来看,他甘守清贫,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和关心人民的生活,在当时的世家地主和官员中是不多见的。

参见

四民月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崔寔
(?~约170)东汉后期政论家。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郎、五原太守等职,并曾参与撰述本朝史书《东观汉记》。敢于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主张革新。提出国家制度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决不可“背急切而慕所闻”。著有《政论》5卷。全书已散佚,部分内容载于《后汉书·崔□传》和《群书治要》。另著有《四民月令》,已佚,部分内容保存于《齐民要术》一书内。崔寔在法制问题上,有以下主要观点:①认为“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德”、“刑”的用途,因时而异。当时是“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的乱世,应当用重刑治理。他赞扬汉宣帝采取严刑峻法,使社会安定;批评汉元帝奉行儒术,“多行宽政”,成为西汉王朝“基祸之主”。②反对赦免。东汉时,特别是后期,统治者频繁颁布赦令,赦免罪犯,以缓和阶级矛盾。崔□对此作法极为反对,认为“赦以趣□,□以趣赦”。频繁赦免罪犯,不仅不能制止犯...
· 崔寔
(?~约170)东汉后期政论家。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郎、五原太守等职,并曾参与撰述本朝史书《东观汉记》。敢于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主张革新。提出国家制度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决不可“背急切而慕所闻”。著有《政论》5卷。全书已散佚,部分内容载于《后汉书·崔□传》和《群书治要》。另著有《四民月令》,已佚,部分内容保存于《齐民要术》一书内。崔寔在法制问题上,有以下主要观点:①认为“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德”、“刑”的用途,因时而异。当时是“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的乱世,应当用重刑治理。他赞扬汉宣帝采取严刑峻法,使社会安定;批评汉元帝奉行儒术,“多行宽政”,成为西汉王朝“基祸之主”。②反对赦免。东汉时,特别是后期,统治者频繁颁布赦令,赦免罪犯,以缓和阶级矛盾。崔□对此作法极为反对,认为“赦以趣□,□以趣赦”。频繁赦免罪犯,不仅不能制止犯...
· 东汉后期政论家崔寔
崔寔(约103年~约170)东汉后期政论家。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郎、五原太守等职,并曾参与撰述本朝史书《东观汉记》。简介编辑人生简介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人。约东汉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生;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卒。农学。崔寔出身于名门高第,世家家庭。自其高祖崔朝起,几代人中,曾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祖父崔骃,为东汉著名文学家,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父亲崔瑗,书法家,对天文历法和京房易传等术数也有所研究,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做河内汲县令7年,颇有政绩;对农业生产较为重视,一次曾“为人开稻田数百顷”。为人处世不随流俗,爱交友,俸禄全都花于招待宾客,因此,经济拮据致使“家无担石储”。临终时,他嘱咐家人说:“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藏)形骸,勿归乡里。”他的言行...
· 河北省-衡水-安平县崔寔
崔实(103~约170)(又名崔寔),字子真,冀州(今河北安平一带人)。东汉后期政论家、农学家,著有《四民月令》、《政论》等,系东汉著名文学家崔瑗之后,与蔡邕(yong,一声)齐名,号称“崔蔡”。持家治黑暗,世家地主累世贵盛。他们除了拥有田园、苑囿外,还将西汉时少见的坞壁、营堑作为自家的庄园形式。庄园内聚族而居,宗族首脑、长者是庄园的统治核心。崔实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高第的庄园主家庭。“崔氏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后汉书·崔实列传》)崔实是继祖父崔之后崔氏在文林中最享有盛名的一个,他的父亲崔瑗虽然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一次曾“为人开稻田数百顷”,但性格豪迈,不关心家中生计,偌大的庄园全由崔实母亲一人操持。崔实是个孝顺的孩子,看母亲辛苦,就学着帮助料理,他处处留心经营管理的经验,逐渐学得不少按照时令来安排耕织操作时间的知识。崔瑗去世后,崔家庄园经济窘迫,单靠耕职不够开销,于是除...
· 燕赵文化—古代名人—崔寔
崔寔(?-约170)东汉政论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崔骃之孙,崔瑗之子。少年好读典籍,桓帝时任议郎,后为大将军梁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人在东观(汉代宫中藏书的地方)著作。后来出任五原(今包头市西北)太守,教给当地百姓纺织,不久因病被征召回京,任议郎。梁冀后来被捕自杀,他因过去在梁那里当过官而被免职,禁锢数年。后鲜卑多次侵犯边境,朝廷诏三公推举威武谋略之士,经司空黄琼推荐,出任辽东太守。后召任为尚书。曾对当世“政令垢玩,上下怠懈,风俗凋敝,人庶巧伪”的风习大胆抨击。著碑、论、箴、铭、答、七言、词、文、表、记、书凡十五篇。其代表作《政论》,为时人称颂。崔寔重视生产知识,曾著有《四民月令》,记载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