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主父偃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2
转发:0
评论:0
生平简介的古代皇帝,能很少容忍太过强势的宰相,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以在丞相为首的外朝机构之外,在另宫中设立内廷。在主父偃备内廷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力。几次主父偃上疏,都能切中时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使诸侯王分封子弟为侯,王国封地被分割,诸侯权力大减。由于主父偃很得武帝赏识,朝野大臣怕他在帝前进谗,故多行其贿,“赂遗略千金。”有人称他“太横矣”主父偃听后很得意地说:“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时武帝同母异父姐修成君得太后王娡爱怜,修成君女名娥,太后想把她嫁给诸侯。身边太后的宦官徐甲的英文齐国人,出使请求齐国让齐厉王上书请娶娥为王后。太后高兴,考法1徐甲去齐国。主父偃知此事,就趁机托徐甲进言让自己的女儿也充齐王后宫。徐甲对齐厉...

生平简介

的古代皇帝,能很少容忍太过强势的宰相,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以在丞相为首的外朝机构之外,在另宫中设立内廷。在主父偃备内廷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力。几次主父偃上疏,都能切中时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 推恩令 ”,使诸侯王分封子弟为侯,王国封地被分割,诸侯权力大减。

由于主父偃很得武帝赏识,朝野大臣怕他在帝前进谗,故多行其贿,“赂遗略千金。”有人称他“太横矣”主父偃听后很得意地说:“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时武帝同母异父姐修成君得太后王娡爱怜,修成君女名娥,太后想把她嫁给诸侯。身边太后的宦官徐甲的英文齐国人,出使请求齐国让齐厉王上书请娶娥为王后。太后高兴,考法1 徐甲去齐国。主父偃知此事,就趁机托徐甲进言让自己的女儿也充齐王后宫。徐甲对齐厉王母纪太后说了,纪太后大怒:“王有王后,后宫具备,徐甲是齐国贫人,做了宦官入事汉庭,无所补益,却想要乱我王家且主父偃是什么人想用女儿充后宫!?! “徐甲便回报太后:‘齐王愿意娶娥为后,但恐怕如同燕王’徐甲说到燕王,是因为当时燕王刘定国刚因与女儿,妹妹通奸被处死,除国,且齐厉王确有和姐姐通奸之举。太后因此不复打算把娥嫁到齐国。主父偃也因此和齐国有隙,得宠趁之际告发齐厉王乱伦,被拜为齐国相查证审问其事,齐厉王畏罪自杀,国除。

早先赵王与主父偃素不睦,后来赵王怕主父偃报复,及早上告主父偃逼死齐王以及接受诸侯贿金,汉武帝大怒,下令彻查,丞相公孙弘认为:“齐王以忧死毋后,国入汉,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主父偃于是被族诛。

主父偃

查看详细关系图主父偃

人物经历

半生落魄亲友不容

  主父偃,复姓主父,单名偃。“主父”这个姓氏据说来源于战国时代大力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到了主父偃这一代,昔日的荣耀虽然都停留在传说形态,但对主父偃还是发挥了鼓动作用。主父偃立志复兴祖先功业,苦读《易经》《春秋》,深明纵横捭阖之道,学究百家学术之要。学有所成后,他在齐国诸侯王子中四处走动,意图攀附关系谋取官职。但齐地是儒家思想的阵营,不学儒术的主父偃在儒生中间显得相当另类,处处被排挤。交游走动是需要花钱的。家境一般、不事生产的他很快就家徒四壁,甚至借钱都无门。在故乡齐地无法立足,他就北上燕、赵、中山寻找机会,仍然是处处碰壁,客居他乡生活愈发窘困。游遍数地后,主父偃感到在诸侯王国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于是决定去中央政府寻找施展才华的机会。

  到京师后,主父偃投奔到正得武帝宠信的将军卫青门下,获得赏识。卫青多次向武帝举荐主父偃,但武帝不知何故一时没有在意。时间长了,主父偃为数不多的盘缠渐渐用尽,同在卫青府上的其他宾客也开始挤兑他。主父偃的人生似乎走到绝地。  

一朝得遇 安内攘外

  主父偃决定放手一搏,直接向武帝上书言事,毛遂自荐。为充分展示才能,他的上书一下子便写了九条政事,其中八条为内政律令,一条为对外征伐匈奴。从主父偃上书的内容来看,他准确把握住了当时汉朝亟须解决的两个大问题:一是修订律令,解决汉初草创时期粗疏的法律的不适应问题,可惜这八条上书没有保存下来,我们无从得知主父偃当时到底是什么主张;二是征伐匈奴,当时汉朝国力强盛,武将们摩拳擦掌,胸有大志的武帝早就不耐匈奴欺凌,但主父偃的上书却是反对同匈奴开战的。这如同触了逆鳞,汉武帝看到主父偃的上奏后会有什么反应呢?

  看来,这是主父偃的策略,所以结果大出人们的意料。主父偃的上书是在早上,武帝读完后当天傍晚便召见了主父偃,直言相见恨晚,当即拔擢为郎中。何以主父偃上书反对征伐匈奴,反而得到武帝的擢赏呢?这固然与主父偃的观点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主父偃上书的最后一段话触及到了武帝内心深处某些不安。“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敝靡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主父偃认为战事一起,无论成败必然会使带兵将领手握重兵、尾大不掉,武将们怕功高震主被帝王猜忌,而帝王最为忌惮的就是太阿倒持外重内轻。一旦内外相疑,则祸不旋踵。秦时尉佗率50万军队进击南越,章邯率70万骊山刑徒对战六国反秦大军。结果在秦朝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章邯兵败投降,尉佗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主父偃用二人的例子提醒武帝,战端开启后必须注意兵权旁落问题。雄才大略的武帝当然对此心知肚明,只是不能明言。主父偃变通了表述方式,隐晦地说出了武帝的顾虑,君臣故能一见如故,相得甚欢。武帝后来刻意培养霍去病、李广利以分卫青之权,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和主父偃的提醒有关。

  这次上书后,主父偃青云直上,一年之中得到四次升迁,从郎中升到谒者,再迁中郎,很快便做到了中大夫。武帝给他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平台,他也竭忠尽智,急武帝所急,谋武帝所谋。当时汉朝正进行从文景时期的“清净无为”转型到“大有为”的过程中,内外政策均在调整。对内,要处理好长期困扰中央政府的诸侯王和豪强问题;对外,要解决匈奴问题,将国防线向北拓展。主父偃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建树。

  内政方面,他献上“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国土再次分封给子弟,而不是由嫡子全部继承,从而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又建议武帝将天下豪强全部强制性的迁移到长安附近的武帝陵寝茂陵,既充实京畿,又将地方豪强迁离故土杜绝萌乱之源。这种不动声色的釜底抽薪之举彻底解决了诸侯王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豪强武断乡曲的问题。

  内政问题解决后,主父偃又帮助武帝处理匈奴问题。是时,汉军收复朔方,是守是弃,朝廷上下争议不定,公孙弘意欲放弃,主父偃力主坚守。朔方在长安北部,是捍卫京畿的重要屏障,若匈奴轻骑据此,一天一夜便可进抵长安。汉军亦可倚之为跳板进击草原,但筑城据守需要从内地调运大量粮草人力,这是公孙弘主张放弃的重要理由。主父偃力驳公孙弘,提出可以就地屯田进行农垦,节省部分转输漕运费用;还可移民戍边,延展国土。主父偃的建议最终被武帝采纳。  

日暮途远 倒行暴施

  皇帝重用,背后还有卫青这位大靠山,主父偃的官运简直青云直上。因为为燕王谋反案提供关键证据,案定燕王伏法,主父偃又立下了大功勋,武帝对他更加信任,言听计从。他那纵横舌辩之术,在武帝面前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人命运尽在其口中。朝廷大臣深怕从主父偃的嘴里说出什么坏话被武帝听到,于是争先恐后地向他行贿。主父偃来者不拒,累计收受钱财达千金之多。早年的贫困,让主父偃不能拒绝财物,他成了依靠权力敛财的高手。

  有人劝他不要太过张扬横行无忌,深得《易经》之道的他不是不明白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的道理,但他已经被权欲冲昏头脑,觉得根本无路可退。他说,“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震惊古今。鼎是古代贵族们吃饭的食器,不同等级的人用鼎的数量是有严格规定的,大致是天子用九个,诸侯王用五个,一般大臣用三个。主父偃尽管此时受到武帝百般宠信,但也没有到用五鼎的级别。他誓言要大干快上,即使不能像祖先一样位居王侯,生食五鼎,也要被五鼎所烹,受镬烹之诛。他“结发游学四十余年”,按古人20岁结发成年,此时主父偃已是60岁左右,自觉“日暮途远”,时间来不及了,年届花甲的他等不及了,不能从容的按部就班一步步通往最高权力层了,因此要“倒行暴施”,铤而走险,不按常理出牌,才能突飞猛进。要么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要么声名狼藉、遗臭万年,主父偃的人生观突显权力赌徒的极端性格。

  主父偃把目光再次投向了诸侯王身上,他们一方面深为武帝猜疑,一方面常常为非作歹。这就是主父偃的机遇。他首先盯上了齐王。先前他曾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以稳固自家地位,结果齐太后不许,主父偃大为不满。如果除掉齐王,不仅可以讨得皇帝的欢心,还能一报先前的不快。他遂向武帝献言,齐地民殷国富,且为用武之地,不宜封旁枝远亲为王,而且齐王荒淫无道,也不适合保其王位。武帝深以为然,遂封主父偃为齐国丞相,命其赴齐地查办齐王。

  此时的主父偃,已经获得了最高授权,口含天宪,势威由己。权力的傲慢变得自然而然。主父偃使人告发齐王乱伦,齐王自知难逃一劫,没有必要继续受辱,于是自杀了之。主父偃出了一口恶气,趾高气扬,他却不知道,针对他的利箭已经射出。

  主父偃早年游学燕赵,燕王、赵王都不欣赏。主父偃先查办燕王,燕王罪名成立。又去查办齐王,齐王也危在旦夕。赵王兔死狐悲,感觉该轮到自己了,于是抢先下手,向武帝告发主父偃假公济私,借分封列侯之机大肆收受贿赂。不久齐王自尽的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为震怒。武帝虽想废黜齐王将其国土收归中央管辖,却并不想落个残害同姓骨肉的骂名。燕王的行动表明诸侯王正在反弹,表面上针对的是主父偃,其实是针对汉武帝的政策。汉武帝不希望这个时候激化朝廷与诸侯的矛盾,需要找个替罪羊化解中央与诸侯的矛盾,主父偃自然是最佳人选。主父偃下狱治罪,他对贪赃供认不讳,但不承认逼死齐王之事。正在武帝犹豫不决的时候,公孙弘说话了,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置主父偃,天下人会认为武帝对同宗情薄,对宠臣恩重。这便预示着更严重的政治问题,汉武帝明白了。主父偃被下令处斩,并灭族。

  主父偃死了,人世间的炎凉世态再次上演,主父偃上千门客都弃他而去,争相揭发他的恶行。只有一个叫孔车的下人为他收尸安葬,武帝闻听表彰了孔车。对孔车不弃故主的旌表,可能也在表达汉武帝对主父偃的某些愧意。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於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原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弊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穀。然後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輓粟,起於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於粮饟,女子纺绩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於边,闻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於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後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適足以结怨深雠,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於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弊靡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原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

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各一事。徐乐曰:臣闻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硃、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脩,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於匹夫而兵弱於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有大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彊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间者关东五穀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於安危之机,脩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故虽有彊国劲兵,陛下逐走兽,射蜚鸟,弘游燕之囿,淫纵恣之观,极驰骋之乐,自若也。金石丝竹之声不绝於耳,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於前,而天下无宿忧。名何必汤武,俗何必成康!虽然,臣窃以为陛下天然之圣,宽仁之资,而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後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於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馀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负扆摄袂而揖王公,此陛下之所服也。臣闻图王不成,其敝足以安。安则陛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何征而不服乎哉!严安上书曰:

臣闻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馀岁,成康其隆也,刑错四十馀年而不用。及其衰也,亦三百馀岁,故五伯更起。五伯者,常佐天子兴利除害,诛暴禁邪,匡正海内,以尊天子。五伯既没,贤圣莫续,天子孤弱,号令不行。诸侯恣行,彊陵弱,众暴寡,田常篡齐,六卿分晋,并为战国,此民之始苦也。於是彊国务攻,弱国备守,合从连横,驰车击毂,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愬。

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锺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乡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於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而其故俗,为智巧权利者进,笃厚忠信者退;法严政峻,谄谀者众,日闻其美,意广心轶。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戍於北河,蜚刍輓粟以随其後。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北构於胡,南挂於越,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馀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於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陈胜、吴广举陈,武臣、张耳举赵,项梁举吴,田儋举齐,景驹举郢,周市举魏,韩广举燕,穷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胜载也。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长官之吏也。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壤长地进,至于霸王,时教使然也。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者,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彊,不变之患也。

今欲招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濊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茏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长策也。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於远方之备,靡敝国家,非所以子民也。行无穷之欲,甘心快意,结怨於匈奴,非所以安边也。祸结而不解,兵休而复起,近者愁苦,远者惊骇,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锻甲砥剑,桥箭累弦,转输运粮,未见休时,此天下之所共忧也。夫兵久而变起,事烦而虑生。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列城数十,形束壤制,旁胁诸侯,非公室之利也。上观齐晋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六卿大盛也;下观秦之所以灭者,严法刻深,欲大无穷也。今郡守之权,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万世之变,则不可称讳也。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从其计。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戹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计,立朔方郡。

元朔二年,主父言齐王内淫佚行僻,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有司以闻。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参考文献

班固关系着, " 汉书 "卷14诸侯王表,卷64上主父偃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主父偃
(?—前126)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主父为复姓。任中大夫,主张进一步削弱王国分封势力,下令推恩,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武帝采其建议,下“推恩令”,从此王国封地愈来愈小,名存实亡。后为齐相,以胁齐王*,被诛。《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主父偃》二十八篇,今有清马国翰辑本。
· 主父偃简介主父偃是谁主父偃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主父偃,出生年月不详,寒门出身,家境虽然不怎么样,但是人穷志长,从小就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念头,希望在以后能够像过去的那些豪杰一样,施展抱负为国效力,实现个人的伟大抱负。性格孤僻遭受排挤主父偃从小拥有这种梦想是很好的,因为梦想是他的驱动力,靠着梦想他才能在寒冬腊月的日子里,裹着单薄的棉衣继续埋首在经史子集中;靠着梦想他才能在别人莺歌燕舞的时候,甘愿忍受寂寞与书为伴。寒窗苦读,时间就似流水不经意间,主父偃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一位少年,羽翼逐渐丰满的主父偃,希望能在年轻的时候多去外边走走,世界那么大,多去闯荡游历一番,对他必有裨益。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但是主父偃虽然很有学识,有个奇怪的事情就是,他游学去哪个地方都不受待见,应该是跟他个人的性格有关,他虽然读很多书,但是人缘极其不好,不会与人交往,这样的人注定是很难...
· 关于西汉主父偃简介汉朝主父偃是个怎样的人
关于西汉主父偃简介关于汉武帝刘彻,经常读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经常看电视剧的朋友们也是可以了解的,他身边有一个叫主父偃的人,有很多人对他也是非常了解的。对于主父偃具体事迹有很多人却了解甚少。很多人只有在查找资料以后才得知汉武帝身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大臣,他出身在山东,由于家庭比较贫穷,一直受着别人的排挤。直到遇到了汉武帝刘彻以后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他生于汉武帝时期,死也是在汉武帝时期。很多人对于主父偃简介也不是特别的了解,只知道他是来自现今的山东省。很多人不知道朱飞燕在朝廷内外在政治方面是颇有影响的,无论是什么朝代的朝廷,腐败现象是时常会出现的,而主父偃是一个可以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的一个人物。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把主父偃封为自己的顾问。虽然说政治问题,我们如今很难说得清,但是那个时期的政治是非常黑暗的。主父偃屡次的对抗朝中大臣而因此失去生命。且不说为何主父偃死去...
· 主父偃是被谁而死的?主父偃的性格是什么样
很多人或许在看完大汉天子后,对于汉武大帝里边的主父偃有所了解。很多人会感觉主父偃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其实他是一个性格非常正直,刚正不阿的人。但是为什么他的结局会这么悲惨呢?我们现在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到底主父偃的个性是属于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下场会这么不好呢!在汉武帝没有遇到主父偃的时候,其实主父偃的个性早就已经是很明显的。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但是他的个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其实他的人际关系并不特别的好,而且他不会奉承权贵之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很多人都特别的讨厌他排挤他,让他在这个地方根本无法生活下去,无论到哪里都有人讨厌他,感觉他特别的麻烦。直到他最后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找到了卫青。卫青其实是皇帝的小舅子,在这个时候通过卫青的介绍,卫青让汉武帝认识到了主父偃。主父偃在认识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非常的重视他,然而还给他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让他坐上了武帝谋士的位置。但是由于他后来飞黄腾达以后,屡...
· 汉武大帝主父偃关系怎样主父偃姓什么
很多人或许在看完大汉天子后,对于汉武大帝里边的主父偃有所了解。很多人会感觉主父偃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其实他是一个性格非常正直,刚正不阿的人。但是为什么他的结局会这么悲惨呢?我们现在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到底主父偃的个性是属于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下场会这么不好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汉武帝没有遇到主父偃的时候,其实主父偃的个性早就已经是很明显的。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但是他的个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其实他的人际关系并不特别的好,而且他不会奉承权贵之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很多人都特别的讨厌他排挤他,让他在这个地方根本无法生活下去,无论到哪里都有人讨厌他,感觉他特别的麻烦。直到他最后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找到了卫青。卫青是什么人呢?卫青其实是皇帝的小舅子,在这个时候通过卫青的介绍,卫青让汉武帝认识到了主父偃。主父偃在认识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非常的重视他,然而还给他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让他坐上了武帝谋士的位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