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道德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7
转发:0
评论:0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道教主要经典之一。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据《史记》说,作者为春秋时周守藏室之吏(掌管图书的史官)“老子”。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东汉时,随黄老道的产生,《道德经》已演变为道教的经典,张陵、张鲁的天师道即以《道德经》教诲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观点解释《道德经》。汉初对老子之书称《老子》,而不称《道德经》。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亦无经的名称。晋王羲之书河上公古本《老子》虽然称为“太上玄元道德经”,但却无道经、德经或上经、下经名目,而仅称上篇、下篇。目前所见的《老子想尔注》六朝写本已残,但有“老子道经上”字样,由此可知此时该本已有“道经”、“德经”名目,但仍称《老子》,而不称《道德经》。西汉末杨雄已称《道德经》,但为数很少。三国时王弼注《老...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道教主要经典之一。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据《史记》说,作者为春秋时周守藏室之吏(掌管图书的史官)“老子”。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东汉时,随黄老道的产生,《道德经》已演变为道教的经典,张陵、张鲁的天师道即以《道德经》教诲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观点解释《道德经》。

汉初对老子之书称《老子》,而不称《道德经》。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亦无经的名称。晋王羲之书河上公古本《老子》虽然称为“太上玄元道德经”,但却无道经、德经或上经、下经名目,而仅称上篇、下篇。目前所见的《老子想尔注》六朝写本已残,但有“老子道经上”字样,由此可知此时该本已有“道经”、“德经”名目,但仍称《老子》,而不称《道德经》。西汉末杨雄已称《道德经》,但为数很少。三国时王弼注《老子》,称之为《道德经》,盖“道德经”的称呼从此普遍。河上公古本与傅奕本“道经”在上而为上篇,“德经”在下而为下篇,通行本亦皆如此。但帛书甲本和乙本皆“德经”在上,“道经”在下。“德经”的内容主要是写“德”,但也夹杂着写“道”,且各章独立。

以后从魏晋至隋唐,历代都有道士诠释阐发其义旨。据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统计的六十余家中,多半为道士,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理国之道,有的以道德为宗,有的以非有非无为宗,有的以重玄为宗。其中老学重玄派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宋代以后,道教对《道德经》的诠解走向集注化,彭耜的《道德真经集注》集宋代注者二十家。现存于世的《道德经》注解其中有多种收入《正统道藏》,从哲理、内外丹、易数等多角度加以诠释,为研究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道德经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 《道德经》养生要顺“自然”
《道德经》为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被道家奉为经典。它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孔子曾向他讨教过“礼”。周室内乱时,他弃官而去,经过函谷关时,一位叫喜的守关军官要他讲道,于是,他写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后便杳无踪迹。老子精于养生之道,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百姓皆曰我自然。”“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天莫之爵而恒自然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伴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以不养而去养生。老子的养生之道还重在道法修养。他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又云:“去甚、去奢、去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甘...
· 《道德经》养生要顺“自然”
《道德经》为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被道家奉为经典。它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孔子曾向他讨教过“礼”。周室内乱时,他弃官而去,经过函谷关时,一位叫喜的守关军官要他讲道,于是,他写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后便杳无踪迹。老子精于养生之道,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百姓皆曰我自然。”“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天莫之爵而恒自然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伴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以不养而去养生。老子的养生之道还重在道法修养。他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又云:“去甚、去奢、去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甘...
· 《道德经》和《论语》的比较
来源:中华老子[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网《老子故里论老子丛书——探源卷》秦维聪记得在我六七岁时,我祖父曾教我背诵《论语》。每次讲两句,背两句,当时我感到易懂有趣。但在我退休之后研读《道德经》时,很难理解其谈论的重心。基于本人一生从事[注: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congshi]科学研究的经验与认识,我绝对不相信两千多年前的知识分子,会比现代[注:时间名词欧美所指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后1936年(1936AD)-公元后1968年(1968AD)[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今这个时代;我国历史分期上特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现今这个时期;有时也指]的知识分子知道得更多,因为人类的知识与经验是累积性的,和时代是同步发展的,至于为何《...
· 元赵孟兆页道德经
元赵孟兆页道德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