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川之役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以来,历任统治者都比较重视西南地区的统治和建设,但由于“天高皇帝远”,加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集较多,文明开化程度不高,往往需要通过军事手段才能征服西南地区。
明正统年间,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挑起叛乱,明军为了平乱,于是发起了四次征伐战争,史称麓川之役。
明朝时期的云南行省
“麓川政权”是傣族在云南西部建立的强大地方政权。元世祖至元十年(1276年),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区建立土司制度,受封瑞丽江河谷一带的“勐卯果占璧”(果占壁:原为古印度一个邦国名称,后常用作傣族历史国家的雅名)政权为麓川路;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思可法继任政权,开始对外扩张侵占周边领土,“麓川政权”逐步强大;等到了明朝时期,麓川政权继任者思伦发、思任发继续扩张,威胁明政府西南安定。
麓川之役的导火索源自于正统初年思任发的两次侵占扩张。由于当时的宣慰使刁宾玉实力衰弱,诸夷族叛乱无法平息,思伦发次子思任发便开始拥众麓川谋反,大肆杀掠孟定(今云南临沧)、湾甸(今云南保山)等地,并于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继续掠夺腾冲、孟养(今缅甸西北克钦邦境内莫宁)等地,并占领潞江,自称曰“法”。明政府多次谕令无果,终于在次年正月,明廷对思任发一族发起征讨。
正统四年(1439年),英宗皇帝命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讨思任发,太监吴诚、曹吉祥监军。麓川首领思任发为了阻拦明军过河,“断江立栅而守”。沐晟派人去劝降,思任发假装答应,骗过了沐晟。
随行的杨宁认为不可相信思任发,但沐晟并不听他的,还派人出去督饷,麓川军便趁此机会多次袭击明军。左都督方政趁着夜色,私自带人前去进攻麓川军将领缅简,打败了缅简。
缅简逃走后,麓川军本想进攻明军,结果被明军指挥唐清击败,并一口气,乘胜追击。但由于明军追击过远,疲惫不堪,结果被麓川军以象阵击败。
后人所绘麓川军象阵
此次征讨失败后,次年沐晟再次讨伐麓川,这次征讨击败了麓川军,并迫使思任发派人入朝和谈朝贡。
正统六年(1441年),英宗第二次派人征伐麓川,命定西伯蒋贵为征蛮将军,担任总兵进攻麓川思任发,以太监曹吉祥监督军务,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云南总督),侍郎徐晞督军饷。
英宗刚决定派人出征,就有人反对,认为大明朝最大的威胁主要在北边,南边的麓川不足为惧,不应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征讨麓川,但由于当时王振专权,反对的意见并没有起作用。
麓川之役图
同年十一月,明军出发征讨麓川。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此次明军一鼓作气,大败麓川军,斩敌数万,麓川首领思任发携妻子逃至缅甸。
思任发虽然逃到了缅甸,但明军得胜归朝后,麓川军又出来惹事,看来还是没有打到服气。于是,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英宗复命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第三次征讨麓川。
此次明军又大破麓川军,思任发再次逃跑至缅甸。这次更惨,思任发的老婆孩子没来得及带走,被明军俘虏。
对于逃到他国的思任发,明军将领王骥想了个办法,将麓川地区许诺给木邦,将孟养、戛里地区给缅甸,以此来换取思任发的人头。
缅甸方面一听说这好事,二话没说,就把思任发绑起来送给了明军,不仅如此,缅甸人还深知“斩草除根”的道理,把思任发的儿子,思机发的驻地主动报给了明军,想以此借刀杀人。
明军得到情报后,立马进攻思机发的寨子,俘获其妻子及其他人等九十多人,但思机发仍然占据着孟养地区,坚持不降。
次年,思任发自知大限已到,便而死,王政将他的头砍下来,送回北京。
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思任发之子思机发仍然无视明朝政府的警告,多次掠夺孟养地区,英宗皇帝随后命靖远伯王骥领军,明军和麓川军再次对峙。几番交战过后,王骥考虑大军连年征战仍无法彻底消灭麓川军,便与思机发之子思禄为约。
据清朝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麓两军在金沙江立石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至此,麓川之役至此正式宣告结束。
《明史》中称麓川之役为“以一隅骚动天下”。明政府为对抗西南这个土司小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方面扰乱了西南各地区的经济秩序,另一面也使得明朝经济下滑,且对于北方蒙古瓦刺的防御力量严重不足。明朝史学家高岱称这次战役为 “轻病重疗,举措大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