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
人物生平
陈白沙故居,位于都会乡三多里三十号
龙虎斗砚,明,宋坑石,背刻“砚田”,落款“献章”,传为陈献章使用过的砚台,广东省博物馆藏
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人,故又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陈献章本是新会城北圭峰山下都会村人,少年时随祖父迁居白沙乡的小庐山下。白沙村濒临西江入海之江门,所以明清学者称其学说为江门之学。陈献章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苦学志道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陈献章参加乡试获第九名,时年20岁。次年入京参加礼部会试,中副榜,选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1451年)再次参加会试,又落第。但陈献章对于追求学问却始终锲而不舍。
27岁那年,他闻说抚州临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学者康斋先生(原名吴与弼),学识造诣很高深,读透了朱熹编辑的《伊洛洲源录》之后,还精究宋、明理学的源流,明圣人之道,复孔、孟之传。陈献章为了拜访名师,不怕长途跋涉,越庚岭,过梅关,抵达赣州(今江西省)。他先顺赣水而上,经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陆路来到崇仁县,终于找到那位弃官不做,宁愿在家讲学的吴与弼先生。
吴与弼治学很严,他要求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必须专心一致,不容精神涣散,思想要集中,静时修养,动时省察,务使内心湛然虚明。陈献章见了很受启发,得益不少,但对于吴与弼关于《易经》的分析,陈献章未得满意。第二年,他就拜辞吴老先生回归江门白沙村,在小庐山麓之南,建筑成一间颇具规模的书舍,题名“春阳台”。从此,陈献章一心隐居,专心读书,足不出户。为了减少对他的干扰,家人就在墙壁凿了个洞,饮食衣服,均由此洞递进。陈献章隐居春阳台苦读经典著作,探讨先人哲理,经过十年苦学,静坐冥思,舍繁取约,把握心与理吻合的关键,学问与修养,获得飞跃的进步。
明成化元年(1465年)春天,陈献章决定在春阳台设馆教学,乡村邻邑的学生慕名而来。
宦海沉浮
1466年,陈献章接到顺德县钱溥一封信,规劝他趁新任皇帝复礼施教,整顿朝纲,考取功名,为社稷效力。于是决定再上京师,复游太学。时年陈白沙38岁。抵京后不久,国子监祭酒邢让以“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诗”为题试陈献章。陈献章于是写了《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诗,受到邢让的赞赏,由是名振京师。一时间,京师名士如罗伦、章懋、庄昶、贺钦等人欣然与之交往、同游。其中贺钦还辞官,行拜跪礼,事之为师,毕恭毕敬地为其捧砚磨墨,足见陈献章在当时士人中的声望。
邢让向吏部尚书卫翱推荐陈献章到部里当司吏。然而,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人仍得不到重用,陈献章接到任职是吏部衙门当个日捧案牍、抄缮校核、封发递送的低级小吏。这是陈献章的首任官职,也是其一生中到任的唯一官职,在任职期间勤勤恳恳,不敢稍有怠慢。
陈献章为人耿直,由于不屑巴结朝中的权贵人物,触怒了当时官居礼部侍郎的尹昊,受到权臣的暗算和陷害。成化五年(1469年),陈献章已经42岁,再次参加会试,因奸臣弄权应考失败,陈献章放怀一笑,决定南归。
岭南学派
陈献章返回江门,与老母妻儿及兄长献文共叙天伦之乐。从此,陈献章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坛。这时候,陈献章的名声远播,四方学者都纷纷前来要求执弟子之礼,入学受教。陈献章设教十余年,不少学生得益于他的教诲,成为朝廷的栋梁柱石,“江门学派”亦于此形成。
成化十九年(1483年),陈献章55岁。因为得到两广总督朱英、广东左布政使彭韶等的推荐,要上京应诏,为朝廷献力。经过半载旅程,到达北京。时晋升为吏部尚书的权臣尹昊往日与陈献章存有矛盾,心怀仇恨,盛气凌人。陈献章只好称病,要求延期应诏。最后,写了一份《乞修养疏》给宪宗皇帝,请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亲。皇帝被《乞修养疏》那篇文章感动了,觉得陈献章不但学问好,而且孝义堪嘉,准许他回归养母,还封他为“翰林院检讨”。陈献章自此便居乡讲学,屡荐不起。
晚年他逍遥于自然,养浩然自得之性,心学思想体系臻于完成,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
从祀孔庙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献章病逝于故土,终年72岁,谥号“文恭”。陈献章原葬于圭峰山,后由门人湛若水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改葬于杜阮镇现址。
明万历二年(1574年),朝廷为纪念陈献章而下诏于白沙乡建陈白沙祠,并赐额联及祭文肖像。匾额曰“圣代真儒”、“圣道南宗”、“道宗濂洛”、“派接鹅湖”,额曰“崇正堂”,联曰:“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万历十三年(1585年),皇帝又诏准其从祀孔庙,据考证在岭南地区的历史人物中,能从祀于孔庙者,只有陈白沙一人而已,故有“岭南一人”、“岭学儒宗”之誉,而在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中,也仅有薛瑄、胡居仁、陈献章、王守仁四人获此殊荣。
陈献章生平作有大量的性理诗,由门人整理成《陈献章集》刊行,有《白沙子集》、《白沙诗教解》传世。
主要成就
心学思想
陈白沙像
明朝初期是一个学术气氛沉闷的时代,宋以来的程朱理学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而陈献章在思想学说的创立,打破了程朱理学原有的理论格局,使明代的学术开始了新的阶段。
陈献章晚年心学思想体系臻于完成,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可以说,白沙心学、甘泉心学和阳明心学,构成有明一代心学。因湛若水与陈献章有师承关系,二人学说总体上有继承性与一致性,可合称为“陈湛心学”,是阳明心学的直接源头。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朱维铮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陈献章创立了江门学派,建构了“为学当求诸心” 的“心学法门”思想体系。“为学当求诸心”是反省内求的心学方法。但白沙心学的方法不仅仅是反省内求的方法,也注重“徐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的向外求索方法,因此可以说白沙心学的为学方法是“求诸心”与“徐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的内外合一的方法。白沙心学内外合一的为学方法是在克服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为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白沙心学之法门。
白沙心学“虚明静一者为之主”表明“心”具有主体、主宰的意义。心的主体、主宰意义表现在心与身、心与事、心与理等的关系中。心与事合,心与理合,形成了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内与外合一关系。心与理、心与事、心与形虽然是合一的,但心对于理、事、形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具有核心价值。天地万事万物因心而存在,因心而具有价值。陈白沙学说高扬“宇宙在我”的主体自我价值,突出个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存在意义,对整个明代文人精神的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陈献章主张“静中养出端倪”,他看重“静”的工夫,因为“静”即不累于物,不溺于俗。“静”可以去扰,“静”能平心气,“静”中有思,“静”中有悟,“静”中能养出“端倪”。何谓端倪?“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这“端倪”能意会到,但还真不好说出来,它实际是对“道”的一种体验式的理解,这是一种直觉思维,也是一种道德实践的体验。
著学育人
陈献章隐居期间,“四方来学者不啻数千人”。后来身兼礼、吏、兵三部尚书职务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华阁大学士卒赠太师的名臣梁储,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其它弟子有林光、张诩、贺钦、邹智、陈茂烈、何维柏、叶梦熊、陈吾德、李承箕、林缉熙、张廷实、容一之、罗服周、潘汉、叶宏、谢佑、林廷瓛等。
陈献章提出了著名的“贵疑论”,强调“提出问题”之于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陈献章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一、先静坐,后读书;二、多自学,少灌输;三、勤思考,取精义;四、重疑问,求真知;五、诗引教,哲入诗。陈献章虽然是大学问家,却擅长“诗教”,时与弟子吟诗唱和。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平实动人。为免乡人好逸恶劳,陈献章先后编写《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供子弟作为座右铭。“尔懒岂自知,待我详言之:官懒吏曹欺,将懒士卒离;母懒儿号寒,夫懒妻啼饥;猫懒鼠不走,犬懒盗不疑。细看万事乾坤内,只有懒字最为害。”
书法成就
陈献章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书法的特点和风格是挺拔沉雄,生峭涩辣,自成一格,形成“白沙书派”,开岭南书法之先河。晚年喜用茅笔作书,下笔挺健雄奇,时呼为“茅笔字”。陈白沙有诗曰:“茅君颇用事,入手称神工”。又曰:“茅龙飞出右军窝”。据陈白沙弟子张诩的《行状》记载“天下人得其片纸只字,藏以为家宝”,深受时人器重。他老师吴康斋先生的女婿因贫困,求得他数十幅字出售。“每幅易白金数星”。由于陈白沙的书法独辟,从而跻身于明代书法名家之列。他对书法亦多有造诣。他博取诸家所长,使岭表书风为之复振。“天下人得其片纸只字,藏以为家宝。”
陈白沙有诗曰:“茅君颇用事,入手称神工”。又曰:“茅龙飞出右军窝”。据陈白沙弟子张诩的《行状》记载“天下人得其片纸只字,藏以为家宝”,深受时人器重。他老师吴康斋先生的女婿因贫困,求得他数十幅字出售。“每幅易白金数星”。由于陈白沙的书法独辟,从而跻身于明代书法名家之列。
陈献章的23代后人陈胜曾展示陈白沙首创的“茅龙笔”。茅龙笔取材于圭峰山白茅,吸墨饱满,坚韧耐用。陈胜即席挥毫,只见茅龙书法苍劲有力,笔划中常常留有空隙,形成“飞白”,更显变化无穷。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字多朴野之致,白沙当称为茅君,又称茅龙”。(屈大均《广东新语》)。“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在2008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学成就
《白沙先生文集》书影陈献章精擅诗文,工书法,善画梅。他是明朝著名的诗人,留存各种体裁的诗作1977首。他的诗,格调很高,诗作雅健平易,他用诗来教育弟子,也用诗来传播他的学术思想。从他的诗文创作,可以证明陈献章是一位善于运用“诗教”的名士,他的思想都寓藏在诗里面,将那些抽象的道理用诗来表达,从而以诗为教。他的诗文著述,由他的学生辑成《白沙子全集》出版传世。
古琴成就
陈献章不仅是一位鸿儒,同时还是一位古琴家。
陈献章将元代刊刻的《古冈遗谱》手抄本传给他的门徒,并构建自己的白沙琴学,该琴学成为清代乾隆年间诞生的岭南琴派立派的重要思想来源。陈献章雅好古琴,在江门讲学数十年,时常与友人门生携琴游于风烟水月之间,有不少琴谊琴事收录在诗文中,如他为英年早逝的首徒而作的《伍光宇行状》中写道:“遇良夜,皓魄当空,水天一色,君乘艇独钓,或设茗招予共缀,君悠然在艇尾赋诗,傲睨八极,予亦扣舷而歌,仰天而啸,飘飘乎任情去来,不知天壤之大也。”
江门学派的门生大多能琴,如白沙之子陈景云、新会伍光宇、番禺张诩等。他们不但传承江门心学,而且还将白沙琴学和手抄的《古冈遗谱》在岭南广泛传播。明中叶时期,元刊本的《古冈遗谱》已难得一见,故白沙及其当地琴人大都以手抄本流传。该谱收录二十四曲,其中“鸥鹭忘机”一曲最能契合白沙心学的审美趣味。自15世纪下半叶白沙琴学形成之后,经过300年的酝酿发酵,终于在18世纪末的广府地区产生极具地域特点的岭南琴派,岭南琴派的开山祖师是生于清代乾隆初的香山县何琴斋,何琴斋以‘友石’为琴谱命名,凸显出他的立派思想是以白沙心学琴学为依归的。
人物评价
陈献章以“宗自然”、“贵自得”的思想体系,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朝心学先河,在宋明理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白沙学说高扬“宇宙在我”的主体自我价值,突出个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存在意义,宛若明代学术界的一股清新空气,对整个明代文人精神的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催发了明末清初学术界的繁荣。近人缪天绶评论云:“在这个因循蹈袭的空气弥漫一时的时候,而白沙独摆脱一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明末著名学者黄宗羲评论陈白沙的理学为“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工夫全在涵养,喜恕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王守仁)而至大”,甚为赞誉白沙学说为“独开门户,超然不凡”!概括陈白沙的理学思想面貌时说:“先生之学,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穿纽凑合为匡郭。以日用常行为殊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间为体认之则,以未当致力面应用不为实得。”
黄宗羲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不知阳明后来从不说起,其故何也。薛中离,阳明之高第弟子也,于正德十四年上疏请白沙从祀孔庙,是必有以知师门之学同矣”。
与黄宗羲同时代的屈大均说:“阳明之学,多繇甘泉启发,而阳明亦未尝数言甘泉之师为白沙,则又何故?”
冯友兰说,“白沙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时王阳明二十余岁。甘泉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与阳明时相辩论。阳明之学,虽亦自得,然亦必受此二人之影响也”。
朱维铮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纪念
陈白沙祠,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位于今江门市郊白沙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