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海道针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2
转发:0
评论:0
24方位指南针导航元、明、清用于导航的罗盘是24方位水罗盘。这种技术利用8个天干(10个天干减去位于中间的“戊”和“己”)、12个地支、及八卦的四个方位,将航海罗盘圆周分为24等分,使方向能够准确地指示。明代航海罗盘24方位图下表将明代航海罗盘用度数表示。子正北0度癸15度丑30度艮东北45度寅60度甲75度卯正东90度乙105度辰120度巽东南135度巳150度丙165度午正南180度丁195度未210度坤西南225度申240度庚255度酉正西270度辛285度戌300度干西北315度亥330度壬345度单针罗经单针罗经只用一个方位,并冠以“单”字,例如:单辰针(120度),单酉针(正西270度)。有的航海图用“丹”字代替“单”字,丹酉针同单酉针。例如《郑和航海图》中“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就是说“太仓港口开船用指南针105度方向航行。”双针罗经关于双针罗经用于航海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元代...

24方位指南针导航

元、明、清用于导航的罗盘是24方位水罗盘。这种技术利用8个天干(10个天干减去位于中间的“戊”和“己”)、12个地支、及八卦的四个方位,将航海罗盘圆周分为24等分,使方向能够准确地指示。

海道针经

明代航海罗盘24方位图

下表将明代航海罗盘用度数表示。

子 正北 0 度

癸 15 度

丑 30 度

艮 东北 45 度

寅 60 度

甲 75 度

卯 正东 90 度

乙 105 度

辰 120 度

巽 东南 135 度

巳 150 度

丙 165 度

午 正南 180 度

丁 195 度

未 210 度

坤 西南 225 度

申 240 度

庚 255 度

酉 正西 270 度

辛 285 度

戌 300 度

干 西北 315 度

亥 330 度

壬 345 度

单针罗经

单针罗经只用一个方位,并冠以“单”字,例如:单辰针(120 度),单酉针(正西 270 度)。有的航海图用“丹”字代替“单”字,丹酉针同单酉针。例如《郑和航海图》中“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就是说“太仓港口开船用指南针105度方向航行。”

双针罗经

关于双针罗经用于航海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元代周达观所著的《真腊风土记》:“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 。”

明代海道针经种绝大多数情况下用双针罗经表示航行方位,当罗针摆动在两个方位之间,用相邻二方位表示其平均值,例如乙辰针(= 105度和120度的平均值 = 112.5度)。明代掌管船上航行方向的火长巧妙地利用双针罗经把24方位罗盘变成48方位罗盘(方位度数差为7.5度)

子癸 7.5 度

丑癸 22.5 度

丑艮 37.5 度

艮寅 52.5 度

甲寅 67.5 度

甲卯 82.5 度

乙卯 97.5 度

乙辰 112.5 度

辰巽 127.5 度

巽巳 142.5 度

丙巳 157.5 度

丙午 172.5 度

丁午 187.5 度

丁未 202.5 度

坤未 217.5 度

坤申 232.5 度

庚申 247.5 度

庚酉 262.5 度

辛酉 277.5 度

辛戌 292.5 度

干戌 307.5 度

干亥 322.5 度

壬亥 337.5 度

壬子 352.5 度

对坐

海道针经中另一种常见的术语是“对坐”,指地理标志甲和地理标志在罗盘上两个相对180度方位。

时间和航速

明代航海图中的时间间隔用“更”来表示。一昼夜有十更,一更 = 2.4 小时,用燃香测量时间间隔。

航速估计法:从船头扔下一木片到海中,人往船尾走,如果木片与人同时到达船尾,船速就是标准速度,然后再根据水流训逆修正。

《郑和航海图》中“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到南汇嘴。”就是说“太仓港口开船用105 度方向,一更(2.4小时)时间到吴淞江,再往97.5 度方向航行,一更时间到南汇嘴。”

水文测量

海船航路上危险地带的水深、海船停泊处的深浅对舟师也十分重要。

宋代舟师已经作水文测量。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写道:“过七洲洋,舟中测水,约七十余丈”,测水深时附带检验海底的状况是沙底还是泥底:“凡测水之时,必须视其底,知道是何等沙泥 。”

明代海道针经中的测水法和宋代一脉相承,测水深使用长几十丈的绳索,吊一铅球从船边放下水中测量。长度单位用托;“长如两手分开为一托” ,约合1.5 米。测量水深时必须从船左和船右取数。铅球底部涂蜡,可供水底泥沙的取样。

“福州五老虎门 打水六七托,过浅取官塘行船 。”

“淡马锡门 打水三十托 。” “镇海卫生太武山,打水二十托 。”

天文导航

明代航海家海在使用指南针导航的同时还用过洋牵星术导航。

海道针经文献

明代《顺风相送》、《指南正法》、《东西洋考》等文献都有大量针路记录。

广东往磨六甲:南亭门放洋,用坤未针 (217.5°)五更船取乌头山。用单坤针(西南 225°)十三更取七洲洋。坤未 (217.5°)针 七更船平独猪山。……干亥 (322.5°)针五更船平昆宋屿,单亥针(330°)五更船取前屿,干(315°)针五更取五屿;沿山使取磨六甲。

台湾往日本从大港出。东南风可用丁未 (202.5°)及单未 (210°)过茄老湾线。南到青水乌水干,可牵舵及用壬(345°)及壬子(352.5°),转变取澎湖东过。 。

七洲洋用坤未针,三更取铜鼓山。

另外《鍼位》,全书已失,仅明黄省曾撰《西洋朝贡典录》中有若干条摘录。《渡海方程》明嘉靖十六年吴朴著,已失;明刊本《盐邑志林》中有书评。

参考文献

来源

[明]《郑和航海图》,向达整理 中华书局

[明]《两种海道针经》 ,向达整理 中华书局

参见

过洋牵星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海道
地理本道传统上又称海西。东邻江原道,南临京畿道,西为黄海,北为平安道(1896年后为平安南道)。沿革始于1395年,称丰海道(풍해도)。1417年改称黄海道。道名由黄州(황주)和海州(해주)合成。1895年,朝鲜行二十三府制。本道被分为东西两府,即海州府和开城府(개성부)。翌年即废,两府恢复原状。1945年朝鲜半岛在三八线被瓜分,黄海道最南部的瓮津半岛(옹진반도)和延白郡(연백군)的一部分被划入美国占领区,与京畿道合并。1953年朝鲜战争休战后,根据北方限界线,原被并入京畿道的大陆部分归朝鲜,岛屿归韩国。但自1999年以来,朝鲜主张的界线把岛屿部分纳为己有,引起韩朝的海上冲突。行政区划《经国大典》记载的区分牧(长官:牧使)黄州牧、海州牧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使)延安都护府、平山都护府、瑞兴都护府、丰川都护府郡(长官:郡守)谷山郡、凤山郡、安岳郡、载宁郡、遂安郡、白川郡、信川郡县(长官:县令)...
· 东海道
行政区域上的东海道东海道行政区分上的东海道,由畿内往东延伸,本州太平洋侧的中部位置。相当于现在的三重县至茨城县间的太平洋沿岸地方。伊贺国(伊州)伊势国(势州)志摩国(志州)尾张国(尾州)三河国(三州)远江国(远州)骏河国(骏州)伊豆国(豆州)甲斐国(甲州)相模国(相州)武藏国(武州)安房国(房州)上总国(总州)下总国(总州)常陆国(常州)相关条目东海道五十三次国道1号东海自然步道东名高速道路东名阪自动车道名神高速道路名阪国道西名阪自动车道东海旅客铁道(JR东海)东海道本线东海道新线东海道新干线关西本线草津线东海地方畿内南关东东国东海市(日本)东海村东海五街道中山道甲州街道奥州街道日光街道
· 北海道狼
参考日本狼
· 北海道知事列表
北海道厅长官参照北海道厅之项目。民选知事选举结果太字当选第1回(1947年)田中敏文初当选(日本社会党)第2回(1951年)田中敏文第二次第3回(1955年)田中敏文第三次第4回(1959年)町村金五初当选第5回(1963年)町村金五第二次第6回(1967年)町村金五第三次第7回(1971年)堂垣内尚弘初当选第8回(1975年)堂垣内尚弘第二次第9回(1979年)堂垣内尚弘第三次第10回(1983年)横路孝弘初当选(无所属、日本社会党代议士)第11回(1987年)横路孝弘第二次第12回(1991年)横路孝弘第三次佐藤静雄第13回(1995年)堀达也初当选(社会党、新进党推荐)第14回(1999年)1999年(平成11年)4月11日(投票率:63.73%)第15回(2003年)2003年(平成15年)4月13日(投票率:61.81%)第16回(2007年)2007年(平成19年)4月8日(投...
·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官针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