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李陵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6
转发:0
评论:0
时代背景早在李陵出生前一个世纪,世居于北方蒙古高原的匈奴就开始了扩张壮大的脚步。秦朝时,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与中原文明就河套地区的争夺展开过激烈战争,在秦将蒙恬的驱逐下退居漠北。后来秦朝灭亡,中原地区陷入楚、汉之间的内战,国力严重受锉。实力此消彼长之下,匈奴乘势重新夺回了河套地区。公元前200年,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汉王朝,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出征匈奴冒顿单于,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却在平城白登山遭到匈奴包围,刘邦本人差点不能脱困,在被围困七天七日后凭着贿赂匈奴阏氏才被得以幸免。事后两国签订了和平协议,汉朝不得不接受每年向匈奴进贡丝绸、米粮的,并且派出公主和亲的协议。但是和亲并没有使汉朝获得真正的和平,匈奴依然以贡品质量不好等理由频繁侵害汉朝的边郡,破坏汉朝的农业生产,掠夺并杀害人口。尽管汉朝方面也有做出抵御措施,不过始终避免与匈奴发生全面冲突,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初期。元光二年(前

时代背景

早在李陵出生前一个世纪,世居于北方蒙古高原的匈奴就开始了扩张壮大的脚步。秦朝时,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与中原文明就河套地区的争夺展开过激烈战争,在秦将蒙恬的驱逐下退居漠北。后来秦朝灭亡,中原地区陷入楚、汉之间的内战,国力严重受锉。实力此消彼长之下,匈奴乘势重新夺回了河套地区。

公元前200年,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汉王朝,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出征匈奴冒顿单于,同时韩王信叛乱。却在平城白登山遭到匈奴包围,刘邦本人差点不能脱困,在被围困七天七日后凭着贿赂匈奴阏氏才被得以幸免。事后两国签订了和平协议,汉朝不得不接受每年向匈奴进贡丝绸、米粮的,并且派出公主和亲的协议。但是和亲并没有使汉朝获得真正的和平,匈奴依然以贡品质量不好等理由频繁侵害汉朝的边郡,破坏汉朝的农业生产,掠夺并杀害人口。尽管汉朝方面也有做出抵御措施,不过始终避免与匈奴发生全面冲突,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初期。

元光二年(前133年),年轻的汉武帝决定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设下马邑之谋意图诱杀匈奴军臣单于。虽然因泄露情报而无功而返,但自此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精锐骑兵出定襄奔袭匈奴。卫青与伊稚斜单于相遇,歼敌1万9千人;霍去病与左贤王相遇,歼敌70443人,于匈奴传统祭祀场所狼居胥山及姑衍举行封禅仪式。这次战争以汉朝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告终。

李陵

查看详细关系图陇西李陵一族

生平事迹

早年

李陵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军事传统的家庭。祖父是汉朝名将,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长期驻守边郡参与过对匈奴的大小七十多次战斗,但却因各种原因在论功行赏时与封侯失之交臂,毕生引以为恨。叔父李敢在漠北大战中追随骠骑将军霍去病立下功劳,包括李陵本人在内,他的家族中三代都出过为国领兵的将领,可称得上军人世家。

李陵的父亲李当户是的李广长子,担任着守卫宫廷的郎官,曾因勇武获得过汉武帝的赞誉,不幸英年早逝,李陵是作为遗腹子出生的。与他的父亲一样,因为家族的关系,李陵从少年时期就在宫廷任武官,他被选为侍中建章监,管理着建章宫中的卫队骑兵。

由于精通骑射、爱护士卒,加上诚实守信、孝顺母亲,这些美好的品格与素质为他赢得了声誉。汉武帝认为他有其祖父李广的遗风,派他带领八百骑兵越过居延海深入敌境二千余里察看地形。尽管没有遇到匈奴,李陵的初次出征却使他受到信任,武帝随后将他升为骑都尉,带领从丹阳郡招募来的楚兵五千人屯驻在酒泉、张掖并训练弓箭射术。酒泉郡和张掖郡都是当时新设立的郡,原本是匈奴昆邪王、休屠王的领地。元狩二年(前121年),二王归降汉朝之后成为了无人的荒地,直到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才决定将其纳入汉朝的领土范围,并从内地征发大量军队和移民前往河西一带。在这里,李陵度过了数年为国家戍边的生涯。

太初二年(前104年),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进攻大宛,这次远征持续了数年之久,加上战线过长补给困难,以至于出现了补给队伍从大宛一路相连至敦煌的情形。太初四年(前101年)李陵接到命令,带领五校兵作为李广利的后续部队出征。然而行军到边塞时,得知李广利已经得胜回军。武帝写信给李陵,让他留下大部队,率领五百轻骑出敦煌、至盐水,至塞外接应李广利的部队班师。之后继续留在张掖,管理其屯卒。

李陵

查看详细关系图影响李陵政治生涯的人物

兵出居延

匈奴在漠北大战后受到重创,率众迁徙到更远的北方以躲避汉朝的追击,此后“幕南无王庭”汉朝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对南越和西域诸国的征服上。匈奴仅在太初三年(前102)时趁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对河西发起过一次侵扰,汉朝派赵破奴追击结果全军覆没,赵破奴本人被俘。天汉元年(前100年),匈奴呴犁湖单于去世,此时距离漠北大战已过去十几年。且鞮侯单于继位后一变一直以来对汉朝的敌对态度,主动抛出橄榄枝向汉朝求和,并归还了先前扣押的汉朝使者。为了回应匈奴的善意,汉朝派遣李陵的好友中郎将苏武作为使者,带着礼物和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匈奴,以示和谈的诚意。但因副使擅自与匈奴内部的不满分子勾结意图在匈奴内部制造,事情败露后,整个汉朝使团遭到了扣押。

为了维护国家威望,迫使匈奴释放扣押的汉使。天汉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汉朝对车师的进攻为导火索,汉武帝下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自酒泉出征,与援助车师的匈奴右贤王交战于天山。武帝在未央宫武台召见李陵,想安排他为李广利运输辎重。李陵主动请命,表示他在张掖训练的五千名荆楚勇士,各个武艺高强,身强体健,百发百中,希望能率领他们作为一支独立队伍,到阑干山南吸引单于部队,不让他们集中兵力攻击李广利的部队。汉武帝认为李陵是不情愿担任李广利的裨将,推说军队征发太多,无法给李陵分配骑兵。李陵便向汉武帝保证,不需要骑兵,只需以少敌多,用五千步兵横扫单于王庭。汉武帝很赞赏李陵这样的志气,便准许了他的出兵请求,同时诏令强弩都尉路博德带兵在途中接应李陵军。

路博德曾经做过伏波将军并且立功封侯,后来因为犯法而失去地位,被任命为强弩都尉,论资历与经验都在李陵之上。他也不甘于只是给一个晚辈做后援军,便上奏汉武帝,称当时是秋天,匈奴马肥不宜与之交战,希望能等到春天时再与李陵各领五千酒泉、张掖的骑兵从东西并击西浚稽山,到时一定可以擒获单于。汉武帝看了路博德的上奏后很生气,怀疑李陵是怯战才串通路博德上书,一方面训斥了路博德,另一方面勒令李陵写信交代与路博德之间的对话。同时下诏命令路博德进军钩营,截断入侵西河的匈奴军的退路。又令李陵九月出塞至东浚稽山,刺探匈奴的行踪与虚实,然后撤退返回,派遣传令兵汇报见闻。

于是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向北行军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驻扎。他将沿途所经的山川地形绘成地图,派遣麾将陈步乐送回长安。陈步乐见到汉武帝后,称述李陵治军有方,将士们愿为他拼死效力。汉武帝很高兴,提拔陈步乐为郎官。

血战而降

李陵到达浚稽山后,与单于遭遇,被三万骑兵包围在两山之间。李陵将大车环绕起来作为营寨,带领士兵出营外列阵,前排持戟、盾、后排持弓弩,以钲声和鼓声作为展开与停止进攻的信号。匈奴见汉军人少,便直接正面攻击大营,李陵部近身与敌军展开对攻,后排弓弩齐发,匈奴应弦而倒。匈奴向山上逃窜,汉军追击,杀死数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左右地八万多骑合力进攻李陵军。

李陵向南边打边撤数日,到达山谷中。随着连续作战,汉军的伤亡也在扩大,士兵被弓箭射伤受伤三处的允许躺在车上,受伤两处的驾车,只受伤一处的扔需要拿起武器参与作战。李陵发现部队士气低下,怀疑军中藏有女人。便将士兵们藏在随辆中女子一一搜查出来,全部斩杀。第二天再与匈奴交战,又杀死敌军三千余人。随后李陵引兵向东南沿着龙城旧道行军四五日,抵达大泽边上的芦苇地里。匈奴从上风口方向火攻,李陵也命令军中放火烧隔离带以求自救。李陵军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派遣其子亲率骑兵攻击李陵。李陵军利用地形与他们在树林中步战,又杀死数千敌军,并且用连弩射退单于。

这一天,李陵军捉到了匈奴俘虏,从他口中得知匈奴军中对坚持战斗产生了动摇。单于认为这支军队是汉朝的精锐部队,他们一边抵抗一边每天向南面边塞靠近,是为了引诱匈奴的军队进入伏兵的陷阱中,不应再继续深入追击。而其它匈奴贵族则认为,如果单于亲自率领数万骑兵都消灭不了区区数千汉军,会使匈奴在周边小国中的威信扫地,也让汉朝更加瞧不起匈奴。最终他们决定在接下来四五十里的山谷地形中继续发起猛攻,如果在此期间还是不能击溃汉军,令汉军成功抵达平地,到那时便只能退兵。

这时,李陵军的境况愈加危急。匈奴仗着人多,双方一日交战数十次,李陵军又杀死敌军二千余人。匈奴军见情势不利,本想退兵,恰在这时一个叫管敢的军候因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时出卖了李陵军的情报。他告诉匈奴,李陵军没有后援,而且箭也快用光了,只剩下李陵及成安侯韩延年麾下各八百人的前排近战士兵,他们分别使用黄色和白色的旗帜,只要用精锐骑兵弓箭射击就能攻破。单于得知大喜,派出骑兵两面出击,并且朝汉军大喊“李陵、韩延年快投降!”同时截断汉军退路,将汉军包围起来依仗山势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箭如雨下。李陵部队向南退走,还没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万支箭射完了,汉军随即舍弃继续撤退。这时李陵军还有三千余人,但是武器已经告急,普通士卒手持从车轮上砍下的车辐,军中的文吏把用来削刮简牍的尺刀也用来充作了武器,背靠着山壁退入峡谷中。单于部队断了汉军后路,把汉军逼近角落,同时从山上投下擂石,汉军伤亡惨重,无法行动。

黄昏后,李陵身着便衣独自走出军营,喝退左右说要单枪匹马去刺杀单于,但许久之后却只能绝望地回到营中,叹息道:“兵败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有军吏劝他可以效仿当年浞野侯赵破奴,即使被匈奴俘虏也应先保全性命,然后寻求机会返回汉朝,被李陵拒绝。当天晚上李陵下令将旗帜砍断与随军携带的珍宝一起掩埋。又下令解散军队,每人分发二升干饭、一块冰片,半夜时击鼓发令,所有人各自逃命,约定突围后在遮虏鄣会合。李陵与副将韩延年各自上马,有壮士十余人愿意追随他们,匈奴派了数千骑兵在后追赶。最后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脸回去见陛下!”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分散逃离,最终突围成功回到了塞内的只有四百余人。

家人被诛

李陵兵败的地方与边塞只有一百多里,边塞很快获得消息并传回了长安。消息传来之初,李陵生死不明,汉武帝希望李陵能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不是被生擒,便召相士来观察李陵的家人以确认李陵的生死,却发现其家人都没有死丧的面相,这意味着李陵还活着。后来得知李陵投降了,汉武帝大怒,并且责问事前称颂李陵的陈步乐,陈步乐自杀。朝中大臣纷纷谴责李陵的罪行,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他认为李陵素来人品端正忠于国家,战争本就有风险,在外浴血奋战的人仅仅因为一次失利,在国内偷安享福的人就罗织罪名将其全盘否定,这是不公平的。再者,李陵虽然战败,但他以少敌众所展示出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即使是与古代的名将相比也毫不逊色。至于他没能死节,应当是想要寻找机会立功报答汉朝。

当时,除了李陵军的东线作战溃败之外,与右贤王交战的李广利军虽然在战斗初期取得一定战绩,但是后来也遭受了巨大挫折,被匈奴大军围困差点遭到全军覆灭的命运。而汉武帝原本派遣李陵出征只是为了辅助李广利军作战,但因为李陵军与单于主力恶战,使得李广利军没有得到太多功劳。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故意污蔑诋毁功少的李广利来为李陵开脱,便将司马迁下狱,后来以“诬上”的罪名施以腐刑。后来汉武帝后悔自己不该催李陵出兵,便派人犒赏了李陵部队突围逃回的幸存者。

天汉四年(前97年),汉武帝在国内大规模征发军队北伐匈奴。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六万骑兵、七万步兵出朔方;因杅将军公孙敖率领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游击将军韩说率领步兵三万人出五原,三路并击匈奴。又派强弩都尉路博德率领步兵万余人接应李广利军。其中公孙敖被指示深入匈奴腹地援救李陵,但公孙敖与左贤王遭遇,交战之后无功而返,为了避免罪责便推托说捉到匈奴俘虏说李少卿帮助匈奴练兵对付汉朝,所以自己才无功而返。汉武帝大怒,将李陵家族灭。李氏本是陇西郡有名望的大家族,因李陵的背叛而声誉扫地,同郡士大夫对李家都引以为愧。

汉朝的处罚令李陵伤心欲绝,从此彻底断绝了回归汉朝的想法。他不仅接受了匈奴的官职与婚姻,也接受了他们的文化,改换自己的服装习俗,彻底地融入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之中。

征和二年(前91年),匈奴入侵上谷、五原,同年又攻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汉廷遣李广利率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领三万余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率领四万骑出酒泉,进攻匈奴。狐鹿姑单于得知汉兵全线出击,命令其部落辎重沿着赵信城向北迁至郅居水;左贤王驱使其部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安扎在兜衔山;单于自己带领精兵渡过姑且水,用坚壁清野对付汉军。李陵作为匈奴军的一员也参加了这次战斗。商丘成的部队追至追邪径,没有遇到匈奴,便班师而还。李陵与匈奴大将率领三万余匈奴骑兵在其后追击汉军,在浚稽山与商丘成的部队大战九日,双方一直打到蒲奴水,汉军作战英勇,匈奴军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兵。

后来汉匈再次通使,李陵责问汉使:“我为汉朝率兵五千横扫匈奴,因为没有援军而失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要诛杀我全家!”在得知缘由后,李陵表示为匈奴练兵的不是自己,而是投降匈奴的原汉塞外都尉李绪。因为愤恨自己全家因其被杀,李陵派人刺杀李绪。匈奴大阏氏震怒之下想要杀掉李陵,单于只好把他派到北方藏起来,直到大阏氏死后才把他召回。

未归汉朝

且鞮侯单于赞赏李陵的壮勇,将女儿嫁给他,并封他为右校王,后世有学者认为他统治的是在当时的坚昆(即后来的吉尔吉斯)。李陵在匈奴获得了尊贵的地位和先前归降匈奴而被封作丁灵王的卫律一同受到单于的信任,被委以重任。卫律长期在单于庭作为幕僚心腹之臣,而李陵则外派在地方上,遇到大事,才回单于庭参与决议。他们不仅参与匈奴对汉朝的军事行动,也有在外交活动中接待汉朝使者的记载。

后元二年(前84年),汉武帝去世,以其少子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受命辅政。二人与李陵向来友善,特意派李陵的老朋友兼同乡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借机劝李陵归汉。任立政等人到达匈奴后,一开始是在单于为招待汉使的宴会上见到了陪同出席的李陵,但当时没有单独接触的机会,只能以目视吸引其注意力,多次抚摸佩刀上的环,握住自己的脚,暗示他可以“还归”。后来李陵和卫律单独带着酒肉来慰劳汉使,任立政趁着饮酒搏戏之时,大声说“汉朝已经大赦,中原安乐,主上年少,辅政的是霍光和上官桀!”希望用这样的话来打动李陵。李陵默不作答,摸着自己的头发,委婉地表示:“吾已胡服矣!(我已经是异国人了)”后来趁着卫律去上厕所的间隙,任立政等人立即向李陵挑明了希望他归汉的意图,但最终李陵明确回答“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拒绝了这次邀请。

元平元年(前74年),李陵在羁留二十多年后,病死在匈奴,他的血脉留在了草原上。公元前56年,匈奴内乱,李陵的儿子拥立乌籍单于,后来败于呼韩邪单于。

李陵与苏武

李陵与苏武是曾经在一同在汉朝宫廷中担任侍中的好友。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遭到扣留,单于想要逼迫其归顺,遭到了严辞拒绝。李陵投降后出于愧疚一开始并不敢主动去见苏武,过了很久,单于听说了二人的关系,便派遣他前往北海去劝降被放逐在那里牧羊的苏武。

李陵到达北海后,为苏武置办了宴席,席间李陵向苏武透露了单于希望劝降的诚意,并劝说他:“你终归是不可能回到汉朝的,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即使坚守信义,也不会被知晓,只是白白让自己受苦罢了。你的两位兄弟早就死了,母亲也已经去世,妻子听说也改嫁了。即使你还挂念着妹妹和子女,十几年过去也不知他们是死是活。人生就如同早上的露珠一样短促,何必在这里长时间的折磨自己!况且汉武帝年事已高恩威无常,大臣无罪被杀的已有十几家,你的家人也未必幸免。”苏武不为所动,表示自家历代受国家恩养,必当不辱使命效忠国家,自己对于汉武帝的忠诚就如同儿子对父亲的忠诚一样不需要回报,并表示自己已有必死的决心。李陵被苏武的坚贞不屈所感动,长叹:“唉!真是义士!我和卫律的罪过简直比天还高。”然后流泪与苏武告别。他自己羞于向苏武礼物,因为这会显得像是在夸耀财富,便让妻子出面赐给了苏武牛羊。

武帝后元二年(前86年),李陵再次回到北海见到苏武,带去了汉武帝已死的消息,苏武闻后对南哭拜,悲哀过度以至吐血。

始元三年(前85年),狐鹿姑单于去世。因为子嗣年幼,狐鹿姑单于生前本有意实行兄终弟及,母阏氏与颛渠阏氏为了保全地位,前者谋杀了人心所向的单于异母兄弟左大都尉,后者与卫律合谋排挤掉单于遗言指定的继承人右谷蠡王,强行拥立其子左谷蠡王继位为壶衍鞮单于。致使匈奴内讧,不承认新单于继承合法性的匈奴贵族纷纷出走,不愿意再参加龙城会盟。基于自身的不稳定,匈奴害怕汉朝趁机进攻,于是开始考虑与之结善。为表诚意,匈奴主动提出讲之前扣押不降的汉朝使节苏武、马宏二人送还汉朝。

苏武在始元六年(前81年)返回汉朝,李陵摆酒宴与他送别,席间他表白自己的内心道:“如果汉朝没有诛杀我的家人,我原本也一直希望能像曹沫荆轲那样劫持单于立功赎罪。但皇上用世间最严苛的刑罚杀戮了我的全家,我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如今说这些只是想让你了解我的本心,你我一分手,再没有相见之日了。”并亲自作起舞唱道:

之后,二人诀别。苏武回到汉朝,大获赞扬,被后世誉为忠臣的典范,李陵则终老于漠北。

苏李题材作品

这对好友诀别的故事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艺术题材,千百年来不断被后人用各种艺术手法演绎着。这个题材又包含了李陵的浚稽山血战、苏武牧羊北海边以及苏李泣别三个部分。

传世文献中收录的苏武与李陵赠答书信描述的是苏武与李陵在离别后的书信对答,虽然作者署名为苏武与李陵,但在现在通常被认为是后人假托二人的文学创作。十九世纪末问世的敦煌遗书中数篇李陵苏武赠答书信题材的作品,则进一步证明早在唐以前苏李的故事便已是流行的民间创作题材。与之同时发现的还有《李陵变文》《苏武李陵执别词》等民间文学作品。

近代考古在东汉墓葬中发现了苏武持节题材的画像砖。从南朝起就一直有假托苏李离别情景的“拟苏李诗”创作。明朝画家陈洪绶两次创作《苏李泣别图》。2007年上海淮剧团创作了改编自苏李故事的新编历史剧《汉魂歌》

苏李赠答诗

《文选》及《艺文类聚》中载有李陵《答苏武书》及《与苏武诗》,苏武《与李陵诗》等文学作品,但自古以来对于作者就一直存在着质疑。有观点认为是后人伪托;也有观点认为是编辑者张冠李戴。但是《答苏武书》与《苏李诗》作为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仍然受到肯定。

个人作品

在文学上李陵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本身就是文艺作品中悲情人物的典型,同时组诗《苏武李陵赠答诗》(简称苏李诗)作为汉诗中的经典,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其真实性也是历来饱受争议的。此外,相传还作有《答苏武书》,其真实性同样被质疑。唯一可以确定的作品是记录在《汉书》本传中的《别歌》。

李陵研究

李陵在匈奴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活动十分引人注目。李陵等大批中原土绅、军阀、豪强涌入匈奴地区,无疑对匈奴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著作《再论“击匈奴降者赏令”及其颁布时间》《西汉各类官员投降匈奴问题研究》《秦汉逃亡问题研究》《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对西汉官员投降匈奴问题的初步考察》《试论西汉时期匈奴地区的中原将领》《论西汉时期匈奴地区的中原逃人》《中原人口逃入匈奴及其受到信任使用》《与狐兰支亡降匈奴事件有关的三枚汉简新探》《匈奴军队攻城战问题研究——以劫掠西汉边郡为例》等。

轶事典故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劝降苏武说:“即使在这里守节也不会有人知晓。你的两位兄弟已死,母亲也去世了,妻子已经改嫁,十几年过去了,妹妹和子女也不知是死是活。人生就如同早上的露珠一样短促,何必在这里长时间的折磨自己!况且陛下年事已高恩威无常,大臣无罪被杀的已有十几家。”苏武不为所动,表示自家历代受国家恩养,必当不辱使命效忠国家,自己对于汉武帝的忠诚就如同儿子对父亲的忠诚一样不需要回报。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陛下驾崩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

汉昭帝即位几年后,汉朝派使者到匈奴迎接苏武,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 

此外苏李泣别的故事作为一种艺术题材,不断被后人用各种艺术手法演绎。从南朝起就一直有假托苏李离别情景的“拟苏李诗”创作。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敦煌变文中有《李陵变文》《苏武李陵执别词》。明朝画家陈洪绶两次创作《苏李泣别图》。2007年上海淮剧团创作了改编自苏李故事的新编历史剧《汉魂歌》。

后世评价

军事

宋代秦观认为,保证以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弱势兵力是战争的基本原则,善于用兵的将领即使拥有以少击众的才能,也不应将之视作一种常态。李陵主动要求以少击众,这是违背用兵常理的冒险举动,这种盲目自信与贪功求胜一开始就决定了战败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使李陵本人才能出众,想要获得胜利也只能凭借侥幸。一军统帅不能将战胜的希望寄托于侥幸冒险,而应当以更加谨慎的态度来对待。

何去非指出,李陵的战败固然由其轻率冒进所致,但作为决策者的汉武帝也负有相等的责任。战争不只是将领的事情,不同的将领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能否发挥将领的才能也看君主是否使用得当。李陵有着英勇善战的优点,却有着性格上的的致命弱点,这使他适合作为冲锋陷阵的裨将,不担任宜独立领军的统帅。以他的军事才能,如果被安排在更合适的位置,应该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李陵提议以少击众时,汉武帝不仅不阻止反而极为鼓励,轻易让李陵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在听说战败后又只是眼巴巴地等着李陵殉国。既缺无知人善任的慧眼,又无爱才惜才的胸襟,这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用人者应有的行为,最终白白造成了这次人才浪费。

道德

儒家

在汉民族漫长的历史上曾有过多次与异民族战争的经历,关于李陵投降匈奴一事中各方的评价,也随着历朝关于华夷之辨的争议从未中断过。

与李陵同时代的史家司马迁极力为李陵的英勇与忠诚辩护,他坚信李陵并非由于贪生怕死,投降敌人只是为寻找机会报效汉朝。同时他认为军人出征本就是为了国家作出了牺牲,在后方安享太平的人对前线将士作战失利过于苛责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今后鼓励军人为国家舍命作战。所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东汉的班固在《汉书》中以极其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李陵欲报国而不得,留恋故土却最终不能归还、孤独而又矛盾的情感,对于其不幸遭遇给予了宽容与同情。

南朝时期江淹基于自身的遭遇,在《恨赋》中以“裂帛系书,誓还汉恩”将李陵描写成一个虽然身负冤屈却依旧忠贞于故国的人。被认为创作于六朝时期的《答苏武书》,则假托李陵的口吻对为其投降匈奴的行为辩护,主张李陵本性忠诚,即使被迫降敌本意也是出于希望忍辱负重寻得机会报效国家,却最终被自己的国家抛弃,将矛头指向政治的腐败不公与统治者的刻薄寡恩。

中唐时期的文学家白居易不满于前人对李陵的包容曾著《汉将李陵论》,指出李陵“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是个不忠不勇不智不孝之人。参考当时危害巨大的藩镇割据,白居易会有这种険恶评価是自然之事。

明末坚持抗清的王夫之对同情李陵的观点提出了更加激烈的批判,认为李陵的失败本是其过度自信造成的,于征和二年率领匈奴军队追击汉军已经足以说明他是彻头彻尾的背叛,所谓忍辱负重想要报答汉朝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怯懦的谎言。 

民间

在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杨家将》中有杨业撞“李陵碑”而死的经典文学创作,以李陵叛降反衬杨业忠义来传达出“宁为杨业死,毋为李陵生”的价值取向。而更多的时候,李陵的形象是与苏武联系在一起,民间戏曲《苏武牧羊》中描写的李陵一生为自己的背叛感到羞愧与悔恨,与苏武的忠贞不屈最终荣耀归国。十九世纪末在甘肃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保存有相当数量以李陵为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虽有假托苏武口吻大骂李陵的苏李赠答书,亦有像《李陵变文》及《苏武李陵执别词》这样对李陵命运报以同情的作品。

关于阿巴坎汉代宫殿遗址

前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考证,李陵在匈奴的时候曾被封到西伯利亚地区建立坚昆国,他的王庭就设在叶尼塞河上游的阿巴坎。20世纪40年代,阿巴坎发掘出汉式宫殿遗址,该宫殿为四阿式重檐建筑,平面是长方形,中央有方形大殿,宫殿的内部构造与汉时的宫殿基本无异,房檐有圆形瓦当,上边有汉隶八分体书就的“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这座宫殿建成时间在公元前后,吉谢列夫推测这是公元前99年李陵降匈奴后的宅邸。郭沫若曾对此表示怀疑,另一位学者周连宽认为这座宫殿可能是王昭君的长女须卜居次云的居所。

追祖李陵的现象

在民族融合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有不少记载为李陵后裔的北方民族。他们中绝大部分的真实性并不认为学术界认可,但是这种现象被视作是一种“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的历史态势”。

关于北魏拓跋氏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宋书·索虏传》,称李陵在匈奴的后裔有千百支,索头族拓跋氏是其中一支。索头拓跋即是后来的北魏拓跋氏。之后的《南齐书·魏虏传》强化了这种说法,并补充说明:因为李陵在匈奴时的妻子名为“拓跋”,匈奴的风俗是用母亲的名字作为姓氏,所以身为北魏皇族的拓跋氏其实是李陵之后,但是拓跋氏并不承认这种说法,凡是称拓跋氏是李陵后裔的全都会被杀死。 这种说法出自汉人的文献,并没有得到北魏官方的认可。即使是汉人学者也不认同,认为这是为了将北朝皇室附会为汉人而故意捏造的。

关于北周李贤

《北史·李贤传》记载: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自称祖籍是陇西成纪,本是李陵的后裔,所以出生在北方,后来跟随魏国南下。1985年在宁夏固原发掘出土的北周李贤夫妇墓的墓志证实了这种说法并不是记史人的附会,而是确实为李贤本人认同并记录在其墓志上的。 但是这种说法仍然没能受到后世学者的认同,认为是李贤本人的附会。

关于黠戛斯部族

黠戛斯部族是今天吉尔吉斯人的前身。唐代时,黠戛斯首领阿热可汗和部族中的一些成员自称为李陵后人,黠戛斯部族曾多次为唐王朝效力,积极参与了唐与的战争,并灭掉唐后期从西北威胁唐帝国安全的回鹘。《新唐书》记载:“黠戛斯破回鹘,得太和公主。黠戛斯自称李陵之后,与国同姓(注:指李唐王朝),遂令达干十人送公主至塞上。”《唐书·回鹘传下》附《黠戛斯》条中说:该族之人“皆长大,白发、皙面、绿履,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唐代认吉尔吉斯人为同宗非他番比。

关于贺兰氏

宋朝人的《古今姓氏书辩正》记载,唐朝时期的与拓跋氏同源的贺兰氏,也自称是李陵后裔。

有关李陵的小说

中国作家贾涤非也写了《李陵传奇之风云乍起》一书。

中国作家钱莉芳的历史科幻小说《天命》中以李陵、苏武等为主要角色。

相关条目

李广

司马迁

汉武帝

李广利

苏武

注释

^关于这些女子的身份,尽管《汉书》中记载为士卒的“妻妇”,但也有观点认为她们实际上并非军士的妻子,而是军妓。

^《汉书》中关于汉武帝迎李陵的这段曲折《史记》中并没有提到。《史记》直接记述,李陵投降之后,单于将女儿嫁与他,然后汉朝诛杀了李陵全家。

参考文献

书目

《史记》,[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等。

《汉书》,[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李广苏建传》《匈奴传》《李广利传》《西域传》《武帝本纪》等。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小说

《李陵》[日本]中岛敦、194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陵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李陵赠苏武别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艺文类聚卷二十九·苏武赠李陵别诗》(一)穿越于儒家忠孝思想所浸淫之中国动荡多变的历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主题,即所谓的忠奸之辨。浩如烟海的历史巨帙中,每当遇到给一个历史人物进行盖棺定论时,总免不了要让他在此一天平上过过秤,并将其中之行为昭彰者,分列入诸如“忠臣传”或“奸臣传”之中,褒其忠而贬其恶,以或垂范、或警示后人。虽偶有因修史者受主观或客观之局限而其评或有失处,但总的来说,此一忠...
· 李陵
◇汉将李陵◇“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李陵赠苏武别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艺文类聚卷二十九·苏武赠李陵别诗》(一)穿越于儒家忠孝思想所浸淫之中国动荡多变的历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主题,即所谓的忠奸之辨。浩如烟海的历史巨帙中,每当遇到给一个历史人物进行盖棺定论时,总免不了要让他在此一天平上过过秤,并将其中之行为昭彰者,分列入诸如“忠臣传”或“奸臣传”之中,褒其忠而贬其恶,以或垂范、或警示后人。虽偶有因修史者受主观或客观之局限而其评或有失处,但总的...
· 李陵容
参考文献《晋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后妃下孝武文李太后
· 西汉大将李陵简介李陵为何争议很大?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力量强盛的一个朝代,自然出了不少名将。诸如卫青、霍去病之类自不用多说,本文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西汉乃至后世争议最大的名将——李陵。李陵,李广孙也,父亲为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早死,李陵为遗腹子,因此侍母至孝。长大之后,李陵被选拔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李陵和自己的祖父一样,擅长射箭,而对士兵真心以待,因此受到士兵效死。天汉二年,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三万出征匈奴,在天山与右贤王相遇、战斗。当时汉武帝也欣赏李陵这个年轻人,就想让他负责大军辎重。但是李陵主动请缨,愿率领所部独立成军,为李广利率领的大军牵制敌军。汉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请求,因为战马不足,所以李陵的五千人马其实相当于步兵。而最令人敬佩的是,就是这五千兵马,面对匈奴三万精骑时,仍抵抗了十多日。李陵率领的五千士兵从从居延北行军一个月,在浚稽山与且鞮侯单于的三万骑兵遭遇。匈奴方见汉方人少,于是就下令进攻。李陵从容不迫,命...
· 李陵简介西汉将领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生平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生平古代中国人有为纪念重大历史性意义事件、吉祥事物而给孩子命名的习俗。汉飞将军李广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本文通过对李广服兵役的年龄和结婚年龄以及李当户生年的考察,认为李当户生于李广俘虏匈奴当户的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卒年在元光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活了24~26岁。研究这个选题与历史上两个起名字的故事有关。一个是“叔孙胜狄,以名其子”的典故。鲁文公十一年(前616),狄人侵入鲁国,文公派遣叔孙得臣率兵追击,击败了狄人,俘获了狄人的首领侨如。为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使后世识其功”,叔孙得臣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