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
历史
在成体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称为“杂密”的一些密法已经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三国吴黄龙二年(230年)竺律炎译出《摩登伽经》,支谦译《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和《金光明最胜王经》。
公元8世纪唐玄宗时代,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与不空来到中国,合称“开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师,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于长安的大兴善寺(位于今西安市)译出大量密教经典,宏扬密法,成为唐密的开端。
善无畏在一行协助下,于洛阳大福先寺译出《大日经》,成为胎藏界密法传入中国的开始。
唐开元八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传入金刚界密法。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四部。
其弟子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在普贤阿阇黎座下受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法灌顶。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等十一部,计143卷。《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
在唐武宗灭法之后,因为失去皇室的支持,需缜密坛城布置与繁复仪轨教授的唐密传承遭到断绝,仅留大悲、尊胜、准提、秽迹等较简明之独部密法为大众知悉,另说详细仪轨在禅宗、华严宗等出家众中隐密传承下来。较完整之唐密教法有幸在日本以东密、台密传承保存至今日。
清末民初之际,密宗转复兴盛。不少佛教人士赴东洋取经,重新学习东密、台密法门返华复兴,包括有曼殊揭谛、又应、默禅、慧刚、海印、悟光、持松等僧人,以及王弘愿、程宅安、顾净缘、江味农、陈济博、黄邦辉等居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87年于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包含唐密在内之唐朝文物,以致近期又兴起唐密热潮。
经典
纯正密典的代表作,历代有“五部秘经”、“三部秘经”、“五经二论”等不同的说法。
教义
唐密根源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强调人本有清净本性。
唐密的特色在于揉合胎藏界与金刚界两个密宗流派为一体,传统上,以开元三大士传入的胎藏界《大日经》,与金刚界《金刚顶经》合称二部大法,称为“纯密”,而称以前所译出的为“杂密”。“纯密”与“杂密”的区分,见诸弘法大师空海的“三学录”。主要的道场包括长安的大兴善寺、青龙寺和扶风县的法门寺。
汉传密教三昧耶戒
在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的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善无畏翻译了含摄密教戒律的《苏悉地揭罗经》与《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并为《苏悉地经》作供养法,使之广泛流播。
印度宗教对密宗的影响甚钜,例如“阿闼婆吠陀经”的咒术有治病法、长寿法、增益法、赎罪法、和合法、女事法、降服法、王事法、婆罗门法。后来,密宗的《苏悉地经》和《大日经》的增益、降服、息灾三法,不但与“阿闼婆吠陀经”咒术的名称相同,内容也无差异。《金刚顶经》又加入敬爱法与钩召法,成为五种法。
密教的戒律称为三昧耶戒。“三昧耶”在梵语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广义的说,它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种含义。
三昧耶戒的戒体是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行相为法界无量万德;而戒相则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列举的四种重戒。
此后,四重禁戒又发展成密教十重戒,在不同的经典里有不同的说法,但只是条文开合的不同,内容上并无太大区别。
总摄上说,汉传密教三昧耶戒之戒相可归纳为如下十戒条文:
在《大日经疏》 卷九中,列举了违背三种违背三昧耶戒的重罪:
代表人物
唐密以开元三大士为开宗者,三大士中,以不空的弟子最多,影响力也最大。
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其弟子有爪哇僧辩弘、日僧空海等。
日本真言宗(东密)以空海为开宗祖师,此外,又有最澄开创台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