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乌台诗案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4
转发:0
评论:0
过程苏轼于当年移知湖州,到任后上表谢恩,朝臣以其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指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以苏轼动辄归咎新法,要求朝廷明正刑赏。御史李定曾因不服母孝,受苏轼讥讽,于此案中也指苏轼有“悛终不悔,其恶已著”、“傲悖之语,日闻中外”、“言伪而辩,行伪而坚”、“怨己不用”等四大可废之罪。御史舒亶寻摘苏轼诗句,指其心怀不轨,讥讽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兴水利、盐禁等政策。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苏辙时在商丘已预知消息,托王适协助安置苏轼家属,并上书神宗陈情,愿以官职赎兄长之罪。苏轼在9月被捕后,写信给苏辙交代身后之事,长子苏迈则随途照顾。押解至太湖,苏轼曾意图自尽,几经挣扎,终未成举。捕至御史台狱下,御史台依平日书信诗文往来,构陷牵连七十余人。苏轼自料必死,暗藏金丹,预备自尽。押解途上,苏轼与苏迈约定,如有不测,则单送鱼至牢中。亲戚送饭时,一时...

过程

苏轼于当年移知湖州,到任后上表谢恩,朝臣以其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指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以苏轼动辄归咎新法,要求朝廷明正刑赏。御史李定曾因不服母孝,受苏轼讥讽,于此案中也指苏轼有“悛终不悔,其恶已著”、“傲悖之语,日闻中外”、“言伪而辩,行伪而坚”、“怨己不用”等四大可废之罪。

御史舒亶寻摘苏轼诗句,指其心怀不轨,讥讽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兴水利、盐禁等政策。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苏辙时在商丘已预知消息,托王适协助安置苏轼家属,并上书神宗陈情,愿以官职赎兄长之罪。

苏轼在9月被捕后,写信给苏辙交代身后之事,长子苏迈则随途照顾。押解至太湖,苏轼曾意图自尽,几经挣扎,终未成举。捕至御史台狱下,御史台依平日书信诗文往来,构陷牵连七十余人。苏轼自料必死,暗藏金丹,预备自尽。

押解途上,苏轼与苏迈约定,如有不测,则单送鱼至牢中。亲戚送饭时,一时不察,苏轼以为将死,遂写下二诗与苏辙诀别: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结果

后因太皇太后曹氏、王安礼等人出面力挽,王安石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前往黄州,为其文学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苏辙被贬江西筠州任酒监,平日与苏轼往来者,如曾巩、李清臣、张方平、黄庭坚、范镇、司马光等29人亦遭处分。张方平、司马光和范镇罚红铜三十斤,其余各罚红铜二十斤。乌台诗案于12月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苏东坡与“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
乌台诗案变化原因:首先,生活环境的改变是苏轼作品发生变化的客观原因。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谪居黄州,远离官场。在黄州,他在给好友章淳的信中写道:“现寓僧舍,布衣蔬饮,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廪禄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扰。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初到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我们可以看到在表层意义上苏轼是谪居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但他的谪居与其他人又不一样。他“寓僧舍”、“随僧餐”、“惟佛经以遣日”。这说明,他在起居生活上已渐趋佛道。其次,崇尚佛老思想。乌台诗案使苏轼对儒家的仕宦思想产生深深的怀疑,在仕途失意之时,自然倾向于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他在《安国寺记》里写道:“余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现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也...
· 苏轼“乌台诗案”
苏轼“乌台诗案”苏轼“乌台诗案”寄语:苏轼是大宋天纵之才,多才多艺,集文学书法绘画诗词美食建筑等诸多领域,都有辉煌成绩。是宋四家之首,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经历坎坷,乐观向上,豁达大度,体恤民情,心底善良,幽默风趣。迄今为止,不可多得人才。一位名贯古今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苏轼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欢迎了解!【案情】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案档】苏轼“乌台诗案”案档,宋时即...
· 乌台诗案简介乌台诗案所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乌台诗案简介:元丰二年(1079),苏轼移任湖州(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
· 乌台诗案与苏东坡:乌台诗案对苏轼有何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十分悠久,自秦朝开始,直至清朝结束。朝代的不断更迭,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军事乃至政治上均有所不同,但是几乎所有的朝代都发生着同一件事,那边是因文人而引发的“诗文诉讼”,也称为“文字狱”。早在秦始皇时期便有“焚书坑儒”,而在宋朝也出现了“乌台诗案”。那么在乌台诗案的简介中,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围绕着乌台诗案的简介,如何去看待这件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以及结果?通过乌台诗案简介,可以看出乌台诗案对朝廷有怎样的影响吗?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从字面来理解,就是在乌台发生了一件有关于诗词的案件,那么什么地方是乌台呢,为何这件事情发生在乌台呢?乌台诗案发生的时间是宋神宗年间,乌台借指御史台,之所以这样借指,是因为御史台内有许多柏树,而柏树上有许多乌鸦将家安在其上,久之人们提起御史台,也就用乌台代替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之所以将御史台成为乌台,是因为御史的不作为,御史所说的话就如同乌...
· 王安石——乌台诗案
?01神马都是浮云王安石二次任相时间仅有一年又八月,接任宰相之位的是枢密使、工部侍郎吴充,吴充虽与王安石是儿女亲家,但二人政见不同。史称‘充性谨密,在西府数乘间言安石政事不便。上以其中立无私,故相之。’2010年,一句‘神马都是浮云’迅速窜红网络。浮躁的国人似乎一夜之间大彻大悟!‘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如浮云一样知道进退呢?真正懂得盈缩之道的,华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也是屈指可数。王安石正是深谙‘冲虚’要旨之人,他终于明白神宗真正需要的是‘晓事’的臣子,而非‘办事’之臣。‘得意浓时正好休’:在适当的时机选择离开,无疑是明智之举!王安石离了汴梁,再次踏上返乡路程。对于他的离开,神宗心中五味杂陈。对于王安石二次罢相的原因,正史、野史不约而同的玩起了文字游戏——《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中,李焘直接将王安石罢相的原因记为咎由自取:王安石与吕惠卿二人相互倾轧,吕惠卿使发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