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
历史
学者一般相信,大般涅槃经于公元2世纪至3世纪间,在南印度集结而成。
在3世纪时,由法显首次在中国译出。最早只有10卷本 ,后昙无谶由于阗取回后36卷,形成40卷本 。
版本
梵文本
梵文原本已散失,在20世纪初发现数个残片,残片内容合计不到40卷本的百分之一,但可以对照汉译本。
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在日本高野山发现梵文残片,转写为拉丁字母后出版。
英国大英图书馆所属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中收藏,编号为No.143. SA.4。原在中国和阗出土,1903年前后被英国驻喀什噶尔中国事务特别助理收购,送回英国,由英国学者研究后出版。称为Hoernle Manusc。此外,还有另一个残片,编号Kha-i-89。
俄国圣彼德堡收藏六个残片,称为Petrovsky藏品。由沙俄驻喀什噶尔领事,在和阗一带收购。由学者G.M. Bongard-Levin研究后出版,其中一个残片可与英国编号Kha-i-89拼成一页。
《巴利文大藏经》里面有一本《大般涅槃经》。
汉译本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方等般泥洹经》。
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
东晋法显、佛大跋陀、宝云共译《佛说大般泥洹经》6卷本,归纳在涅槃部。
东晋法显另外还有一本译《大般涅槃经》,归纳在阿含部。
附东晋录,不载译人译《般泥洹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共四十卷 ,又称为北本。其初分五品即前十卷。
刘宋慧严、慧观、谢灵运,根据昙无谶本与法显本,对照会集成《大般涅槃经》36卷本,又称南本。
藏译本
藏传本有二本,一由胜友(Jinamitra)、智藏(Jñãnagarbha)和天月(Devacandra)所译,时间可能是在9世纪,由梵文本译成。
另一译本由昙无谶本转译成藏文,时间约在11世纪。
蒙文译本由藏译本转译为蒙古文。
粟特文本
20世纪初,德国考古学者在新疆吐鲁番发掘出大量文书,其中有由粟特文的大般涅槃经残片。由F. W. K. Müller研究、转写后出版,收录于Soghdische Texte.Ⅱ中。F. W. K. Müller认为此译本由昙无谶本转译为粟特文,但其中有几段与汉译本不同,可能参考了另一个译本。
文本
《北齐书》记载,齐后主时,曾将汉译本大涅槃经转译为文,送给可汗,时间约在6世纪 。《隋书》记载,佗钵可汗曾派人至中国求取涅槃经,应是指同一件事 。
语译本没有流传下来,目前也尚未有考古发现。
思想
大乘《涅槃经》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来常住;第二,涅盘“常乐我净”;第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乘《涅槃经》主张“真空妙有”。大乘“般若”明无我,讲“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讲“妙有”。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大乘《涅槃经》伸延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经之思想,以对治认为涅槃是永远沉寂的消极涅槃观。大乘《大般涅槃经》是阐释大乘“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