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中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5
转发:0
评论:0
概论根据现存梵文本,中论名为Mūla-madhyamaka-kārikā,由三个单字组成。梵文:Mūla是根本的意思。梵文:madhyamaka,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梵文:kārikā是一种文体,为一种长行颂偈,用于议论之用,即论颂。可以被直译为《根本中论颂》。藏传佛教传统上认为,所有讨论中观的书籍,都可以称为中观论,如十二门论、入中论等,龙树所著此书,为一切中观论的根本,所以称为《根本中观颂》。汉传佛教译本,时代较早,根本二字还没被加入,鸠摩罗什直译为《中论》。至嘉祥吉藏时,改称为《中观论》,又称正观论。相传此论为《无畏论》中的一部分,但现存藏传《无畏论》,因为其中引用包括提婆等人著作,被考证非龙树所做,因此这个说法无法被证实。印顺法师根据藏传佛教传统,将龙树的著作,分为两大类,一为抉择甚深义者,包括《中论》、《七十空性论...

概论

根据现存梵文本,中论名为Mūla-madhyamaka-kārikā,由三个单字组成。梵文: Mūla 是根本的意思。梵文: madhyamaka ,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梵文: kārikā 是一种文体,为一种长行颂偈,用于议论之用,即论颂。可以被直译为《根本中论颂》。藏传佛教传统上认为,所有讨论中观的书籍,都可以称为中观论,如十二门论、入中论等,龙树所著此书,为一切中观论的根本,所以称为《根本中观颂》。

汉传佛教译本,时代较早,根本二字还没被加入,鸠摩罗什直译为《中论》。至嘉祥吉藏时,改称为《中观论》 ,又称正观论 。

相传此论为《无畏论》中的一部分 ,但现存藏传《无畏论》,因为其中引用包括提婆等人著作,被考证非龙树所做,因此这个说法无法被证实。

印顺法师根据藏传佛教传统,将龙树的著作,分为两大类,一为抉择甚深义者,包括《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等,以论理方式深入诸法实相。二为分别菩萨广大行者,包括《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劝诫王颂》等。中论属于抉择深义的著作,印顺法师称其为中观的方法学。

目的

龙树菩萨在《中论》第一卷的八句偈中开宗明义说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接着说此无生(故无灭)的如来藏即是诸法之生因 随后青目详细说明了造此中论的目的

内容

《中论》有五百颂,是为护持佛陀正法救护众生,破除外道的“若毕竟空 一则无罪福报应”、无因论、自然论等恶见,而阐述的“一切法不生不灭 、不一不异 、毕竟空无所有”之大乘法 。《中论》开篇的八句偈中开宗明义说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 直接揭示以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的空性为本的大乘佛教中道的观行,后为学佛者称之为八不中道。龙树菩萨的《中论》即是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其所衍生之诸法而有的两边,而论述各边之过失。例如,《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若一切皆空(空无),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汝今实不能知空 空因缘,及知于空(空性)义,…。”以此破斥如无如来藏而言的一切缘起性空、一切皆空之断灭空、断见论。如一切皆空,即无四圣谛等诸法。以有四圣谛诸法,故知 非空 。又以此品中之“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破斥常见外道,若一切不空(实有常住)亦有过失如; 无有生灭,没有无常、也就没有四圣谛、解脱果、三宝、因果、罪福等。以诸法生灭、无常,故有四圣谛、解脱果…可修可证,故知 非不空 。此非空、非不空必以本际为本,方有不堕两边之中观可言。又以〈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以有 空义 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者。”及〈观因缘品第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 无生 。”阐述应以大乘 无生 法的如来藏为本而说因缘相,即是一切法皆以 无生 (无生故无灭)法为因而生 ,破斥无因论、自然论、……等等之外道诸戏论。

〈观因缘品第一〉破斥万法由四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四缘 生诸法,更无第五缘”所生之邪见、谬论,此谬论也被 世尊称之为凡夫妄想, 佛言:“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 妄想 耳。 因 (因缘:诸法种子)、攀 缘 (缘缘)、 次第 (次第缘)、 增上缘 等,生、所生故” 中。

版本

中论的梵文本尚传流于世,又有汉译本与藏译本。现代又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版本等。

汉译本

梵文本

《中论》月称注本,即净明句论,有梵文本与藏文本留传于世。

《中论》佛护释本,有梵文残本留世。

藏译本

汉藏注疏

汉藏均有译本,汉译本由姚秦鸠摩罗什译出。 释本有下列七种

龙树自释《无畏论》(Akutobhaya)。存藏译本。《中论》即在此《无畏论》中。

青目释.《中论》,共四卷二十七品。存汉译本,并转译为德﹑英﹑日译本。

无著著.《顺中论》二卷。

安慧释.《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

佛护释.《根本中论注》

清辨释.《般若灯论》十五卷

月称释.《净明句论》(prasannapada)

亦有中观学派、唯识学派之二系统,因此《中论》为佛弟子及佛学研究者所珍重,自不待言矣。

参见

《十二门论》

《百论》

《十八空论》

中观学派

中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论》
《中论》(梵文:मूलमध्यमककारिक,Mūla-madhyamaka-kārikā)题为龙树著,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龙树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纪,鸠摩罗什(344-413年)在401-409年间将此书译为汉文。《中论》系印度中观派对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盘”,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大乘中观学说。卷首的“八不偈”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是全书中心思想的概括。“八不偈”批判了在缘起法上的种种“谬论”,指出单纯执著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是不正确的“戏论”。应该超出戏论、消灭戏论,得出对现象实在的认识,即实相。“三是偈”则是对“中观”所下的定义。认为真正的缘起法,是既要看到无自性(空),又要看到假名(有),...
· 《入中论》
《入中论》(梵文:Madhyamakāvatāra),又译作《入中观论》,系印度月称论师(600-650年)所著的中观应成派论典。该书以《华严经》中十地为骨架,宣扬龙树菩萨等中观师之空义,以破除唯识师三自性的观点。《入中论》从“发菩提心”起讲到“佛果功德”止,详论入观次第;其中第六地,讲解慧度、决择二谛,盛破唯识,是全书重点。《入中论》被藏传佛教选入僧人必读的五部大论之一,尤其受到萨迦派和格鲁派重视。汉传佛教古代未译此书,现代有法尊译本,并译有宗喀巴对此书的《善显密意疏》。
· 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篇腹中论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小如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
·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小如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