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
概论
根据现存梵文本,中论名为Mūla-madhyamaka-kārikā,由三个单字组成。梵文: Mūla 是根本的意思。梵文: madhyamaka ,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梵文: kārikā 是一种文体,为一种长行颂偈,用于议论之用,即论颂。可以被直译为《根本中论颂》。藏传佛教传统上认为,所有讨论中观的书籍,都可以称为中观论,如十二门论、入中论等,龙树所著此书,为一切中观论的根本,所以称为《根本中观颂》。
汉传佛教译本,时代较早,根本二字还没被加入,鸠摩罗什直译为《中论》。至嘉祥吉藏时,改称为《中观论》 ,又称正观论 。
相传此论为《无畏论》中的一部分 ,但现存藏传《无畏论》,因为其中引用包括提婆等人著作,被考证非龙树所做,因此这个说法无法被证实。
印顺法师根据藏传佛教传统,将龙树的著作,分为两大类,一为抉择甚深义者,包括《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等,以论理方式深入诸法实相。二为分别菩萨广大行者,包括《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劝诫王颂》等。中论属于抉择深义的著作,印顺法师称其为中观的方法学。
目的
龙树菩萨在《中论》第一卷的八句偈中开宗明义说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接着说此无生(故无灭)的如来藏即是诸法之生因 随后青目详细说明了造此中论的目的
内容
《中论》有五百颂,是为护持佛陀正法救护众生,破除外道的“若毕竟空 一则无罪福报应”、无因论、自然论等恶见,而阐述的“一切法不生不灭 、不一不异 、毕竟空无所有”之大乘法 。《中论》开篇的八句偈中开宗明义说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 直接揭示以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的空性为本的大乘佛教中道的观行,后为学佛者称之为八不中道。龙树菩萨的《中论》即是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其所衍生之诸法而有的两边,而论述各边之过失。例如,《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若一切皆空(空无),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汝今实不能知空 空因缘,及知于空(空性)义,…。”以此破斥如无如来藏而言的一切缘起性空、一切皆空之断灭空、断见论。如一切皆空,即无四圣谛等诸法。以有四圣谛诸法,故知 非空 。又以此品中之“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破斥常见外道,若一切不空(实有常住)亦有过失如; 无有生灭,没有无常、也就没有四圣谛、解脱果、三宝、因果、罪福等。以诸法生灭、无常,故有四圣谛、解脱果…可修可证,故知 非不空 。此非空、非不空必以本际为本,方有不堕两边之中观可言。又以〈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以有 空义 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者。”及〈观因缘品第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 无生 。”阐述应以大乘 无生 法的如来藏为本而说因缘相,即是一切法皆以 无生 (无生故无灭)法为因而生 ,破斥无因论、自然论、……等等之外道诸戏论。
〈观因缘品第一〉破斥万法由四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四缘 生诸法,更无第五缘”所生之邪见、谬论,此谬论也被 世尊称之为凡夫妄想, 佛言:“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 妄想 耳。 因 (因缘:诸法种子)、攀 缘 (缘缘)、 次第 (次第缘)、 增上缘 等,生、所生故” 中。
版本
中论的梵文本尚传流于世,又有汉译本与藏译本。现代又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版本等。
汉译本
梵文本
《中论》月称注本,即净明句论,有梵文本与藏文本留传于世。
《中论》佛护释本,有梵文残本留世。
藏译本
汉藏注疏
汉藏均有译本,汉译本由姚秦鸠摩罗什译出。 释本有下列七种
龙树自释《无畏论》(Akutobhaya)。存藏译本。《中论》即在此《无畏论》中。
青目释.《中论》,共四卷二十七品。存汉译本,并转译为德﹑英﹑日译本。
无著著.《顺中论》二卷。
安慧释.《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
佛护释.《根本中论注》
清辨释.《般若灯论》十五卷
月称释.《净明句论》(prasannapada)
亦有中观学派、唯识学派之二系统,因此《中论》为佛弟子及佛学研究者所珍重,自不待言矣。
参见
《十二门论》
《百论》
《十八空论》
中观学派
中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