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三国志注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4
转发:0
评论:0
概述南朝宋文帝认为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但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一十余种。宋文帝叹为“不朽”之业。例如:《三国志》卷21《王粲传附吴质传》记载文帝〈与吴质书〉一文,近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魏略》所载此书,竟多达八百余字。裴松之解释说:“臣松之以本传虽略载太子此书,美辞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备其文。”《三国志》在许多关键处多语焉不详。如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陈群传》中只有一句:“制九品官人法,群所建也。”这必须靠裴...

概述

南朝宋文帝认为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但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一十余种。宋文帝叹为“不朽”之业。例如:《三国志》卷21《王粲传附吴质传》记载文帝〈与吴质书〉一文,近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魏略》所载此书,竟多达八百余字。裴松之解释说:“臣松之以本传虽略载太子此书,美辞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备其文。”《三国志》在许多关键处多语焉不详。如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陈群传》中只有一句:“制九品官人法,群所建也。”这必须靠裴松之的注加以补充。侯康说:“陈承祚《三国志》世称良史,裴注尤博赡可观。”清人钱大昕认为:“裴氏注摭罗缺佚,尤为功臣。”“(裴松之所引用书)凡百四十余种,其余史家无涉者,不在数内。”李慈铭说:“裴松之注博采异闻,而多所折衷,在诸史注中为最善,注家亦绝少此体。”赵翼说:“今按松之所引用书多凡百五十余种,……皆注出书名,可见其采辑之博矣!”

从唐代开始,有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观其成书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矣!”,陈振孙认为裴注“鸠集传记,增广异文。大抵本书固率略,而注又繁芜”。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叶适则认为“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近代学人陈寅恪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

现今中国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及注文的字数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依据中华书局的三国志点校本作计算,发现陈寿正文有36万余字,裴松之注文为32万余字。宋代晁公武所谓的《三国志注》文多出《三国志》全文数倍之说,不攻自破。

《三国志注》中收录了不少的知名文章,至今在后朝已失佚的当朝文学,在《三国志注》都能一窥原貌。如建安七子的文章、曹丕的《典论》和《与吴质书》、曹植的《洛神赋》、《铜雀台赋》、诸葛亮的《出师表》、曹操的《短歌行》、李密的《陈情表》等在《三国志注》皆有收录。日后如锺嵘的《诗品》和隋唐以后的《古文观止》皆有引用《三国志注》里的文章。

裴松之在注解中所引用的文献(依笔画排列)

《九州春秋》——司马彪著,依州名分卷,记东汉末年历史。

《九州记》——荀绰著,依州名分卷。

《三辅决录》——赵岐撰,记载三辅地区(今陕西省关中一带)的人物。

《三朝录》——作者不明。

《三国评》——徐众著,对三国史事进行评论。

《山阳公载记》——乐资著。山阳公汉献帝的逸事。裴松之严厉批判的文献之一。

《山涛启事》——作者不明。与山涛有关。

《太康地记》——西晋史官著,西晋太康三年的官书。

《文士传》——张隐著,或云张衡著,或云张骘著,人物传记。

《文章志》——摰虞著。

《文章叙录》——荀勗著。

《孔氏谱》——作者不明。与孔乂家族有关。

《孔融集》——作者不明,收录孔融的作品。

《王氏谱》——作者不明。与王雄家族有关。

《王朗家传》——记王朗事。

《王朗集》——作者不明,收录王朗的作品。

《王弼传》——何劭著,王弼的人物传记。

《世语》——又名《魏晋世语》,郭颁著,记述魏晋时期文人的文人的思想言行,及生活面貌。

《四体书势》——卫恒著。

《江表传》——东晋虞溥著。江南的士人传记集。记录吕蒙的“吴下的阿蒙”等。对江东人士都过于褒美,对并魏、蜀人物多以贬砸,有不少“仅见于此”“他处无戴”的记事;且多与其文献矛盾相冲,十分可疑。历代史家多疑评。

《交广记》——王隐著,专记交、广二州的地理著作。

《交广二州春秋》——王范著,专记交、广二州的历史著作。

《先贤行状》——作者不明。

《汝南先贤传》——周燮著。汝南郡的人物传记。

《任虾别传》——记任虾事。

《列书》——作者不明。

《列异传》——疑曹丕著。古代的鬼怪、灵异故事。

《决疑要注》——摰虞著。

《百官志》——作者不明,疑某史书的志。

《百官名》——作者不明,内容以职员录之属为主。

《吴书》——东吴韦昭著。据说陈寿所作的吴书是源于此书。

《吴历》——胡冲著。

《吴录》——张勃著。

《吴纪》——环济著。

《吴质别传》——记吴质事。

《序传》——司马彪著。

《阮氏谱》——作者不明。与阮武家族有关。

《志林》——虞喜著。

《杜氏新书》——作者不明。

《辛宪英传》——夏侯湛著。辛宪英的人物传记。

《典略》——鱼豢著。一般认为是以《魏略》中的一部分所构成的。

《典论》——曹丕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名著。

《邴原别传》——记邴原事。

《明堂论》——蔡邕著。

《抱朴子》——葛洪著。道教经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对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而内篇是葛洪对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炼方法的阐述。

《东阿王办道论》——作者不明。

《后汉书》——谢承著。谢承是吴国孙权夫人谢氏之弟。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书籍。

《英雄记》——王粲撰写的《汉末英雄记》的逸事,内容有关汉末以后群雄。

《兖州记》——荀绰著,《九州记》篇名之一。

《风俗通义》——应劭著,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

《胡氏谱》——作者不明,与胡质家族有关。

《姚信集》——作者不明,收录姚信的作品。

《晋纪》——东晋干宝著。用纪传体所写的西晋历史,亦称《晋记》。

《晋书》——干宝著。应为《晋纪》之误。

《晋书》——东晋著作郎王隐著,由父亲王铨一直到儿子的著作。有关西晋的历史。与正史‘晋书’有所分别。同是著西晋历史的虞预借了王隐的原稿,随意地抄袭后,使王隐被免职。王隐从庾亮处得纸笔的提供,而完成此书。但被后世批判。

《晋书》——东晋虞预著。被怀疑有盗取王隐著作的可能性。

《晋诸公赞》——傅畅著,有关魏、晋官员的人物传记。

《晋阳秋》——孙盛著,记事讫于晋哀帝。

《晋泰始起居注》——西晋起居注官著,记录晋武帝泰始年间的大事的史书。

《晋惠帝起居注》——西晋起居注官著,记录晋惠帝时期的大事的史书。

《益州耆旧传》——作者不明。

《益部耆旧传》——陈寿著。益州的人物传记。

《益州耆旧杂记》——作者不明,应系《益部耆旧传》的附录。

《高贵乡公集》——作者不明,收录曹髦的作品。

《高士传》——皇甫谧著,记载三代至曹魏的高节人士。

《列女传》——皇甫谧著,专门记载妇女的人物传记。

《荀氏家传》——作者不明,与荀彧、荀攸二人家族有关。

《荀彧别传》——记荀彧事。

《荀粲传》——何劭著。荀粲的人物传记。

《荀勗别传》——记荀勗事。

《袁氏世纪》——作者不明,与袁涣家族有关。

《孙氏谱》——作者不明,与孙资家族有关。

《孙资别传》——记孙资事。

《孙惠别传》——记孙惠事。

《马先生序》——傅玄著。

《书林》——应璩著。

《神仙传》——葛洪著。

《陈留耆旧传》——苏林著。陈留郡的人物传记。

《陈氏谱》——作者不明,与陈泰家族有关。

《曹瞒传》—— 作者为吴人,佚名。这是曹操生平言行事迹的记录,其家世、行踪、事迹与诸多权威曹操史料相符,故可信性颇高。有曹操年少逸事、经历、恶行等各式记录,跟溢 美吹捧之词过多、神化包装、文过饰非,充满魏晋宫廷歌功颂德官样词藻的曹操,曹瞒传里的曹操更像一个有血有肉、有缺陷有情感,活生生 的汉末英杰。而不是被偶像化的政治当权者。曹瞒传除跟众多史料相符外,刚怒善嫉、机诈多智形象也跟魏晋当代时人对曹操评价、形象吻合。(官样颂词、朝廷宫 书除外)并多为重要史籍、官方正史所参考。为一还原曹操形象重要史料。

《曹公集》——作者不明,收录曹操的作品。

《曹志别传》——记曹志事。

《庾氏谱》——与庾嶷家族有关。

《郭氏谱》——与郭淮家族有关。

《崔氏谱》——与崔烈家族有关。

《陆氏世颂》——与陆逊家族有关。

《陆氏祠堂像赞》——与陆逊家族有关。

《陆逊铭》——陆机著。

《启蒙注》——顾恺之著。

《通语》——殷基著。

《异同杂记》——东晋孙盛著,是一杂说逸事集。有人认为这是裴松之的注解的蓝本之一。同时,孙盛的人物评议屡次被引用。

《异同评》——孙盛著,应是《异同杂记》的内容。

《异物志》——作者不明。

《异林》——陆氏著。

《华阳国志》——常璩著。由汉代到晋代的巴蜀历史,“七纵七擒”孟获的逸事等。此书依然存在。

《华佗别传》——记华佗事。

《博物志》——张华著,记录神话、古史、博物、杂说的书籍。

《博物记》——作者不明。

《嵇氏谱》——与嵇康家族有关。

《嵇康传》——嵇康的人物传记。

《嵇康集》——收录嵇康的作品。

《程晓别传》——记程晓事。

《费祎别传》——记费祎事。

《傅子》——作者不明。

《傅咸集》——收录傅咸的作品。

《张超集》——收录张超的作品。

《逸士传》——皇甫谧著。

《搜神记》——干宝著。怪异小说集。与现在小说不同,以似是而非的方式写成。记载于吉向孙策降灾杀死孙策等事。现有的版本搀杂着后世的记录。

《蜀记》——东晋王隐著。有关蜀汉的历史。

《蜀本纪》——作者不明。有关蜀汉的历史。

《蜀世谱》——孙盛著。

《楚国先贤传》——作者不明。荆州的人物传记。

《零陵先贤传》——佚名。零陵(今湖南省零陵县)的人物传记。记录了刘巴轻忽张飞的事迹。内容稍稍地对蜀汉严厉。

《会稽典录》——虞预著。会稽郡的人物传记。

《会稽邵氏家传》——邵畴家族的家传。

《虞翻别传》——记虞翻事。

《杨都赋注》——庾阐著。

《万机论》——蒋济著。

《汉纪》——张璠著。此书己佚。

《汉纪》——西晋袁宏著。此书依然存在。

《汉书》——即《汉后书》,华峤著。华峤是华歆的孙子。有关东汉的历史,及作为当时皇后的特征。

《汉魏春秋》——孔衍著。

《汉晋春秋》——东晋习凿齿著。说明从蜀汉到晋的蜀汉正统论。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但内容并非一味的称赞蜀汉。

《汉末名士录》——作者不明。

《管辂别传》——记管辂事。

《赵云别传》——记赵云事。

《裴氏家纪》——傅畅著。

《郑玄别传》——记郑玄事。

《潘尼别传》——记潘尼事。

《潘岳别传》——记潘岳事。

《刘氏谱》——与刘廙家族有关。

《刘廙别传》——记刘廙事。

《冀州记》——荀绰著,《九州记》的篇名之一。

《战略》——司马彪著。

《虞谌别传》——记虞谌事。

《诸葛氏谱》——与诸葛亮家族有关。

《诸葛亮集》——陈寿编。亦称《诸葛氏集》,是诸葛亮所发出的书信集。

《诸葛恪别传》——记诸葛恪事。

《机云别传》——记陆机、陆云二人事。

《默记》——东吴张俨著。高度评价诸葛亮的作品。

《褒赏令》——曹操著,为《曹公集》的内容。

《襄阳记》——习凿齿著。襄阳(湖北省襄樊)的人物传记。张悌预测了魏向蜀汉出兵,及司马家成功篡夺帝位的事。

《锺会母传》——锺会著,为其母张氏所写的人物传记。

《魏书》——王沈、荀顗、阮籍编。成书于魏的末后,但由于是对西晋建国的司马一族阿谀奉承,可信性很低。

《魏略》——鱼豢著。记载魏国的史书。内容包括有关魏周边的其他民族。《典略》也记述了魏以外国家。零零碎碎地尽量网罗所有内容,亦适当的批判内容。此书是第一本中国文献提及“大秦国”(即罗马帝国)。

《魏纪》——殷澹著。

《魏氏春秋》——孙盛著。按年份编辑的魏的历史书。

《魏末传》——佚名。记述发生于魏末期的事件。

《魏武故事》——佚名。被认为是集合了魏武帝(曹操)政府的惯例及公告等的东西。

《魏名臣奏》——魏正始年间编辑。

《魏世籍》——孙盛著。

《魏世谱》——佚名。

《魏都赋》——左思著。《三都赋》的其中一部。

《杂记》——孙盛著。应是《异同杂记》的内容。

《礼论》——佚名。

《庐江何氏家传》——佚名。

《献帝传》——佚名。补充《献帝记》。记述曹丕在汉献帝禅让帝位时,各官员的奏折及曹丕的回答。明显强调曹丕多次拒绝禅让的谦逊之德。

《献帝记》——《隋志》上是写刘芳著,但相信是由东汉刘艾著。但关于汉献帝的部分事迹却没有被记录。

《献帝春秋》——袁暐著。裴松之严厉地批判此作。

《献帝起居注》——东汉起居注官著,记录汉献帝时期的大事的史书。

《谱叙》——华峤著。

《续汉书》——司马彪著。司马彪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进的孙子。有关东汉的历史。有关天文和礼乐等志的记述,附录于正史的《后汉书》。

《顾谭传》——佚名。顾谭的人物传记。

《灵帝纪》——刘艾著。

参考

崔曙庭,《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裴注三国志》札记
今天研读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文,我们仍然会遇到许多的疑问。一是由于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讹误,有些误文更是隐藏得很深,至今未克校正;二是由于语言文字以及历史文化的变迁,给去古日远的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而近代以来发表出版的相当一批研究论著,已经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当然,上述辨误考疑的工作,远远没有完结。拙文讨论之若干问题,所引《三国志》文句均据现行流通最广的陈乃乾校点本(下文简称“陈校本”中华书局,1959年版),所谓芹曝之说,尚希方家郢正。《魏志·钟毓传》: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某适按:《太平御览》卷二百二十一及《通志》卷一百十五作“明帝欲亲西征”。又本志《卫臻传》叙此事云:“帝欲自东征。”在意义和用法上,“自”与“亲”相同。又《吴志·陆瑁传》“孙权忿公孙渊之巧诈反复,欲亲征之。”句法同此。《魏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某适按:“北海”下缺“相”字。...
· 《裴注三国志》札记
《魏志·钟毓传》: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某适按:《太平御览》卷二百二十一及《通志》卷一百十五作“明帝欲亲西征”。又本志《卫臻传》叙此事云:“帝欲自东征。”在意义和用法上,“自”与“亲”相同。又《吴志·陆瑁传》“孙权忿公孙渊之巧诈反复,欲亲征之。”句法同此。《魏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某适按:“北海”下缺“相”字。《通志》记作“北海相”。孔融是鲁国人,所以史家或以地望称之“鲁国孔融”,或以职官称之为“孔北海”,断无妄称“北海孔融”之理。《蜀志·传》有“北海相孔融调”语,又《吴志·是仪传》载“郡相孔融嘲仪”事,“郡相”即“北海相”异称,其中“郡”可取代“北海”,但不可略去。《魏志·公孙渊传》注引《魏略》:谨遣西曹掾公孙珩奉送贼权所假臣节、印绶、符策、九锡、什物、及弥等伪节、印绶...
· 《裴注三国志》主要内容
《三国志注》主要是《三国志》的补注,内容与《三国志》相似。《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蜀汉不设有史官,仅有陈寿在蜀为官收集,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
·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辨析
关键词: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辨析裴松之《三国志注》(以下简称"裴注")是魏晋之际三国史研究的总集,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由于裴松之没有意识到其书目可能产生的重要价值,在注录书名时是没有统一形式的。因此,清代嘉庆以降,考证裴注引书和根据裴注引书编辑索引者已达19家之多,学者们的不断探索使结果日臻完善。然而,以往的研究存在两个缺憾:一是缺乏学术史的意识。学者们大都是在没有全面地了解其以往成果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的,其中不乏对赵翼和沈家本的成果进行重复地考证,从而导致研究者较多;二是缺乏标准意识。学者们没有研究并确定完整的裴注引书标准,而是按照各自的理解进行研究,因而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研究结果的差异也导致了普及的混乱。20世纪30年代以降,各种版本的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等专着、教材、有关论文以及普及读物,在介...
· 裴注《三国志》一则《甲辰八月辞故里》(图)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明・张煌言赏析: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1645年清兵南下,张煌言等奉鲁王朱以海为监国,起兵抗清。此后在浙闽沿海一带与郑成功并肩作战,直至南明政权灭亡。郑成功病死,张煌言解散义师,退隐海岛,被捕不屈而死。本诗共两首,此为第二首。甲辰,指康熙八年(1664)八月。是年七月,张煌言在其隐居处南田悬岙岛(今浙江象山县南)被俘,押至鄞县;八月初,解往杭州。临行,送行者几千人,张煌言辞别故乡父老,赴杭就义。临行慷慨写下此诗。诗歌表现了诗人在国破家亡后,矢志不渝的抗清精神和为国捐躯的决绝之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