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东晋行政区划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02
转发:0
评论:0
行政区划列表以下郡县表根据近人著作及有关之史志典籍整理而成,参考书目如下:《晋书‧地理志》,唐代房玄龄等著《宋书‧州郡志》,南朝沈约著《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东晋疆域志》,清代洪亮吉著《中国历史地图集》,近代谭其骧主编《华阳国志校注》,刘琳著《宋书州郡志汇释》,胡阿祥著《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胡阿祥著《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任乃强著《晋书地理志校注》,孔祥军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见于《晋书‧地理志》,后世典籍无明确交代或记载不清楚之县份列为无考县份出处^《太平寰宇记》卷123〈淮南道·扬州〉:“元帝渡江,历江左,扬州常理建业。”^《晋书》卷6〈元帝纪〉:“〔太兴元年〕六月,旱,帝亲雩。改丹阳内史为丹阳尹。”;《宋书》卷35〈州郡志一·扬州刺史〉:“元帝太兴元年,改为尹。”^洪亮吉《东晋疆域志》,《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第3584页。^《元...

行政区划列表

以下郡县表根据近人著作及有关之史志典籍整理而成,参考书目如下:

《晋书‧地理志》,唐代房玄龄等著

《宋书‧州郡志》,南朝沈约著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

《东晋疆域志》,清代洪亮吉著

《中国历史地图集》,近代谭其骧主编

《华阳国志校注》,刘琳著

《宋书州郡志汇释》,胡阿祥著

《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胡阿祥著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任乃强著

《晋书地理志校注》,孔祥军著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

见于《晋书‧地理志》,后世典籍无明确交代或记载不清楚之县份列为无考县份

出处

^ 《太平寰宇记》卷123〈淮南道·扬州〉:“元帝渡江,历江左,扬州常理建业。”

^ 《晋书》卷6〈元帝纪〉:“〔太兴元年〕六月,旱,帝亲雩。改丹阳内史为丹阳尹。”;《宋书》卷35〈州郡志一·扬州刺史〉:“元帝太兴元年,改为尹。”

^ 洪亮吉《东晋疆域志》,《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第3584页。

^ 《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宣州〉:“顺帝立宣城郡,东晋或理芜湖,或理姑熟,或理赭圻。”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宣城太守〉:“广阳令,汉旧县曰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晋成帝杜皇后讳“陵”,咸康四年更名。”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富阳令,汉旧县。本曰富春……晋简文郑太后讳‘春’,孝武改曰富阳。”;《晋书》卷9〈孝武帝纪〉:“〔太元〕十九年夏六月壬子,追尊会稽王太妃郑氏为简文宣太后。”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新城令……张勃云:‘晋末立。’疑是太康末立,寻复省也。晋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 《晋书》卷7〈成帝纪〉:“〔咸和二年十二月〕丙寅,徒封琅邪王昱为会稽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临海太守〉:“乐安令,晋康帝分始丰立。”

^ 《晋书》卷15〈地理志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永嘉郡,统永宁、安固、松阳、横阳等四县”;《宋书》卷35〈州郡志一·扬州刺史〉:“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临海太守〉:“乐成令,晋孝武宁康三年,分永宁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晋陵太守〉:“南沙令,本吴县司盐都尉署。吴时名沙中。吴平后,立暨阳县割属之。晋成帝咸康七年,罢盐署,立以为南沙县。”

^ 《宋书》卷36〈州郡志二·淮南太守〉:“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度。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渡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晋末,遂割丹阳之于湖县为淮南境。”

^14.014.1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淮南太守〉:“襄垣令,其地本芜湖。芜湖县,汉旧县。至于晋末,立襄垣县,属上党。上党民南过江,立侨郡县,寄治芜湖,后省上党郡为县,属淮南。”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淮南太守〉:“当涂令,晋成帝世,与逡道俱立为侨县,晋末分于湖为境。”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淮南太守〉:“定陵令,汉旧名,本属襄城,后割芜湖为境。”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淮南太守〉:“逡道令,汉作逡遒,晋作逡道,后分芜湖为境。”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淮南太守〉:“繁昌令,汉旧名,本属颍川。魏分颍川为襄城,又属焉。晋乱,省襄城郡,以此县属淮南,割于湖为境。”

^19.019.119.219.319.419.519.6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琅邪太守〉:“南琅邪太守,晋乱,琅邪国人随元帝过江千余户,太兴三年,立怀德县。丹杨虽有琅邪相而无此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郡,镇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阳之江乘县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临沂县。《永初郡国》有阳都前汉属城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费、即丘并别见三县,并割临沂及建康为土。费县治宫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并阳都。十五年,省费并建康、临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阳都并临沂。”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广陵太守〉:“江都令……江左又省并舆县。”

^ 《晋书》卷15〈地理志下〉:“义熙七年……又分广陵界置海陵、山阳二郡。”;《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兖州刺史〉:“海陵太守,晋安帝分广陵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海陵太守〉:“临江令,晋安帝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海陵太守〉:“如皋令,晋安帝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海陵太守〉:“宁海令,晋安帝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海陵太守〉:“蒲涛令,晋安帝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海陵太守〉:“建陵令,晋安帝立。”

^ 《晋书》卷15〈地理志下〉:“义熙七年……以盱眙立盱眙郡,统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兖州刺史〉:“盱眙太守……晋属临淮,晋安帝分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海陵太守〉:“阳城令,晋安帝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海陵太守〉:“渎令,晋安帝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兖州刺史〉:“锺离太守,本属南兖州,晋安帝分立。案汉九江郡、晋淮南郡有钟离县,即此地也。”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锺离太守〉:“燕县令,故属东燕。流寓因配。”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锺离太守〉:“朝歌令,本属河内,晋武帝分河内为汲,又属焉。流寓因配。”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锺离太守〉:“乐平令,前汉曰清,属东郡,章帝更名,《晋太康地志》无。流寓因配。”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山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分广陵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山阳太守〉:“山阳令,射阳县境,地名山阳,与郡俱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山阳太守〉:“盐城令,旧曰盐渎,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复立。晋安帝更名。”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山阳太守〉:“东城令,晋安帝立。”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山阳太守〉:“左乡令,晋安帝立。”

^39.039.1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兖州刺史〉:“秦郡太守,晋武帝分扶风为秦国,中原乱,其民南流,寄居堂邑。堂邑本为县,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晋又属临淮。晋惠帝永兴元年,分临淮淮陵立堂邑郡,安帝改堂邑为秦郡。……《永初郡国》又领临涂 (晋、宋立) 、平丘 (汉旧,属陈留,《晋太康地志》无。) 、外黄 (汉旧名,属陈留。) 、沛、雍丘、浚仪、顿丘 (别见) 凡七县。何无雍丘、外黄、平丘、沛,徐又无浚仪。元嘉八年,以沛并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割顿丘属新昌。领县四”

注释

^ 胡阿祥认为是侨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803页)

^ 胡阿祥认为是侨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804页)

参考资料

书籍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沿革中国行政区划的雏形从夏朝建立国家就开始了。《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环绕豫州。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诸侯国。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则是萌芽发展于春秋时期,到秦朝建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参见:先秦行政区划)从秦朝起,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代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行省时代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在不同的朝代同一政区其管辖范围并不见得相同,即使是同一朝代,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州郡时期(前221年-583年)秦朝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以郡统县。秦始皇在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到秦末增加到40多个郡。县共有1000多个,一个郡一般管十几到二三十个县。到了汉朝,有些郡分封给诸侯王,称为王国。...
· 英国行政区划
参见英格兰行政区划威尔士行政区划苏格兰行政区划北爱尔兰行政区划英国海外领土英国皇家属地
· 泰国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历史1892年前1892年的行革1932年以后参考文献TejBunnag,TheProvincialAdministrationofSiam1892-1915,ISBN0-19-580343-4泰国内政部民政局(DepartmentofProvincialAdministration)网址(英文)参见曼谷区名表泰国城市列表泰国的次级行政区划泰国行政区划列表(按面积)
· 西汉行政区划
概况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鉴于秦帝国朝廷孤立无援、二世而亡的做法,分封了一批诸侯王,但同时又沿袭了郡县制,使西汉前期的行政区划出现了一种封建制与郡县制并立的局面,称“郡国并行制”。虽然之后汉高祖通过各种途径除去了韩信、英布等大部分的异姓王,但仍设立了九个刘姓诸侯王以为朝廷之援。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实力强大,有独立的军事政治体制与职权,而且多数跨数郡之地,大者甚至有四至六郡。天下六十余郡,有四十余郡在各诸侯王手中,而汉天子所掌握的郡尚不足二十。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朝廷多次设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最终发生了历时不到三个月的“七国之乱”。汉廷迅速平定诸王叛乱后,通过推恩令等手段乘势削减诸侯王国辖区,侯国从此不得超越一郡之制。而且诸王的军政权力也被剥夺,仅保留其在封地内的财政收入,而侯国内高级官员改由中央指派,实际与各郡县的郡守、县令无异。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汉武帝朝大幅拓展了国土疆域,在东北部、
· 西晋行政区划
概况西晋时继承曹魏的豫、兖、青、徐、雍、凉、冀、幽、并、荆、扬、梁、益14州,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得原吴的扬、荆、交、广4州,并在司隶地区设置司州。晋武帝在位期间从雍、凉2州中分出设置秦州,分益州南中地区设置宁州,分幽州辽东地区设置平州,共计19州。晋惠帝在位期间分荆、扬2州设置江州,晋怀帝在位期间分荆、江、广3州设置湘州,最终得21州。疆域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官制州级西晋各州的长官仍按照东汉末及曹魏旧制,设置刺史或牧,但州牧仅为少数,由资望高的重臣担任,设置视人而定,如卫瓘为青州刺史,后加青州牧;东海王司马越为豫州牧。牧秩二千石,刺史为六百石。东汉末以后,刺史还掌握兵权,有都督出镇地方兼刺史之制,西晋不少州也由都督兼任刺史,负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