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畅春园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4
转发:0
评论:0
历史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武清伯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明朝灭亡后,园址荒废。1684年,康熙帝南巡归来后,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自畅春园落成之后,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并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于园内清溪书屋。此后雍正帝、乾隆帝等皇帝居住于圆明园,畅春园凝春堂一带改为皇太后居所,其中乾隆帝生母崇庆皇太后在园内居住了四十二年。随着清朝国势转衰,逐渐放弃了对园内建筑的增建和修补,至道光年间,畅春园已趋破败,迫使道光帝将恭慈皇太后接往圆明...

历史

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武清伯李伟修建的“清华园” 。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明朝灭亡后,园址荒废。

1684年,康熙帝南巡归来后,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

自畅春园落成之后,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并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于园内清溪书屋。此后雍正帝、乾隆帝等皇帝居住于圆明园,畅春园凝春堂一带改为皇太后居所,其中乾隆帝生母崇庆皇太后在园内居住了四十二年。

随着清朝国势转衰,逐渐放弃了对园内建筑的增建和修补,至道光年间,畅春园已趋破败,迫使道光帝将恭慈皇太后接往圆明园绮春园居住。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时将其一并烧毁。此后畅春园废址失于保护,园内残存建筑在同治年间被拆用于圆明园复建工程。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畅春园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驻军的洗劫,园内树木山石均被私分殆尽。至民国时期,畅春园遗址已成荒野,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两座琉璃山门残存,但今门内亦破败不堪。

目前畅春园遗址范围内分布有北达资源中学校舍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区,以及北京大学畅春园新宿舍区。北京修建北四环路时曾发现了园门地基遗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于1981年被列为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

畅春园

畅春园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

根据文献图档估算,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60公顷)。设园门五座: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正门在南墙东侧,门内为畅春园的理政和居住区,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亭北有丁香堤、芝兰堤、桃花堤、前湖和后湖。

东路为澹宁居、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兰藻斋、太朴轩、清溪书屋、小东门、恩慕寺和恩佑寺。西路为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景点。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有湖泊四处,湖边散落有讨源书屋、观德处、承露轩等建筑,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畅春园这种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乾隆扩建之前)等皇家宫苑。

参见

三山五园

圆明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畅春园——开清代园林之先河
提起北大畅春园,几乎无人不晓。在与北大校园有关的几座古园林中,畅春园其实是最晚与北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以她的历史和地位而言,却可傲视群园——谈历史,畅春园的前身清华园(武清侯李伟所建,又被时人称为“李园”)最晚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比勺园还要早;论地位,畅春园是康熙皇帝为自己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御园”,而其他几座都是皇亲的“赐园”,等级规格明显要低;说影响,畅春园在当时和后来的影响也是其他几座园林所无法比及的。既然畅春园如此重要,那么为何而今只闻其名,难见其貌呢?这还得从头说起。朝代更迭,明清易代。京城西郊一带,明朝修建的园林尽为清朝的皇亲贵族及王公大臣们所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二十八年(1689年),玄烨皇帝先后两次南巡,其间深为江南山水和园林所感染,返京后即命宫廷画师吴人叶洮在清华园基址上仿江南园林建造皇家“御园”,以作“避喧听政”之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 寄畅园
历史沿革寄畅园风光元朝时,寄畅园还只是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人称“南隐”、“沤寓”。明朝正德年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买下了沤寓房并扩将其建成为园,作为自己的别墅使用,更名为凤谷行窝。秦金非常喜爱这座园林,园林完成扩建后,他便作诗这样写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秦金逝世后,凤谷山庄由他的族侄秦瀚和子嗣秦梁继承,凤谷行窝此期间再次得到修缮,并被更名为凤谷山庄。此后园林归秦耀所有。1591年,在张居正的压力下,秦耀解职归乡。此后秦耀便闷闷不乐,将他的抑郁寄托给了凤谷山庄的山水,并将凤谷山庄更名为“寄畅园”,其名取自王羲之的“寄畅山水荫”。两帝的题字清朝以后,顺治末、康熙初期间,秦耀的曾孙秦德藻继承了园林并对此加以修缮扩建。他邀请了著名的园林专家张涟和侄儿张轼对寄畅园精心改建,疏泉叠石,掇山理水,园景益胜。康熙乾隆两...
· 吴文化—文化行旅—立春日的寄畅园
细雨已经不下了,山道上仍残留着湿湿的水迹,没有风,树林里飘浮着淡淡的雾气,空气清新得使人忍不住时时停下来,作深呼吸,似乎不这样就会愧对如此清静又如此赏心悦目的山野。不经意间,我感到有一种隐约的暖意从大地上漫开来,向四野扩散,使这个阴冷的冬日失去了往常的冷酷。说不定那疏朗的林间此时正孕育着最初的嫩芽,或者已开始从地下向枯枝输送着春的液汁。哦,我突然想到,今天正是立春,怪不得在寒冬的领土上,远在天边的春天已悄悄迈出了试探的脚步。从山上下来,无意之中,我信步来到了寄畅园。静如止水的寄畅园,此时仍沉浸在昨夜的雨梦中。偶尔有一滴两滴积聚在树叶上的雨水往下坠落,发出细小而清脆的天籁之音,还有那晨起的鸟雀一声声婉转的鸣唱。经历了数百个春秋的这座园林,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会真正显示出它高贵、风雅的禀性,那是一种平日里被遮蔽了的最真实最内核的美质。这是一座几十年来被我踏遍无数次、物是人非的园林。经典的造...
· 宗祠陵园-邓国春秋园
邓国侯吾离陵园又称邓国春秋园,简称吾离陵。位于邓州市城区东南2公里处,是殷商邓国第十九位邓侯、邓氏第十九世祖吾离的寝陵,是已知最早的邓国国君陵墓,有“天下邓氏第一陵”之称。吾离陵位于邓州城区东南约3公里处的八时王村南,距邓(州)、新(野)1公里,进出交通方便。处于武汉―西安―郑州大三角和南阳―襄樊―十堰小三角中心,东距南阳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50公里,南距襄樊隆中60公里,西距亚洲第一人工湖丹江口水库150公里,西南距道教圣地武当山150公里。1957年发现吾离陵,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吾离陵是《春秋》、《左传》等文献有记载的邓国国君吾离的寝陵,其存在对古邓国历史及邓姓起源于邓州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吾离陵所在地为坡状高地,陵茔处于高地中央,圆丘状,高7米,直径30米,面积706.5平方米。为防止陵茔封土流失,于陵表种植草皮、松柏、陵周圈筑高1米的围墙,墙外修筑1米宽的石子路,陵茔保护范围...
· 吴文化—史海钩沉—雍正和寄畅园
县志记载,康熙和乾隆两帝曾七次临幸寄畅园(两帝均六次南巡,康熙第四次、乾隆首次南巡时往返都游览了寄畅园),提高了这个江南山麓园林的知名度。中间的雍正皇帝也曾二次莅园,并且对她的兴废具有深刻影响。雍正只到过大江南北一次,那是在1703年扈从康熙第四次南巡之时。康熙十分欣赏寄畅园的掇石理水,把十几亩大的园子布置得意境深远,曲折宜人,尤其喜爱园中的一棵老樟树,交枝翳空,皮如龙鳞,每次都要高兴地抚摸一番。对于园主秦家的谨敬接驾也颇有好感,第四次南巡时赏还因科场案受累回籍的秦松龄原品,又把他儿子道然带回北京,作为九皇子允礻唐的侍读。雍正的审美观和乃父不同,喜欢壮丽阔大的苑囿,对秀美小巧的寄畅园并不在意,只把看到的事态记在心里。秦道然举人出身,未登官场,擅于吟诗作文,是个不晓得宫廷斗争的学究,他以为到九贝子府做侍读是皇恩浩荡,后来允礻唐又让他兼任管领,其实他不谙事务,只处理一些往来文牍,陪东家吟诗看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