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中山王铁足铜鼎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1
转发:0
评论:0
形制铁足铜鼎高51.5厘米,最大身径65.8厘米。铜身圆腹,双附耳,蹄形铁足,且有带三环钮之覆钵形盖。铭文鼎身刻有铭文469字,字体瘦长、清秀,有悬针篆之风格。铭文字数之多,仅次于西周毛公鼎。注释&n

形制

铁足铜鼎高51.5厘米,最大身径65.8厘米。铜身圆腹,双附耳,蹄形铁足,且有带三环钮之覆钵形盖。

铭文

鼎身刻有铭文469字,字体瘦长、清秀,有悬针篆之风格。铭文字数之多,仅次于西周毛公鼎。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鼎足之势——东西吴王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的相持和决战,本来是张士诚坐收渔翁之利的绝佳机会,但张士诚虽然出兵,但是注意力却集中在向元帝国讨要王爵的事情之上。元帝国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迩虽然以“今若逆其意,则目前必受害,当忍耻含垢以从之耳”的态度写了几份申请递交上去,但是这个老官僚显然也早已预见到了“朝廷虽微,必不为其所胁”的结果。最终张士诚在迟迟得不到答复的情况下,自称“吴王”。因为和朱元璋的称谓出现了“撞名”的情况,因此老百姓只能将朱元璋在建康的政权称为“西吴”,而以苏州为中心的张士诚政权则被称为“东吴”。而就在张士诚称王的同时,朱元璋的部下也发动了对他的劝进声浪。朱元璋虽然表示:“戎马未息,疮痍未苏,天命难必,人心未定,若遽称尊号,诚所未遑。俟天下大定,行之未晚”,但是随即还是从吴国公晋级为吴王,而对于在滁州的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的部下大多采取了和刘基一样的态度:“彼牧竖耳,奉之何为!”不过表面上还是继...
· 风水宝物--铜鼎
青铜制成,泰山碧霞祠法师开光加持。风水大师根据周易标准,运用了大量的周易学原理,即五行相生、三才相合、阴阳纯正、数理配合、材质选用精确搭配,精心设计。鼎是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物。鼎的使用,最清楚的标明了权利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史书曰,祭天敬祖,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最少,只用三鼎。不仅如此,鼎还是国家王权的象征。因此,古代把建立王权或定都某地称为“定鼎”;而“问鼎”就是向中央王权挑战。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家中或办公室摆放一尊鼎,象征着权利,威严,有震慑之功效。寓意官运亨通,权力在握。
· 铜围铁马
【成语】铜围铁马【成语】铜围铁马【拼音】tóngwéitiěmǎ【解释】比喻坚固的阵势。【出处】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奔突飘忽于铜围铁马之中,为意大利国民一天然之陆军学校。”
· 铁打铜铸
【成语】铁打铜铸【成语】铁打铜铸【拼音】tiědǎtóngzhù【解释】形容非常坚固。【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四章:“请老兄放心,并非愚弟酒后乱吹,敝寨确是像铁打铜铸的一般。”
· 祖庙大铁鼎吴氏鼎鼎有名
从祖庙三门步入中门,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祖庙胜迹:兽足,有耳的铸铁大铁鼎,鼎高2.7米,口径0.55米。鼎耳上有铭文:“一为国泰民安;一为风调雨顺”;鼎身有铭文:“夏鼎商肄,上古法物,朝有攸重,庙亦宜然。我镇灵应祠奉祀真武上帝,神明赫濯,享祀多年。先人子万历戊子岁(1588年)重修,有大香炉一座,置子殿阶永远供奉。至国朝康熙庚戌岁(1670年),其子孙踵前事而重铸之。今经日久,又复废坏,我等广集同人,敬抒葵悃,爰铸重新。仍将捐修人名,用铸于后,并为之铭,以成鼎峙。”“铭曰:中正而立,玄穹上格,其香自升,瑞气长凝。猊蟠闪烁,取新象著。龙象飞腾,不朽名称。”后列捐修士绅、耆士、信士、缘首等168人名字,其中士绅有:吴鸿运、欧济廷、吴济运、吴澍运、吴泽运、吴荣光、吴弥光、吴徽、吴时彦、冼球长、吴怀远、吴观文、吴源泉、邵彤章、陈天才、余殿成。耆士、信士、缘首名字(以下略)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