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属
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的埃博拉病毒结构
基因组
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capping)。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基因顺序是:3"端一—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如果缺少相应的蛋白,单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其所编译的蛋白中,是核衣壳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结构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扰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与病毒的入侵过程及细胞毒性有关,VP24和VP40与病毒的成熟释放有关,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后者是病毒基质蛋白。
分类
亚种
埃博拉病毒目前被发现有5个亚种,分别为:
Zaire ebolavirus(EBOV)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1976)- 标准亚种
Sudan ebolavirus(SUDV) (苏丹埃博拉病毒, 1998)
Reston ebolavirus(RESTV)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2002)
Taï Forest ebolavirus(TAFV)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 2010)
Bundibugyo ebolavirus(BDBV) (邦地布优埃博拉病毒, 2012)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1976年至2003年,纪录之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爆发病例和死亡数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为埃博拉病毒的标准学名亚种,该病毒有高达40%-90%的致死率,在流行地区死亡率1976年为88%、1977年为100%、1994年为59%、1995年为81%、1996年为73%、2001年至2002年为80%,2003年则是90%,2007年平均为83%。
1976年8月26日首次于扎伊尔北边城镇爆发,首例个案纪录为44岁教师Mabalo Lokela,当时他的高烧被诊断为疑似疟疾感染,并且接受奎宁注射治疗,这位病人每日回医院就诊观察,一周后却恶化为无法控制的呕吐,带血腹泻、头痛、晕眩伴随呼吸困难,并开始自口、鼻、直肠等多处开始出血,于9月18日过世,病程仅约2周。
不久之后,更多病患带着相似的症状就医,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疲倦、恶心、晕眩等。这些常发展成带血腹泻、严重呕吐和多发性出血,初期传染可能肇因于重复使用用过却未消毒之针筒,后续传染主要则是照顾病患时,在没有适当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受到病毒侵袭或传统埋葬前置作业的过程。
苏丹埃博拉病毒
1976年至2003年,纪录之苏丹埃博拉病毒爆发病例和死亡数
苏丹埃博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在1976年首次在苏丹棉花厂工人身上被发现。研究人员指出,这名工人应该是在工厂中或附近接触到到带原生物宿主,但在检测过工厂附近的动物及昆虫后仍一无所获,带原宿主至今仍是未知。
第二个病例是一位住在苏丹的夜店负责人,当地医院用尽所有的方法治疗他都没有效果,最后还是宣告不治。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并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导致病毒传遍医院发生大爆发。
最近的爆发发生于2004年5月。2004年5月,苏丹Yambio县回报20个病例,并有五人死亡。疾病管制局在几天后确认这些病例为苏丹埃博拉,邻近国家例如乌干达、刚果皆增加边界的守卫,以控制疫情。1976年苏丹埃博拉的平均死亡率为53%,1979年为68%,2000年至2001年间为53%,平均死亡率为53.76%。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1989年11月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on ebolavirus)首次在一群由菲律宾进口至美国维珍尼亚州雷斯顿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身上发现。此一病毒对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对人类并没有致命性。
1990年2月,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再次在雷斯顿、德州及菲律宾爆发。1992年及1996年,更多病例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和德州发现。所有感染的猴只出现与猿猴出血热类似的症状。在这两次爆发中,没有任何人类受到感染。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Taï Forest ebolavirus)首先在科特迪瓦的塔伊国家公园中被发现。在1994年11月1日,两只黑猩猩尸体在森林里被发现。检验人员发现在心脏中的血液是棕色的,且内脏外观并没有明显痕迹,肺中充满血液。从黑猩猩身上采取到的组织显示,此病毒与苏丹埃博拉及1976年爆发的扎伊尔埃博拉十分相似。 1994年后,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发现,科学家用许多方法对病毒进行检测。感染的来源被认为是一只被黑猩猩捕食且带有病毒的疣猴。
执行尸体检验的其中一位科学家感染了病毒。她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并在一星期后被送到[]治疗。两个星期后出院,在感染病毒之后的第六个星期完全康复。
邦地布优埃博拉病毒
邦地布优埃博拉病毒(Bundibugyo ebolavirus)首先在乌干达西部的邦地布优地区被发现。
症状
1976的一张照片,当中有两名护士站在金沙萨第三个病人(Mayinga护士)前。Mayinga护士于扎伊尔金沙萨市的Ngaliema医院接受治疗
症状因人而异,会突然出现。
潜伏期
典型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潜伏期约2-21天。
初期症状
最初的症状包括:发高烧(最少38.8摄氏度或101华氏度)、严重头痛、肌肉、关节或腹部疼痛、严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咙痛、作呕和头晕。怀疑疫症爆发前,早期症状会被错误诊断为疟疾、登革热、伤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细菌感染,这些病都较常见。
中期症状
埃博拉病毒进而可能会引致腹泻、深色或带血的粪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胀大而眼睛变红、因皮下出血而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紫斑和内出血。身体任何孔都会出血,包括鼻、口、肛门、生殖器官或针孔。
其他症状包括低血压(低于90毫米汞)、低血容量、心悸、体内器官严重受损(尤其是肾、脾和肝) 并引致弥散性全身坏死, 及蛋白尿。
末期症状
由中期症状病发开始到死亡(通常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以及脏器衰竭) 通常需要7至14日。染病后第二个星期,病人一是退烧,一是出现多个器官衰竭,甚至出血不止。
传播方式
体液传染。
尽管埃博拉病毒来势汹汹,但仍有一些人能幸存下来。他们须经常接受检查,以确保其体液里不含有病毒。据悉,男患者痊愈40天后还能通过把病毒传播给他人。这种病毒通过接触被感染的人或者动物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其他体液传播。因此,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家属最容易被感染。
发病机理
埃博拉病毒通过细胞内吞和膜融合等方式侵入细胞内部,其表面跨膜糖蛋白GP在后一种入侵方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埃博拉病毒可侵袭哺乳动物体内多种组织细胞,例如巨噬细胞、纤维原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细胞等,并造成脏器坏死和组织糜烂出血。
预防
在流行地区,避免接触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动物。
避免直接接触被感染者或其尸体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环境。病患禁止,直到确定精液无病毒为止。
医护人员需提高警觉并配戴防护配备,实施感染控制措施。
治疗
目前英国科学家研究显示切勿吃含有蛋白质成分的食物,而在科特迪瓦流传了一种方法,把牛尿煮沸饮用,但目前还未获科学证实。
现今唯一对抗方法为注射C1L1阻碍剂,埃博拉病毒需透过C1进入细胞核进行自身复制,C1蛋白于细胞间进行运输胆固醇,即使阻碍剂会阻挡胆固醇的运输路线造成尼曼匹克症,但那是可以容忍的。绝大多数的爆发都是短暂的时间。
曾到“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流行地区,或曾进行埃博拉病毒检体实验操作,并出现急性发烧、腹泻、呕吐、头痛、恶心等疑似症状,请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医师相关旅游史等讯息。 C1阻碍剂也能对抗马尔堡病毒。
实验药物ZMapp对埃博拉病毒可以产生一定效用。
疫苗
现已制造出使猴群不会被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疫苗;这些疫苗是以基因重组过的囊状口腔炎病毒和过滤性病毒为基础,上面附着埃博拉病毒。另外,现在也能够通过把埃博拉病毒中八个基因的其中一个“VP30”拿走,从而制造出自身无法复制的埃博拉病毒。但是,现在尚无对人类有效之疫苗。
生物战争
由于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极高,因此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归类为最高等级之生物的武器。被认为是最可怕的威胁公共安全、健康的潜在生物武器。
根据美国科学家于Fort Detrick和前苏联Biopreparat机构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曾在冷战期间考虑作为针对苏联的生物武器。
埃博拉病毒因其致命性强而考虑作为生物武器,但由于病毒孵化期短,很可能在先杀死一部分人之后无法大规模传播。因此有些病毒研究者希望通过结合天花病毒,制造出一种传播范围大、杀伤力强的病毒,作为武器。
主要疫情
2014年9月20日,埃博拉病毒借由飞机,病情开始扩散到美国,美国疾管局证实德州达拉斯出现一名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虽然是从利比里亚回来,却在美国发病,所以这是美国诊断出的第一宗埃博拉病例,也是第一个在非洲以外所诊断出的埃博拉病例。
这名男子9月19日从利比里亚搭机返美,隔天抵达,26日开始出现高烧和呕吐症状,多日后才前往医院就医,29日德州达拉斯医院诊断患者疑似染上埃博拉,立即通报,化验结果也证实感染,令人担心的是,患者从发病到住院这关键四天曾经和多名亲友接触,不只如此,和他从利比里亚搭乘同一班机的旅客只要接触过,都有可能在未来几天发病,虽然疾管局强调绝对会严防疫情扩散,也会全力清查曾和病患接触过的人。
但是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最多可达21天,而且疾管局基于保护病患隐私,不会公开更多相关细节,只强调这名病患在利比里亚应该没有参与对抗埃博拉病情的工作,但毕竟先前感染的美国人全部都是在西非疫区确诊后,才返回美国治疗,而这名德州病患不但是美国诊断出第一宗在美国发病的埃博拉病例,更是第一个在非洲以外诊断出的病例,埃博拉病毒是透过直接接触或体液传染,不会经过空气传播,但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爆发六个月以来,已经造成当地超过三千人死亡,如今连美国也传出病例,美国疾管局甚至警告,到明年一月以前,光是在西非就会有55万到140万人感染。
该地区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记载的在扎伊尔的Yambuku和苏丹西部的Nzara第一次爆发的地方。起源于商业发展,把泥土中的病毒卷起。在这次爆发中,共有603个感染案例,有431人死亡。其中扎伊尔318例感染,有280例死亡;苏丹有285例感染,151例死亡。最后由于病毒孵化期短,杀人的速度比传播快,导致杀死一部分人之后无法再传播。
埃博拉目前共发现4种品系。两种分别命名为EBO-Z(Ebola-Zaire,扎伊尔埃博拉)和EBO-S(Ebola-Sudan,苏丹埃博拉)在1976年被确认。相对于扎伊尔埃博拉的90%的死亡率,在苏丹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的死亡率较低,约为50%。1990年,相似的病毒在从菲律宾进口到美国维吉尼亚州雷斯顿的猴子中发现。这种病毒被命名为Ebola-Reston。
更进一步的爆发发生在扎伊尔及刚果民主共和国(1995年、2003年和2012年)、加蓬(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2001年和2002年)、乌干达(2000年、2012年)、南非(1996年)、美国德州(1989年、1990年和1996年)、‘苏丹’(2004年)和西非(爆发于几内亚,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扩散地区
前几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人都是在西非被诊断出埃博拉病毒之后,被带回美国治疗。
一位利比里亚籍病患于2014年9月19日离开利比里亚,20日抵达美国,入境时没有任何症状。但4、5天之后,此人就出现症状,在入院前的时候他曾经与五位当地学童有过近距离接触,于2014年9月28日入院并被隔离。随后,在2014年9月30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宣布,在美国德州达拉斯发现了美国境内首个埃博拉病例。第二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是护士Nina Pham。
参见
1995年电影危机总动员,里面的莫塔巴病毒改编自埃博拉病毒
1996年电影埃博拉病毒
马尔堡出血热──第一种知道由纤维病毒引致的疾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延伸阅读
Lethal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rhesus monkeys with Ebola-Zaire (Mayinga) virus by the oral and conjunctival route of exposurePubMed, February 1996, Jaax et al.
Transmission of Ebola virus (Zaire strain) to uninfected control monkeys in a biocontainment laboratoryPubMed, December 1993
Lethal experimental infections of rhesus monkeys by aerosolized Ebola and marburg virusPubMed, August 1995
Marburg and Ebola viruses as aerosol threatsPubMed, 2004, USAMRIID
Other viral bioweapons: Ebola and Marburg hemorrhag feverPubMed, 2004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retrieved 10 July 2006
ICTVdB database entry on genus Ebolavirus
Infection Control for Viral Hemorrhagic Fevers in the African Health Care Setting -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tlanta, December 1998
History of Ebola Outbreaks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Special Pathogens Branch, retrieved 10 July 2006
Draper, Allison Stark. Ebola. New York: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Inc., 2002
Horowitz, Leonard G. Emerging Viruses: AIDS & Ebola — Nature, Accident, or Intentional?. Rockport, MA: Tetrahedron, Inc., 1996
Regis, Ed. Virus Ground Zero;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1996; p104
J. Infect. Dis. 1999 179 S1-S7
Merck Research Laboratories. The Merck Manu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Seventeenth Edition; Merck Research Laboratories: Whitehouse Station, N.J.; pg 13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