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斯勒
历史
惠斯勒一带原是士魁米希族和利鲁艾特族原住民的聚居地。到了186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于这一带进行勘测,并将惠斯勒所在的山峰命名为伦敦山(London Mountain)。连接彭伯顿谷和现今北温哥华区的彭伯顿山径于1877年贯穿,而捕兽者和淘金者则从1900年代起陆续抵达这一带,并以于该带聚居的旱獭所发出的哨音为该处取了“Whistler”这个非正式名称。来自美国缅因州的Myrtle和Alex Philip 于1914年在阿尔他湖沿岸购入一块面积10英亩的土地,并建立彩虹旅馆,而太平洋大东方铁路亦于同年抵达该处,该带发展渐现雏形。
一批温哥华商人于1960年成立了加拉博迪奥林匹克发展协会(Garibaldi Olympic Development Association,GODA),意图将该处发展成滑雪区并争夺1968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由于其基础设施贫乏(包括缺乏通往温哥华的行车道路),该处最终不敌卡加利,未能成为代表加拿大的候选城市。(法国格勒诺布尔最终获得该届冬奥主办权。)
一条通往温哥华的双线行车道路于1964年开通,最初只是以碎石铺设而成,后于1966年改以沥青铺设。伦敦山于1965年正式更名为惠斯勒山,滑雪区亦于翌年正式开放。GODA于1965年再次向加拿大奥委会申请代表加拿大争夺1972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次却败于班芙。(日本札幌最终获得该届冬奥主办权。)
惠斯勒最终成功争取代表加拿大争夺1976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却因同是代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成功申办同年夏季奥运会而落空,该届冬奥主办权亦于1970年由美国丹佛夺得。丹佛于1972年放弃主办权后,国际奥委会曾建议将主办权转交惠斯勒,但于当年胜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选的社信党上台执政后无法在相关事宜上达成一致,最后国际奥委会决定将主办权转交曾举办过1964年冬奥会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
虽然申奥失败,但滑雪区一带的房地产发展仍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区内仍然缺乏污水处理系统、消防队和警队等基本设备。省政府因此于1974年喊停区内的发展项目,好让居民、区域局成员和省政府官员决定下一步去向。惠斯勒遂于1975年9月6日正式设为度假城镇(resort municipality);此地区政府模式为国内首创。
惠斯勒构成温哥华申办2010年冬季奥运会计划中的重要一环,而随着温哥华于2003年成功申奥,惠斯勒地区的准备工作也相继展开。冬奥的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北欧两项和跳台滑雪比赛于惠斯勒奥林匹克公园举行;有舵雪橇、俯式冰橇和无舵雪橇比赛于惠斯勒滑行中心举行;而高山滑雪比赛则于惠斯勒溪畔举行。此外,2010年冬季残奥会的冬季两项、越野滑雪、高山滑雪赛事和闭幕式均于惠斯勒举行。惠斯勒奥运和残奥村于赛事期间有约2400名运动员、教练、训练人员和职员入住;设施于赛事过后改建成住宅区。
交通
惠斯勒与温哥华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99号公路(又称“海天公路”(Sea to Sky Highway),“惠斯勒公路”(Whistler Highway))相连。铁路服务方面,洛基登山铁路提供来回惠斯勒和北温哥华区的铁路服务,以及连接惠斯勒和亚伯达省贾斯珀的跨省列车;两者皆停靠惠斯勒火车站。惠斯勒公交系统在区内营运13条巴士线。
气候
惠斯勒的冬季清凉潮湿,夏季则温暖干爽。每年平均有11天的温度高于摄氏30度(华氏86度),24天的温度低于摄氏-10度(华氏14度)。
对外联结
惠斯勒镇网站
惠斯勒度假区协会(惠斯勒旅游局)
温哥华2010年冬奥会网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