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琉装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6
转发:0
评论:0
种类手持花笠、身穿御姐妹衣的女舞者(左)与身穿常服的乐师(右)琉球村里穿比甲的清洁工琉装可分为常服、礼服和表演服装。常服和常礼服多以苧布、芭蕉布、棉布、桐板为质料,各地所用的布料又有不同的特色,如首里的首里织、久米岛的久米岛䌷、读谷山的读谷山花织、八重山群岛的八重山上布、宫古岛的宫古上布、奄美大岛的大岛䌷等。常服传统上以素色、浅色为主,亦有以蓝型技法漂染的,样式朴素。最常见的款式是衾,男女皆可穿著,可单穿或配裤。另外又有袄裙、裋褐、比甲(ウッチャキ)、祫衣(ワタジン)、羽织(ウァボーイ)、打挂、裲裆等种类。祫衣多在冬季作御寒之用。大部分常服与汉服及和服相似,但也有受满服影响的马褂。礼服有些是红型衣装,女性在重大仪式时还会在外加上一件称为御姐妹衣(ウミナイビ)的大袖红型外套。袄裙作为大礼服时,会先在袄之内顺序穿上白、红、水色、黄的中衣。男子的大礼服则是长袍加上于前面打结的宽腰带。表演服装方面...

种类

琉装

手持花笠、身穿御姐妹衣的女舞者(左)与身穿常服的乐师(右)琉球村里穿比甲的清洁工

琉装可分为常服、礼服和表演服装。常服和常礼服多以苧布、芭蕉布、棉布、桐板为质料,各地所用的布料又有不同的特色,如首里的首里织、久米岛的久米岛䌷、读谷山的读谷山花织、八重山群岛的八重山上布、宫古岛的宫古上布、奄美大岛的大岛䌷等。常服传统上以素色、浅色为主,亦有以蓝型技法漂染的,样式朴素。最常见的款式是衾,男女皆可穿著,可单穿或配裤。另外又有袄裙、裋褐、比甲(ウッチャキ)、祫衣(ワタジン)、羽织(ウァボーイ)、打挂、裲裆等种类。祫衣多在冬季作御寒之用。大部分常服与汉服及和服相似,但也有受满服影响的马褂。

礼服有些是红型衣装,女性在重大仪式时还会在外加上一件称为御姐妹衣(ウミナイビ)的大袖红型外套。袄裙作为大礼服时,会先在袄之内顺序穿上白、红、水色、黄的中衣。男子的大礼服则是长袍加上于前面打结的宽腰带。

表演服装方面,一般民俗舞蹈表演的服装与常服相近,又因应不同地区而有当地的特色,而作为大礼服的袄裙加御姐妹衣是最华丽的舞蹈服之一,多在表演宫廷舞蹈时穿着,舞者有时还会戴上花笠。花笠的样子像莲花,花瓣为红色,代表太阳,花下的部分为海蓝色,代表大海。比甲常用作祭典活动中跳鼓舞者的衣着。

 

历史

琉装

《世界人物图卷》中的琉球人服饰《中山传信录》中的琉球国王图像,身穿近似明代服饰

13世纪前

琉球人于13世纪前的服装缺乏文献记载,相关内容有《隋书·东夷列传·流求国》的记载,书中记载当时流求人男女皆以白纻绳缠发,从颈项后面绕至额头。男子用鸟羽为冠,以珠贝、赤毛装饰。妇人戴正方形、以罗纹白布制成的帽。织斗镂皮并杂色及杂毛以为衣,制裁不一。缀毛垂螺为饰,杂色相间,下垂小贝,其声如佩,缀珰施钏,悬珠于颈。但现时未有足够史料证实“流求”与“琉球”指同一地,故此这些记载未必能反映古琉球人的服饰。

在较后期成书日本典籍《琉球国旧记》亦有关于古琉球人服饰的记载,书中指琉球人在天孙王朝时以蕉、麻纤维织布造衣《球阳》、《中山世谱》亦有关于古琉球人发型的描述,传说舜天的头部右侧长有一个瘤,常常结髻在右边遮掩其瘤,国人也仿效他结欹髻于右方,进而形成一固守之习俗。

三山时代

琉装

  由明朝皇帝赐给琉球国王的皮弁,称为“玉御冠”

自三山时代起,琉球开始与中国有较为频繁的来往,一些中国史籍如《潜确居类书》、《武备志》就记载了当时琉球人的衣着,但这些典籍对琉球人派官生到明之前的服饰记载与《隋书》相近,恐非实事。虽然如此,《潜确居类书》“区字”“东南夷”)、《武备志》等典籍均指琉球人在派遣官生到国子监读书后开始仿效汉人衣冠,这应是后世琉装的雏形。至元代汪大渊著《岛夷志略》,才有较为可靠的记载,书中描述琉球男女皆拳发,以花布为衫。后来明代人费信于永乐年间(琉球三山时代末期)到过琉球,回国后著《星槎胜览》,书中记载琉球人穿印花布大袖衫配裤。

另外,当时君主向明朝贡时,明朝常会赐冠服给他们。如《明史·外国列传·琉球国》载,洪武二十五年中山王国遣使朝贡,明太祖就赐中山王察度衣巾,包括夏衣、冬衣、靴袜等。后来中山国再派遣官生前往国子监读书,感慕华风,于是中山王又遣使到明朝请求赐服予臣下,明太祖就赐冠服给他们。永乐年间,南山、中山、北山三国之国王均向明朝朝贡,三方先后获赐冠带。此后三国直至建文、永乐年间仍继续向明朝朝贡,其中以中山王国朝贡最频繁,一次中山王察度遣使向明朝贡并请赐冠带,明太祖见中山王国如此仰慕华风,就命礼部绘图让他们自制明式服饰,自此他们每次见明朝使节时,从国王到百官都穿着明朝服装。山北、山南也经常获赐各种服饰,除国王获赐冠带外,官生也获赐有巾服、靴绦等。《大明会典》也有相关记载。可见琉球自与中国建立起正式官方往来之后,服饰日趋汉化。

琉球国

琉装

  琉球国时代士族男女的礼服

琉装

琉球国庶民男女的朴素服饰身穿礼服的士族家庭中级士族家庭琉球庶民服饰

尚巴志建立统一的琉球国,史称第一尚氏,仍然向明朝朝贡。据《明史·外国列传·琉球国》载,宣德元年,尚巴志王遣使向明朝求赐冠服,获赐皮弁服。后来又获赐臣下服饰至正统元年,尚巴志王再遣使朝贡,使者称之前所赐的臣下冠服已经破烂,请求再赐,明英宗则下令琉球国自行制作冠服。谢杰《琉球录撮要补遗》则载吞并山南、山北的尚巴志王获赐麟袍、犀带《琉球录撮要补遗》:“以其国有三王:曰山南王、山北王,后为所并,故独称中山封之者,仍其旧号也;赐以麟袍、犀带视二品秩。”。后来尚圆推翻第一尚氏,建立第二尚氏王朝,继续向明朝朝贡,历代均获赐服。

这时代琉球人的衣着亦有较多典籍记载,从中亦可见琉球国已有一套较完善的衣冠制度,王室、贵族、官员、士族、庶人之服饰均有差别。这套服饰制度一直沿用至废藩置县。但在第一尚氏王朝末年至第二尚氏王朝初年,冲绳岛以外地区如八重山群岛、宫古群岛等地的庶民仍然保留较为原始的服饰,如有穿耳、串珠绕项之俗,男子辫发,女子不束髻等。

洪武年间,明朝赐闽人三十六姓至琉球,织布、纺纱等技术也带到琉球,此后服饰制式亦日渐多样化和讲究。琉球典籍如《中山世谱》、《中山世鉴》、《球阳》,中国典籍如陈侃《使琉球录》、《中山传信录》、《琉球国志略》、《续琉球国志略》,日本典籍如《琉球国由来记》、《琉球国旧记》、《均有相当于中国明朝时期的琉球国服饰记载。琉球国通过册封以及以及朝贡贸易,获中国颁赐成衣和衣料,促进当地制衣工艺的发展当地的服饰习俗也受到影响。除了以传统的蕉布制衣外,按《琉球国旧记》所载,琉球人自万历年间起开始以棉织布制衣。

这时代的代表服饰为红型衣装,红型本是一种染色技法,以大胆华丽色彩及丰富多样造型著称,红型衣装就是以这种染色技法之衣料所制的衣服,是王族、贵族、士族女子及未成年男子的礼服,女子礼服的红型大袖外衣又俗称“御姐妹衣”(ウミナイビ,琉球语对王族女性的尊称,本义为对姊妹的敬称))。士庶男女常服皆穿衾(チン),多以芭蕉布制成,有简洁的图案。相对于贵族的礼服,平民的衣服十分朴素,夏季至十月多穿葛布衣,即使在冬天,由于气候温暖,也是穿苧麻布制成的衣服,只是布质较为细密以作御寒,或多穿几件苧麻衣保暖,只有富贵家才会穿绵丝质料的衣服。但鞋履方面男女贵贱差别不大,除了某些特定场合和少数士大夫会穿明式鞋履外,全国上下不论贵贱均穿草靸,也有赤脚者,只是富贵人家会以苏席藉屦底,略加皮缘装饰。早期不穿袜子,后期穿二趾袜。

首服的颜色以及发簪的材质皆可区分贵贱等级。尚真王始定簪制。至清代时簪又分长簪和短簪,长簪长一尺余,为妇人、幼童所用;短簪长约三、四寸,状似如意,为成年男子所用。

琉装

长簪,初期全国男女老少皆用,后期为妇孺专用

琉装

短簪,后期男子所用

琉装

琉球人所穿的草靸,当地称为“三板”

琉装

配搭“三板”的二趾袜

琉装

琉球“三板”实物

男子服饰

当时琉球土著与华人后裔衣着并无明显差别,常服外衣为宽博的及膝长袍,称为衾(チン) ,有带束腰,袖口宽大,长二至三尺,袖长不掩指,袖口没有缝缉,型制近似道士服,腰带与缠头布同色,鞋履方面则不论贵贱均穿草履,又称“三板”(也作“三朳”),在见中国使者时才会穿鞋和靴,只有少数文人、秀才会在平日穿鞋靴。夏秋之衾多用葛布,冬春则多用䌷(粗绸)。

在琉球国建立之初至第二尚氏王朝中叶,琉球土著与华人后裔的差别仅在于发型,他们都在头上结髻,以色布(又称“手帕”)缠头,所用的色布长一丈三尺,绕头部卷八层,故又称八卷。另有部分文人、秀才会戴汉式巾帻,尤其多见于聚居久米村的闽人三十六姓后裔。所不同的是琉球土著承袭古制结欹髻于头部偏右方,华人后裔则戴网巾、结髻于正中。初期只有华人后裔戴网巾,琉球土著本来并不戴网巾,至万历年间,册封使谢杰的舅父带着几百件网巾随谢杰赴琉球。到了琉球,网巾却卖不出去,谢杰就利用职权之便,迟迟不举行册封礼,对琉球人说他们既然穿中华服饰,册封日若有任何一名陪臣不戴网巾,就不会举行册封礼,强逼所有参与册封礼的官员购买,于是网巾被抢购一空。自此琉球人才有戴网巾的习惯。此事传回谢杰的家乡福州长乐,当地就有了“琉球人戴网巾”这句意指强逼买卖的俗语了。至琉球被萨摩藩入侵以及明朝被清所灭后,琉球人开始剃顶发。国王以下的所有成年男子都只留外发一围,然后把头发绾成小髻在头顶正中或前额,自此琉球土著与华人后裔的发型无异。当时琉球被萨摩藩入侵、控制,虽然同时期清朝也有薙发易服令,但当时琉球男子的发型较为接近日本,可能是萨摩藩强制当地人更改发型。

当时首服及发簪均按照身份地位而定,初期官员朝服不戴冠帽,以八卷({ハチマキ,又作钵卷,是一种色布)缠头,以黄色为最尊贵,然后是红、青绿,白为最低等,国王则以锦帕缠头。清朝时八卷演变成帽子。清初帽子的制法较为简单,是以纸为帽胎,用一条长十分、阔三分的布裹在帽胎上绕三转围成一圈。到了清后期,帽子的制法较为繁琐,改用木片为骨,以绢帕包裹,前包七层或九层,后十一、二层,以绢帕的颜色区别等级,顺序为紫、黄、红、青、绿,同色的又以有花纹和无花纹区别高下。

自尚真王规定簪制后,常服所用之发簪也能以形状、材质、纹饰等区分贵贱。张学礼《使琉球录》记载当时簪的材质分为金、银、铜、玳瑁、明角、竹等,有官职者插金、银簪百姓用铜、玳瑁、角、竹制之簪,贱民则不得用簪。

琉装

身穿礼服的士族男子(左)与身为庶民、穿常服的随从(右)身穿常服、穿三板的士族男子(左)与赤脚的仆人(右)穿礼服、结大带的向有恒穿着明式衣冠的程顺则 

王室、官吏服饰及士族礼服

琉装

穿类似明式补服的世子尚恭于宫中穿大礼服的士族男子王子与按司的常服(左)与大礼服(右)摄政之服饰御座乐演奏者与宫廷舞者(今人模拟)

琉装

  穿戴皮弁冠服的国王

琉球国王的部分服饰及琉球官服及其布料多得自中国颁赐,因此样式、质地、花色、穿戴规矩等方面都与中国颇为相似,尤其是册封礼所用之器皿和服饰都必须按照明朝的礼数进行,因此每次册封,明帝都会颁赐冠服。例如陈侃《使琉球录》引嘉靖十一年(1532年)明世宗向琉球国颁下的圣旨,提到尚清王获赐展角纱帽、金厢犀束带、常服罗、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袍、青褡获、绿贴里、皮弁冠服、七旒早皱纱皮弁冠、玉圭、五章绢地纱皮弁服,大红素皮弁服、素白中单、?色素前后裳、?色素蔽膝一件(连玉钩)、?色妆花锦绶(连金钩玉玎珰全)、红白素大带、大红素纻丝舄(连袜)。此外还有丝绸衣料多疋赐予尚清王。《中山世鉴》也有赐服的相关记载,虽然历代获赐的衣饰不同,但皮弁冠、弁服、胸背、贴里、蔽膝都是常见的赐服。在册封礼时,国王会穿蟒袍,系犀角白玉带。

国王戴展角乌纱帽,双翅向上,盘金朱缨,在颔下三、四寸处系结,插龙头金簪 。穿蟒袍,带用犀角、白玉。燕居时有以锦帕或红白绡、黑绡缠头,后来改为裹五色帽,出入则戴斗笠。皮弁则为大礼服,在受封后及望舟宴时穿戴。

王族、贵族、官吏服装也有一定制度,当时的官服从穿戴、式样、纹式、质料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可区分品秩。不同典籍所记载的形制略有差异。据《琉球国由来记》载,由尚丰王时代开始,有品秩的官员朝服为端青袍,为长袍,以芭蕉布制成。《琉球国由来记》载当时尚丰王看到有人穿大绿衣,觉得色彩光鲜、花纹美丽,于是下诏定王子、按司的朝服为大绿色,亲方以下朝服为大青色,诸间切掟、目指的朝服为玉色,诸细工朝服则为家来赤头但《球阳》则指琉球国自尚质王元年(1629年)才开始以芭蕉布为朝服。《中山传信录》则记载正、从一品官穿绿色袍,二品及以下穿深青色袍。《续琉球国志略》则统称为端青袍。此后官吏朝服式样并没有大改变,只是明时官常服并没有束大带,到清代才开始束大带,大带也有划分等级的作用,《中山传信录》载正、从一品官戴锦带,二、三品官戴龙蟠黄带(二品官有功者赐锦带),四品官用龙蟠红带,五品官用杂色花带,六、七品官戴杂色衣带《续琉球国志略》。端青袍以大带束在腰间,提起三、四寸,以便怀纳纸夹、烟袋等物件。宫中武士则戴红帽、穿皂衣。

首服最初为八卷,清代之后变成帽子。不论是缠头帕还是冠帽皆以材质、颜色分辨贵贱,《琉球国由来记》和张学礼《使琉球录》皆有八卷、片帽颜色与材质规定之描述,《琉球国由来记》简述当时八卷䌷布的颜色可分为赤、黄、紫、青、黑等,又以紫、黄为尊贵,红、绿其次,青则为最低等,张学礼《使琉球录》则记载王子(包括国王之叔伯兄弟子侄)用黄花绫,宗族(按司)用黄光绫,法司、紫金大夫用紫花绫,大夫、通使等官用红绢,秀才用红光绢,役人和杂职用红布,摄政则戴花锦帽作为识别。此外,《中山传信录》和赵新《续琉球国志略》亦有记载官员帽子颜色材质的内容。《中山传信录》载,正、从一品官戴彩织缎帽,二品官载紫绫帽,三品至五品官皆戴黄绫帽,,六、七品官戴黄绢帽,八、九品官及官生戴大红绉纱帽,杂职官吏戴红绢帽,赵新《续琉球国志略》除载六七品官之帽为黄䌷帽外,与《中山传信录》所载一致。至乾隆五十六年,尚穆王仿中国制度以缨系帽,规定王子、按司用青丝编缨,法司以下诸王和秀才的缨用黑丝,座敷以下用黑棉缨。寒冷时会戴片帽,皮笠则为官役所用。

发簪也因应官阶、身份有所不同,不同典籍记载之实际制度均有所出入。夏子阳的《使琉球录》载当时分为金簪、镀金簪、银簪、铜簪等,其中金为贵、镀金次之、银再次之、铜为下。《琉球国由来记》载王世子结片发时插黄金花葵簪,不结片发之时插大簪花龙。王子、按司、紫浮织亲方插黄金花葵簪,法司座亲方、紫冠亲方插黄葵黄金茎银簪。御锁侧以下官员及一般士族插银花葵银台花簪。新参士不叙位时插?花银台花簪。王子不结片发时改插黄金簪。按司以下一般士族不结片发时插银簪。张学礼《使琉球录》所载与前者略有差异,指国王用起花金簪,王子用光金簪,三司官用紫金簪,大夫用起花银簪,大夫通使用光银簪。而《中山传信录》对各级官员的发簪和首服规定都有明确记载,正、从一品官戴彩织缎帽、锦带、金簪,穿端青袍。二品官载紫绫帽、龙蟠锦带冠带,其中正二品插金簪,从二品插金花银柱簪。三品至五品官皆戴黄绫帽,以腰带区分品秩,三品官用龙蟠黄带、四品官用龙蟠红带、五品官用杂色花带。六、七品官礼服形制相同,大红绉纱帽,杂色衣带,三品至九品官皆插银簪。《琉球国旧记》也有关于簪制的记载,书中载除国王插龙头金簪外,各级官员、士族之簪均为花形。王世子、王子、按司、法司戴葵花头金簪,紫金官戴银茎金葵花簪,御所侧至有爵位的士族子弟戴玉花银簪,未有爵位的士族则戴玉花铜簪。

此外,他们承袭中山王国之制,在明朝使节到来时会穿着仿效明朝制度的服装,例如官员的补服。至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他们在册封礼时就改穿本土样式的服装了。

当时宫廷乐舞如御座乐、组踊、宫廷舞蹈等演出均由士族子弟担任,御座乐中的乐童子是身穿女装、脚穿红袜的士族少男。除表演人员外,还有一些有特殊职务的宫廷人员,包括医官(又称“五官正”)、宗叟(负责宫中茶汤职务,又名御茶汤)、司灌园、乐工等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服饰,他们皆剃发如僧、戴黑色六棱幔顶宽、称为片帽的帽子,这是因为他们职务繁忙且急切,无暇梳理头发。他们除了穿衾外,还会在外多穿一件短褂后来医官也不剃发。乐工在演奏时则会改以红帕裹头。

琉装

国王所戴之展角乌纱帽

琉装

后期男子所用的帽子

琉装

片帽,是医官、乐工等人员平日所戴及其他人员寒冷时所用

琉装

皮笠,为官役所用

士庶常服

琉装

士庶男子日常所穿的长袍称为“衾”中级士族常服在树下乘凉的士族男子身穿婚礼服的士族新郎

琉装

  庶民男子服饰

士庶男子常服为衾,袖宽二、三尺,长不过手指,没有连着衣服的系带,类似和服,多以蕉布、蕉葛制作,也有用缎子、丝绡、苧布制成的,要另外束带。《朝鲜王朝实录》的《端宗实录》载衣服有黑、白、红等色,《世祖实录》则记载他们的衣服以黑、白为主。袖口及衣上以五色丝绣兽形,脚穿草靸(三板),少数文人、秀才会在平日穿鞋靴,《成宗实录》则指他们多穿白衣、以帛裹髻,有职事者用班染缯裹䯻,着白细苧布,结红染帛衣带。

发型方面,《中山传信录》及夏子阳《使琉球录》皆记载他们在明代灭亡前都留发,土著结欹髻于头偏右方,闽人三十六姓则结髻在头顶正中,按司以下士族插银簪,庶民插竹或玳瑁簪,后来有戴网巾。明亡后开始剃顶发,结髻于头中央,簪短簪。但《端宗实录》则指他们结髻于左耳上,余发环结于右耳上, 以白布裹着。可能是因为地区不同而有不同衣着。他们平日不常戴冠帽,所戴冠帽如上文所述,有琉球本土的冠帽和明式冠帽两种。此外又有片帽、斗笠等帽子,斗笠亦因应用途而有不同的材质如竹、木和形状,也会染成不同颜色。

八重山群岛、宫古群岛的庶民男子之服饰于第二尚氏王朝初期又有异于以上所述,《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记载与那国岛(《成宗实录》作“闰伊是磨”、“闰伊岛”)、波照间岛(《成宗实录》称“捕月老麻伊是磨”、“捕月老麻伊岛”)、新城岛(《成宗实录》称“捕剌伊是磨”、“捕剌伊岛”)、多良间岛(《成宗实录》称“他罗马是磨”、“他罗马岛”)、宫古岛(《成宗实录》称“觅高是磨”、“觅高岛”)等岛屿的男子服饰大致相近,他们结辫发,再以苧绳束起,挽髻在颈旁上他们留长胡子,有些人会把胡子结辫或挽髻。他们上身穿蓝或青色直领、无领宽短袖苧布衣,以三幅白布围著作为中裙。多良间岛、宫古岛的服装则用染蓝的苧布制成,看起来有如彩缎这些地区的男子都不穿鞋子。

波照间岛有穿耳之俗,贯青小珠,又有串珠绕项,新城岛人则串青珠绕系手臂和小腿

至第二尚氏王朝后期,这些地区的衣着也受到冲绳本岛的影响,除了使用各地自行生产不同质料、纹样的布料制作衣服外,款式和冲绳本岛的大致相近。

琉装

登山用的斗笠

琉装

渔民用的斗笠,染成橙黄色

琉装

圆顶平笠,由竹皮制成

琉装

尖顶平笠,由竹皮制成

琉装

 寺院里的僧侣

婚服

从传世风俗画所见,士族新郎头戴赤冠(钵卷或帽),身穿黑色长袍,配大带。庶民娶妻则多穿白衣

僧侣服饰

僧侣多穿朱黄色等䌷绢制成的衣服所穿之衣两胁下皆不缝合,又有一种像背心的短衣,称为“断俗”,近似袈裟。他们通常头戴毡帽。

女子服饰

琉装

女子常服袄裙斗笠、头巾,穿颈项有钮扣之“衾”,结髻在脑后的庶民女子常服士族女子(左)与庶民女子(右)的不同发型与衣服穿交领“衾”、不用腰带的庶民女子首里的士族妇女与侍女

琉装

(右起)首里、宫古岛、八重山的妇女手背刺青图案身穿红型礼服“御姐妹衣”的妇女与孩子、侍女

琉球妇女常穿无钮无带、不束腰的衣服,初期没有穿裤子和中衣的习惯,后来有穿裤和中衣,衣襟和袖子较男子服装稍长,其中一种下裳是有细褶的长裙有些妇女会在上衣之外披上帷幔,见人时用以蔽面。后来则出现了有钮扣和系带的衣服双手有刺青,除花草、鸟兽图案外,也有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图形的。她们留长发、结髻,庶民妇女多结髻在脑后。亦有妇女结髻于头顶,从后倒插发簪,也有其他发型如前后偏堕的“倭堕髻”等。除发簪外不戴其他首饰,簪花也只会插戴木兰花。一如男子,女子头上所插之发簪也有身份、等级之分,庶民女子用玳瑁簪,。她们不施脂粉,不缠足,平日多穿三板或赤脚。

王室服饰及命妇礼服

上层女性礼服为红型衣装。先内穿一套袄裙,袄(胴衣)一般为鲜色,长至大腿,右侧系带,下穿百褶白裙(カカン),长至盖着双脚,外穿色彩鲜丽、图案丰富的红型大袖衫(御姐妹衣),再以紫色带系结。红型的颜色、图案亦有等级之分,琉球国因受到中国影响而视黄色为高贵的颜色,也常有“龙”、“凤凰”等图案,王妃、翁主、王子妃的红型大袖衫(御姐妹衣)为采用福木黄金色染料的黄底。王妃所穿的大袖衫上有云龙纹,内穿凤凰模样衬配花色底的上袄。上级士族女子穿印有垂枝牡丹、凤凰图案的御姐妹衣,一般士族女子的御姐妹衣为水色底,上有花鸟山水纹。地位越高,大袖衫上的图案也越大。女官的其中一种服饰是红袄白裙。

上层女性多结髻于头顶,王妃插凤头金簪,其他王族女子插金簪,命妇所用之簪视乎其夫之品秩而定。她们外出时会戴箬笠。

士庶常服

一如男子,士庶女子多穿芭蕉布制成的朴素服饰,富贵的士族女子有些会穿䌷和上布。女子又与男子一样穿衾。较早期时不穿裤子、中衣,后则有之早期女衾无带无纽,行走时要用手拽衣襟,而较后期画像中的衾及传世实物则在右侧有系带,有些于颈上有钮扣。除衾外亦有其他款式女服的记载,如《端宗实录》、《成宗实录》有提及琉球妇女除穿衾之外,也有穿袄裙、襦裙等类似明代和朝鲜王朝女服的服饰,当时之画像亦绘有穿袄裙的士庶女子,富贵家还会穿彩缎衣服。袄裙无刺绣,裙子多为白色。古画中又有一种于颈上系结的外套。她们脚穿三板,与男子没大差别。士族女子外出时会戴箬笠或用白布巾蒙头。从传世风俗画所见,庶民女子平时也会戴头巾。

民女所插之簪以玳瑁制成,除此以外没有其他首饰,亦不施脂粉,但所插之簪可辨别身份,按司家以下出身的士族女子插银簪,已婚士族女子所插之簪视其夫之品秩而定。庶民女子不得插金、银簪,她们多插玳瑁簪。

据《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载,八重山群岛、宫古群岛一带的庶民女子服饰有异于以上所述,与那国岛民女留长发、不束髻,横插木梳于鬓,有些发长至地,最短也过膝。身穿苧布制的直领、无领衣,袖短而阔,多用蓝、青色,下穿青色裳。西表岛(《成宗实录》作“所乃岛”)、伊良部岛(《成宗实录》作“伊罗夫岛”或“伊罗夫是磨”)、多良间岛女子服饰和与那国岛相近。西表岛女子有穿鼻之俗,她们鼻翼两侧穿孔贯小黑木,又在足胫绕系小靑珠,宽至数寸,伊良部岛妇女会佩戴水晶大珠在颈项。波照间岛、新城岛妇女装饰则与男子相同。

琉装

庶民女子常服有一种于颈上系结的外套

琉装

穿袄裙的士族女子

琉装

穿“衾”的士族女子

琉装

女性上衣的一种

婚服

琉装

  身穿红型大袄、下穿数层不同颜色的裙子,用黑外衣覆盖头部的士族新娘

士族新娘出嫁时所穿的婚服在琉球国初期至中后期多为袄裙,有些婚服穿的上袄较长,为大袄,配下裙,由于琉球人把黑色用于吉事,故此有以穿黑裙为嫁衣者,但也有穿红型大袄配上白、红、黄数层的裙子者。她们会用黑外衣覆盖头部,后来也有穿长至脚踝的衾再加长外衣和以黑外套覆盖头部的装扮。

民女出嫁时多穿黑裙,以蓝型(蓝染)盖头覆盖头部。

祝女服饰

琉装

  琉球国时代祝女的其中一种装扮(今人模拟)

祝女在祭祀时有专用的服饰,她们所戴之发簪称为ザバネ,另外又有绫蝶步摇(ハベラザバネ或アヤハベラ)、簪、头带(サジ)、草冠等头饰。绫蝶步摇是一根缀有白羽鹫、长约42cm的琉球竹,上面再加上三组白、黄、橙、蓝的七个三角布连起上的装饰。アヤ在琉球语中是绫ハベラ则是蝴蝶。绫蝶步摇是从祝女的头发后方倒插,当祝女移动时,三连二十一个蝶就会晃动,产生声音。

衣着方面,祝女祭祀时多穿袄裙,有些上袄有特殊图案如锯齿纹等作为辟邪之用。也有衾、交领半臂、大袄、大袖衣以及袖子类似羽织的上衣等形制。这些衣服以绢、䌷、棉、芭蕉布等为材料,也有以不同颜色绢布拼合而成的。祝女上袄通常比一般服装有较多系带,有些上袄左右皆有三条或以上的系带,这是因为琉球人相信这些带子可以驱魔。此外祝女也会佩戴水晶念珠。

娼妓服饰

琉装

  弹筝的侏?,脸上有化妆

琉球的娼妓称为侏?(ジュリ),又有侏丽、尾类、倾城等别称。第二尚氏王朝初期的侏?衣襟上会以红绢为缘,后来多穿红衣,故有“红衣人”的别称。当时规定侏?不得簪银,只能插玳瑁或竹、木簪,然而她们若获得中国人赠送银簪或由中国人入主其家,则不需遵守此项规定。有些侏?会略施脂粉。由现存图像所见,到第二尚氏王朝后期,侏?的衣着有更多不同样式,她们会穿上花俏的红型衣装,发型也较一般妇女多变化。

琉装

表演歌舞的侏?,发型较多变化

琉装

新年时跳“尾类马”舞祈福的侏?

琉装

为客人弹奏三线的侏?

琉装

妓院里的侏?

儿童服饰

琉装

  图右方的士族男孩穿两胁下不缝合之衣服

儿童服饰款式与成人相若,但有些士族儿童会有特别的服装,这种服装的两胁下三四寸并不缝合,而是类似日本江户时代服饰。他们没有剃胎发的习俗,而是把头发梳成髻,再插发簪。首里的儿童衣服皆以大红为里子,外面为五色䌷锦,可双面穿着。

丧服

琉球人送葬时穿白蕉布衫,居丧时穿白边衣服或有特殊花纹的丧服。夏季是白底桐板衣,或白底上布衣。冬季穿白底木绵絣羽织,在上面绑带。把上边的白底叠起所指的白底其实是绀底,但通常会称作白底。

被日本并吞后至今

琉装

明治初期的煤矿矿工及其家属明治初期舂米的农村妇女身穿琉装常服的人昭和初期的祝女作御座乐乐童子装扮的女性

琉球国于1871年被日本所灭,翌年设琉球藩,琉球末代国王尚泰王被封为琉球藩王,保留王族服饰。至1879年(明治十二年)废藩置县,琉球王族和贵族不再拥有尊贵身份,红型衣装也走入寻常百姓家,此后多作为琉球艺能参与者的服装以及重大传统节日或仪式(如婚礼、成年礼、还甲)的服装。士庶常服则继续于琉球人日常生活中穿着,红型染色技法也同时用于常礼服。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前,琉球各阶层人士所穿的琉装的款式多沿袭前代,并没有大变化。其后男子开始不结髻,男性琉装样式也较多受到和服影响,女饰装扮则改变甚少,仍然穿着与琉球国时代款式相同的衣服和在头上结髻,但已经甚少出现左衽的样式了。而在双手刺青的习俗直至明治十五年日本政府下禁令后才废止。二次大战后,琉装常服发展得更接近和服样式,但所用的特殊布料、染色技法等仍然具有与和服不同的特征,且仍维持结腰带于前方的样式。

琉装

身穿传统服饰的少女

琉装

一对老夫妇

琉装

穿着前代士族礼服的新郎及其亲友

琉装

穿着前代士族礼服的新娘

琉装

妇女手背的刺青

琉装

以头顶运猪的妇女

琉装

戴斗笠的“蛇王”

琉装

持油纸伞、穿无腰带“衾”的女途人

直至二十世纪中期,人们多改穿西服及时装,琉装则只在传统文化相关活动、节日、婚礼,或需要穿着代表本民族服装时穿着,也常有游客穿着以体验琉球文化。现代琉装款式一般保留传统样式,但亦有改良的款式,系腰带也不再是男性的专利,现代女性琉装常服也有系腰带的款式。

琉装

穿常服、系腰带跳传统民俗舞蹈的女性

琉装

穿红型衣装的女舞者

琉装

表演传统舞蹈的舞者

琉装

戴花笠、穿御姐妹衣的舞者

琉装

穿男装礼服的舞者,袖子的形状受和服影响

琉装

首里城内穿礼服、弹三线的男乐师

琉装

穿琉装常服的女性

琉装

穿琉装常服弹三线的男性

参见

汉服

韩服

越服

琉球舞踊

琉球音乐

和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琉歌
琉歌的形式琉歌的形式分为短歌、长歌两种。
· 琉璃
词语释义琉璃是外来语,传自西域,源于巴利文的Veluriyam。也有民间传说称琉璃一词源自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与西施的故事。琉璃被誉为佛家七宝之一(金、银、琉璃、颇梨,车渠,赤珠,玛瑙),也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一(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但到了明代,天然琉璃已基本消失,只在传说与神怪小说里有记载,《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由于琉璃的玻璃质表面,因此,有观点认为历史上的琉璃就是玻璃。但美国汉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认为,在中国古代琉璃绝不可能指玻璃,琉璃是宝石,不是玻璃,“连儿童都会区分宝石珠和玻璃珠”。而中国古代人造琉璃的表面釉质部分的主要成分却是铅钡玻璃,因此不适合用于制作饮食器皿,一般常用于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各种色彩的琉璃瓦常用于建筑材料中,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及现代中式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一般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的屋顶和影壁。而真实的宝...
· 琉森湖
湖边城镇琉森市对出的琉森湖琉森湖东南岸的吕特利(Rütli)是瑞士联邦的诞生地。于1291年8月1日,施维茨州、乌里州及翁特瓦尔登州在该地缔结永久联盟,以对抗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后来附近其他州份陆续加入联盟,成为今天的瑞士联邦。参看瑞士湖泊列表
· 琉善
汉译周作人是汉译琉善作品的第一人,他从英文译本转译题名《冥界旅行》的《信史》这篇作品(TrueSt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委约他从古希腊语原文选译,1962年到1965年间共译出琉善作品20部,包括从原文新译的长篇小说《真实的故事》和《苍蝇赞》、《宙斯唱悲剧》、《妓女对话》、《诸神对话》等名篇。《路吉阿诺斯对话集》是周作人毕生最看重、最喜欢的译作,他在遗嘱中写:“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唯暮年所译希腊对话录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后来,罗念生与王焕生、陈洪文等人合作,也从古希腊语原文译出多篇琉善的作品。
· 塞琉古帝国
历史马其顿帝国的分割(前323年—前281年)亚历山大大帝虽然征服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但他的早逝使得这辽阔的泛希腊帝国没有一个成年的继承人。帝国在前323年由佩尔狄卡斯摄政,而广大疆土及众多人口则由各将军(及后成为总督)于巴比伦分封协议所瓜分。塞琉古的冒起亚历山大的将领互相争夺他帝国的最高权力,其中埃及总督托勒密率先挑战国规,其他有力大员也反叛,迫使帝国摄政佩尔狄卡斯身亡,并导致继业者战争爆发。托勒密的反叛导致帝国重新分割——特里帕拉迪苏斯分封协议(前320年)。经过继业者战争,塞琉古因协助行刺佩尔狄卡斯并获分得巴比伦尼亚行省,并从此开始他的势力。塞琉古在前305年自行称王,建立塞琉古帝国,称为塞琉古一世。又在巴比伦北部的底格里斯河建立另一首都塞琉西亚。他的统治范围除了巴比伦,还包括亚历山大帝国在东部庞大的一部分。塞琉古进至印度,并与旃陀罗笈多(又称月护王)达成协议,以他在东面的边界换取50...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