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宋元战争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1
转发:0
评论:0
公元1234年,宋理宗发起“端平入洛”开启了南宋与蒙古的战事。此后打打合合,一直到1279年,陆秀夫背负幼帝跳海身亡,才宣告南宋的彻底灭亡。蒙古军一直以彪悍闻名,而南宋历来孱弱,为何蒙古人用了40多年才灭亡南宋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蒙古方面,其一,早期蒙古人对所谓正统并不感冒,南宋也一直不是其主要对手;其二,蒙古帝国没有稳定的继承法,44年间先后换了4任大汗(皇帝);南宋方面,其一,秦岭-淮河一线,地理形势复杂,具有天然防御性,极大的迟滞了蒙古骑兵的进攻;其二,对于异族统治,汉人有极强的抵触,这导致了南宋军民的拼死反抗。蒙古与南宋的战事概述宋理宗时,南宋君臣不顾金国的苦苦哀求,与蒙古帝国完成了海上之盟。1234年,当蒙古和南宋一起完成了灭亡金国的任务时,南宋君臣开始有点飘了。蒙古军早期一直不太注重防守这个概念,他们的主要军事目的是劫掠财富、工匠和杀掉仇人。这次也一样。当宋理宗看到几乎是军...

公元1234年,宋理宗发起“端平入洛”开启了南宋与蒙古的战事。此后打打合合,一直到1279年,陆秀夫背负幼帝跳海身亡,才宣告南宋的彻底灭亡。

蒙古军一直以彪悍闻名,而南宋历来孱弱,为何蒙古人用了40多年才灭亡南宋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蒙古方面,其一,早期蒙古人对所谓正统并不感冒,南宋也一直不是其主要对手;其二,蒙古帝国没有稳定的继承法,44年间先后换了4任大汗(皇帝);

南宋方面,其一,秦岭-淮河一线,地理形势复杂,具有天然防御性,极大的迟滞了蒙古骑兵的进攻;其二,对于异族统治,汉人有极强的抵触,这导致了南宋军民的拼死反抗。

蒙古与南宋的战事概述

宋理宗时,南宋君臣不顾金国的苦苦哀求,与蒙古帝国完成了海上之盟。1234年,当蒙古和南宋一起完成了灭亡金国的任务时,南宋君臣开始有点飘了。

蒙古军早期一直不太注重防守这个概念,他们的主要军事目的是劫掠财富、工匠和杀掉仇人。这次也一样。

当宋理宗看到几乎是军事空白的北方时,他心动了。端平元年五月,宋理宗认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副,动用了相当大的军事力量发动了“收复中原”的军事行动。

行动一开始非常顺利,南京(河南商丘)、旧都汴京(河南开封)等纷纷告破。然而由于蒙古人破坏很严重,宋军又进展过快,后勤逐渐跟不上,好在蒙古人好像也没有什么行动。

当年7月底,宋军完成了后勤补给,开始向洛阳挺近,然而蒙古人早就侦查到了宋军的行动。毫无悬念,宋军大败。蒙古人反攻,宋军全线崩溃,将大量的军事物资和士兵留给了蒙古人。

端平入洛失败后,不知道宋理宗君臣是怎么想的,居然依旧,好像这事没发生过一样。然而,宋军的主动攻击,给了蒙古人以出兵攻宋足够的理由。

蒙古军对南宋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实际上只有三次。

公元1235年,端平二年,蒙古军从四川、荆襄两路大举进攻,宋军全力抵抗,此战南宋名将辈出。后宋军曹有闻收复要塞仙人关,蒙军撤退。

此后每年几乎都发生局部战役,但都没有很大规模。

1258年,蒙古蒙哥汗亲率大军两路进攻,意图一举灭亡南宋。西路军有蒙哥率领进攻四川,东路军由忽必烈率领进攻荆襄。此次相对顺利,忽必烈进围鄂州,眼看破城有望。然而,蒙哥战死于钓鱼台,忽必烈不得不撤军回去争夺蒙古大汗之位。

忽必烈坐稳大汗之位后,建国号大元。1268年-1273年,蒙军花了5年时间,终于攻克南宋重镇襄阳。随后,忽必烈以伯颜为帅,率军20万,令有辅助军10余万,共三路进攻南宋腹地。1276年,南宋谢太后及宋恭帝投降。此后,宋民间局部反抗一直持续到1279年。

可以说,蒙古(元)灭宋之战,是蒙军灭国之战时间最长的,南宋军民抵抗也尤为激烈,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优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在地理上的巨大差异造就了南北不同的文化。同时,复杂的地理形势形成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

蒙军攻宋主要有三个突破点,东部庐州(合肥)、中部襄阳-鄂州一线、西部沔州-汉中-大散关一线。

其中东部和中部战线因为距离临安比较近,突破以后可以直接顺江而下到达临安,因此几乎每次大小战役都会发生在这一线。1238年,庐州之战、荆襄之战;1258年,荆襄之战、鄂州之战;1268年-1273年,襄阳之战都发生在这一线。

古所谓,守江必守淮。一直到忽必烈攻占襄阳之前,淮河一线大部分地区都在宋军手中。

而蒙古军特别是早期,以蒙古骑兵为主力,在水网密布的江淮地区难以纵横驰骋,而宋军处于防御,而且长期占据南方,拥有地利上的优势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宋元战争中,宋廷动用战舰动辄数千艘、万艘说明宋军水军还是比较强大的。

最后忽必烈用了5年时间才攻下孤城襄阳、灭宋动用了大量战舰,说明了这个问题。

西线虽然没有密集的水网,但是川蜀之地,历史上一直是个易守难攻之地。

这一线的主要战役有:1235年,沔州之战;1236年,阳平关之战;1258年蒙哥从川东北、云南两路进军,北路之军也是这一线。

历代进川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邓艾、钟会走的从关中剑阁大路和阴平小路,另一条是从从长江逆流而上,由重庆经古江州进入四川,东汉刘秀、东晋两次进入巴蜀都是走的这条路,而这两条路之中从北方关中进攻,难度更大。

然而蒙古人每次都是走的北路,为何呢?因为蒙军没有占据长江,没得选。

因此这一线,是蒙军攻宋损失最大的一条线。沔州之战蒙军遭受了多次大败,而钓鱼城之战蒙哥身死。

因此地理上的优势让蒙军处于进攻上的绝对劣势,这是多次蒙军进攻都难以突破进入南宋腹地的重要原因。

南宋军民的拼死反抗

南宋虽然孱弱,但是蒙古人毕竟属于异族,不像改朝换代,仍旧是汉人统治。因此,在宋明理学高度发达的南宋,军民反元情绪高涨,殊死抵抗。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宋元长达40余年的战争过程中,南宋曾多次反攻和坚守取得胜利。

1235年,曹友闻等率宋军两面夹击大败蒙军,并收复仙人关,迫使蒙军退出宋境;1236年真州之战,丘岳面对10倍之敌,设置多道伏兵,最终打退蒙军;1238年,察罕率军号称80万进攻淮西庐州,庐州知州杜杲多次击退蒙军,察罕撤走。1259年,南宋奸相都一改以往作风,亲率13万大军前往孤城鄂州,奋力抵抗,连忽必烈都称赞“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最终守住了鄂州。同年,宋将王坚在孤军奋战状态下,坚守钓鱼城数月,并导致蒙哥身死,成功为南宋续命数年。襄阳之战,南宋军民坚决抵抗5年,外援断绝,内无粮草,军民力乏,襄阳最终失守。

这说明南宋的军力很强吗?并不见得。40多年前,金国濒临灭亡时,南宋攻金,都还大败失地而还。端平入洛也显示了宋军将领的战略无能和军队素质。

那为何能取得如此多的胜利了?我们从吕文焕的经历或许可见一斑。

吕文焕坚守襄阳5年,多次向宋廷求援而不得。1272年,李庭芝派张顺张贵入援,不料先后被杀,吕文焕杀掉导致二张之死的降兵,为二张立庙。1273年,襄阳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物资。吕文焕想尽办法,每次巡城都望着临安的方向恸哭(文焕撤屋为薪,缉麻为衣,每一巡城,南望恸哭)。

可以说,吕文焕是力尽而降,也算情有可原。然而无论在当世还是后来,吕文焕大多受到非议而极少有正面评价。

同时,在襄阳失守,南宋的灭亡已成定局,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屡立幼帝,漂迫于海上而不降,坚持了大约3来了之久。

这个现象说明,在南宋军民心中,元代宋并不是表面上的改朝换代,而是华夏文明和汉民族的灭亡。因此,尽管南宋朝廷腐败,君臣无能,奸臣辈出,广大的士大夫和老百姓还是站在爱国的角度上,全力支持抗元。

存亡之战爆发出来的能量是惊人的,因此宋军才能在许多战役中取得胜利,多次困难中得以坚守。

蒙古帝国为何打打停停?

实际上,蒙古帝国虽然强大,但其核心军事力量,蒙古骑兵一直只有10余万人,而且蒙军并不善于攻城,因此蒙军大多没有一战灭国,蒙古征服金国用了大约24多年,蒙古灭西夏用了大约22年,但也没有南宋这么久远。

按理说,蒙古接触南宋在征服西夏、金国之后,此时的蒙军已经有相当的攻城经验和火器了,蒙军和其仆从部队也更强大了。虽然有地理劣势和南宋反抗,但实力差距在那里,那么,为何攻宋还用了40多年呢?

从上面的战役记录看来,因为蒙古一直打打停停,最后一次持续进攻就取得了全面胜利。那为何蒙古打打停停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蒙古一开始并没有去全力征服南宋,蒙军同时还进行了数次西征,说白了,蒙军并没有把南宋看成它唯一的或者最重要的敌人。

1235年,南宋端平入洛的次年,蒙古帝国进行了长子西征,一直持续到窝阔台死后的1242年;1254年,蒙军灭大理国,同年,蒙古大汗蒙哥令旭烈兀西征中亚。

这两次西征的将领都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蒙古大汗的子侄或兄弟挂帅,持续时间长,征服领土广阔。同南宋战线上的那些将领和军队相比,这才是帝国的军事主线。

一直到1258年,蒙哥汗才第一次发动对南宋的灭国之战。此时距离1234已经过了20多年了,大汗都是第三位了。

有人说,南宋自诩为华夏正统为何蒙古不重视呢?实际上,直到蒙哥之弟忽必烈,蒙元帝国才开始呢汉化的历程,才有了建国号、确立华夏正统等等中原帝国才有的现象,也才对征服南宋上升到了战略层面的重视。

其二,蒙古帝国一直没有确立明确的继承法,蒙古汗位的的继承需要核心贵族们一起拥戴。这样就会有两现象,1、汗位空缺时,重要的帝国贵族都要回去和林,不然就可能被边缘化;2、贵族势力强大,新继位的大汗面对复杂的内部情况,越到后来越需要数年时间整理好内政,才能进行大规模的征伐。

而1234年到1279年期间,蒙古帝国先后有贵由、蒙哥、忽必烈三次汗位更迭,这给了南宋以许多喘息之机。特别是1259年,蒙哥死后,忽必烈本来形势大好,鄂州攻破可能性很大,但是忽必烈必须回去争夺汗位,而不得不放弃了对南宋的进攻。而等忽必烈再次进军南宋,已经是在8年后的1267年。

因此,蒙古灭亡南宋持续了40余年是多方面的,蒙古帝国面临着内部的一次次调整,南宋拥有了地理、人和两大因素,甚至可以说非常幸运,然而南宋君臣面对一次次的调整的机会,君臣却沉迷于声色犬马、争权夺利,最终还是难以保全家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史上最惨烈海战——宋元战争
宋元战争旷日持久,从1235年至1279年,打了45年。宋元战争,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战争,是蒙古帝国(1271年改国号元)对南宋的战争,从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8年-1279年。与蒙灭西夏之战和蒙金战争不同之处就是蒙古对南宋战争曾因中间内乱与南宋时战时和,而蒙古骑兵也并没有像对西夏一样在南宋长江淮河边疆一带进行不断地洗劫或袭掠。不过传统上,仍认为宋元战争是蒙古帝国对一个政权最持久的战争。最后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德?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带5岁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二王(益王赵?、广王赵?)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在福州7岁的赵?登基称宋端宗,改元“景炎”,组织抗元。元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攻陷福州,南宋朝廷流...
· 改变中国历史的历次战争之宋元襄樊之战?
襄阳和樊城自古以来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在南宋与元的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宋与元的襄樊之战长达六年,是南宋存亡的关键一役。元将阿术进攻襄阳咸淳三年(1267年),忽必烈采纳了宋的降将刘整的建议:“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先攻襄阳,撤其捍蔽”,“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于是决定先攻占重要战略地位的襄阳。咸淳四年(1268年),元将阿术在襄樊附近修筑堡垒,一方面切断了宋军救援的后路,另一方面则作为攻宋的根据地。忽必烈先暗地里派人行贿南宋荆湖制置使吕文德,希望在襄樊城外置一榷场,吕文德允许元军的要求。元军接着以防盗贼、保护商品为借口,要求在襄樊城的周围搭建土墙,糊涂的吕文德竟也同意。元军因此成功的建立了包围襄樊的第一个根据地。宋吕文焕反包围战由于元军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南宋倍感威胁,为挽救危局,在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派遣吕文焕知襄阳府,进行了反包围战。咸淳四年...
· 宋元学案
目录参考书目钱穆:〈黄梨洲的《明儒学案》、全谢山的《宋元学案》〉,《文艺复兴月刊》第卅期,1972年6月
· 怀德开宋元勋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天下,建立北宋政权,是为宋太祖。宋太祖继位后,任命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移镇滑州,充任关南副都部署。后娶宋太祖之妹燕国长公主为妻,加封驸马都尉。李筠在上党反叛,宋太祖要御驾亲征,先命令高怀德率领所部与石守信联合进攻,结果在泽州南攻破李筠军队。反叛平定后,他以战功升任忠武军节度、检校太尉。后跟随宋太祖平定扬州。[12][3]建隆二年(961年),改任归德军节度。[13][3]开宝六年(973年)秋天,加任同平章事。[3]同年冬天,陈国长公主去世,高怀德废除附马都尉称号。[14]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加任高怀德兼任侍中,后加任检校太师。[15][3]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春天,高怀德患病,宋太宗派太医王元佑、道士马志前往其府邸给他看病。[16]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高怀德跟随宋太宗消灭北汉,移镇曹州,受封冀国公。
· 迁徙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曾参第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香港新界的《曾氏历代宗亲谱》中记载:“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这说明在宋朝末期已有曾氏族人到金门居住了。靖康之乱时,金门就是乱世中的桃源,当时梁、傅、曾氏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做长居久住的打算。在《江阴曾氏续修宗谱》中记载:“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在《海虞曾氏家谱》中也记载:“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江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中记载:“硅子第三十五世隐自吉阳移家泉州,第四十八世德于明初自晋江移家江阴之南乡,至其孙享禄、良禄之后析为东分、西分,散居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