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
家族
顾宪成父亲顾学是殷实商人,留下田地三百亩;长兄顾性成及二兄顾自成承继父业,支援顾宪成及四弟顾允成参加科举。
仕宦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初七,顾宪成诞生于顾氏祖屋“端居堂”。他家境清贫,自幼好学,常夜读达旦。曾在常州龙城书院求学。隆庆四年(1570年),补邑庠生员,治程朱理学。万历四年(1576年),举乡试第一,万历八年(1580年)成二甲第二名进士,授户部主事,与李三才一起编纂《万历会计录》。万历十年,调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历任考功司,与同年中举的魏允中、刘廷兰一起批评时政,反对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病卒后,顾宪成改任吏部主事。请告归三年,后补验封司主事。万历十五年(1587年),因与内阁对立,谪官桂阳州判官。不久,迁处州府推官,因母丧去职。服阙,补泉州府推官。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举公廉第一。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历吏部员外郎。第二年,明神宗想封其三个儿子为王,以拖延国本之争,顾宪成上疏强烈反对,由写信给同意并封的首辅王锡爵,反复论辩,结果“三王并封”之事不了了之。同年,顾宪成在京察中支持吏部尚书孙鑨,反驳“专权结党”的批评,又反对王锡爵让邹元标辞职。此后,顾宪成推举前大学士王家屏接替王锡爵,王家屏却是支持立太子的,引起明神宗不快,被削籍归里。
顾宪成罢官居家,声名日高,朝廷内外,交章推荐其复出,神宗置之不理。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朝廷起用顾宪成在南京光禄寺少卿,但顾宪成力辞不就。万历四十年(1612年),顾宪成卒于家。
讲学
重建之东林书院
1583-1586年,顾宪成休假回乡时,曾在学校讲学。1594顾宪成辞职回乡,四弟顾允成亦因批评王锡爵而被贬职,回到无锡。第二年,与内阁对立的无锡进士高攀龙被贬,亦回到故乡。1596年开始,许多弟子登门造访,借住在附近的寺院,顾宪成兄弟建造教室和宿舍容纳弟子。
宋代时,杨时在无锡建立东林书院;1604年,顾宪成重建东林书院,从士绅筹得捐款,无锡知县和常州知府都赞同其事,分别批出补助,县令并捐赠祀田。参与重建书院的,除了顾宪成兄弟和高攀龙外,还有顾宪成女婿王永图、无锡人安希范、刘元珍、陈幼学、叶茂才、张大受等。
顾宪成为东林书院起草“会约”,订立书院的宗旨,讲学内容,并非科举考试,而是面向广大群众,具有阳明学的精神。顾宪成希望透过讲学,改变社会,每月讲学3日,听众多达数百人。 顾宪成和高攀龙也常到常州龙城书院、金坛志矩堂等书院交流讲学。
议政
顾宪成是东林书院主要讲者,批评官员为人,公开直率,对朝廷上年轻官员影响巨大,朝野和应,师生形成人际网络,支援政治运动,后来被批评为东林党人。 顾宪成等人想透过友好官员李三才等人,以在野身份影响政治,并透过书信和发动,干涉和左右朝政。1608年,顾宪成去信首辅叶向高论政,被叶向高批评“遥执朝攻”。1610年,户部尚书李三才被攻击贪污和结党,顾宪成也写信给吏部尚书孙丕扬,为李三才辩解,但第二年李三才还是去职。
思想
顾宪成不赞同皇权专制,主张国家大事不应只由皇帝专权,应经过内阁和六部判断,并听从士绅与百姓的,以求“天下之公”。他也批评不关心天下国家的学者。
儒学方面,顾宪成遵从朱子学,主张性善,重视修养工夫,批评陆九渊的顿悟说及陈亮的功利主张。他主要赞同王阳明的良知说,却严厉抨击阳明学的“无善无恶”说混淆善恶,对世俗投其所好,没有追求真性,使人陷于佛家、道家,或与世俗同流合污,蔑视学习,他也批评王学末流轻视修养工夫,流弊深远。
地位
顾宪成是东林党创始人。他过世后第二年,御史方大镇赞扬顾宪成讲学穷理,团结士人,影响邻近州县,得“圣道之正直”,上疏请求祭祀顾宪成,并赐谥号。 明思宗初年,顾宪成获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明末清初大儒陆世仪称赞他是“豪杰之士”。
参考书籍
小野和子 著,李庆 等译:《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冈田武彦 著,吴光 等译:《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Frederick W. Mote(牟复礼)等编,张书生 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