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九品中正制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5
转发:0
评论:0
历史背景最早汉代推行察举制,再由中央加以一番考试。其先是对策,只是征询意见。直到东汉后期,始正式有考试,其时只为考试制度之一部分。汉末天下大乱,察举制无从推行。朝廷用人缺乏客观标准,武人在行伍滥用人员,不依制度。长久以来为门阀把持,乃至贿选之风极盛。曹魏时,以陈群之议,始创设九品中正制以选拔人才。此制大体,在中央任职,“贤有识见”者,由各州郡分别公推大“中正”,中正必须是二品现任中央官。由中正以簿世(谱牒家世)、行状(才干、道德)、乡品(中正鉴定)为标准查访评定州郡人士,把人才分成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各地大小中正,就其所知,分别品第。并加评语。给乡品前先列某一层次,即所谓“辈目”,由小中正(郡)列入记录,襄助大中正(州)核定后,最后转呈司徒,作为吏部授官依据,分别黜陟。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如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

历史背景

最早汉代推行察举制,再由中央加以一番考试。其先是对策,只是征询意见。直到东汉后期,始正式有考试,其时只为考试制度之一部分。 汉末天下大乱,察举制无从推行。 朝廷用人缺乏客观标准,武人在行伍滥用人员,不依制度。 长久以来为门阀把持,乃至贿选之风极盛。曹魏时,以陈群之议,始创设九品中正制以选拔人才。 此制大体,在中央任职,“贤有识见”者,由各州郡分别公推大“中正” ,中正必须是二品现任中央官。由中正以簿世(谱牒家世)、行状(才干、道德)、乡品(中正鉴定)为标准查访评定州郡人士,把人才分成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各地大小中正,就其所知,分别品第。 并加评语。给乡品前先列某一层次,即所谓“辈目”,由小中正(郡)列入记录,襄助大中正(州)核定后 ,最后转呈司徒,作为吏部授官依据,分别黜陟。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如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大中正亦可推荐小中正,但无权任免。陶侃亦曾任中正。咸熙二年(264年)以六条作举荐标准:

忠恪匪躬

孝敬尽礼

友于兄弟

洁身劳谦

信义可复

学以为己

中正制每隔三年清理调整一次,有所上下,言行有修者则升之,如由五升四,道义有亏者则下之,如自五退六。

两晋时期,司马氏标榜以孝治天下,崇尚孝道尤其受到重视,因此之故,其时也往往把有悖孝道和简忽丧纪者作为清议的主要对象。进入南朝以后,清议的范围明显扩大了,当时除了不遵孝道和有违丧纪者仍要受到清议处罚外,被列入清议的还有以下多种名目 :

赃污淫盗:自刘宋以后,士人犯盗赃罪者也皆由中正记注清议之目,禁锢终身。

婚姻失类:南朝士族为了维护门第族望的纯洁性,把婚姻关系严格限制在士族范围之内,不与寒门通婚。士族如果不严守这种限制,便被视为婚姻失类,要受到清议处罚。

感恩乘错:在涉及冠婚丧祭等重要礼制的往复书札中,若是“笔迹过鄙,无法度”,则被视为“秽书”,“合朝耻辱”。

内乱:晋代对破坏家庭伦常的行为也加以清议处罚,但概念较为笼统。陈时则将与祖父和父妾通奸者定为“内乱”,列入清议之目,终身禁锢。

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要改进汉末察举之颓风,汉末人口流徙,户籍紊乱,乡论不能行,于是以出身该地的贤能京官,评论当地之人士优劣,以代乡论;强化中央集权,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 又能一定地调和地方势力。但地方无才,混淆考课铨叙与选举。 到西晋中期,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八王之乱后,这种不公平现象曾经受到遏止,但到东晋后期又再度浮现,促成孙恩之乱。从南朝开始,面对寒人庶族逐渐越过九品中正治制的障碍,进入或混入士族行列,原本世家大族为防止庶族进一步假冒士族,便编写谱牒,谱牒学成为一门学问。

中正制多重家世,少看贤愚,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选官,遇到战乱还能选出优秀人才;和平过久则造成社会风气浮靡,世族弟子终日清谈,不问国事。世族为维持门第血统,婚姻必择 门当户对。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度实现,此制终被废除。

参考文献

来源

宫崎市定著,韩昇 等 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唐长孺:〈南朝寒人的兴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唐长孺:〈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曹丕称帝以后,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就是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中去做官。这一制度赋予中正官考察各地士人的权力。在初期,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也还比较注意人才优劣和的褒贬,使朝廷多少能够掌握一些选官权力。所以沈约在《宋书·恩幸传序》中评论九品中正制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不过,他的评价是指九品中正制的初行阶段,反映了庶族士人向门阀世族争夺选举权力的企图。这里所说的庶族士人,一般是指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在当时,普通劳动者是没有资格参加品评的。所以九品高下,只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差别。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担任。在世族们极为注重家世、...
·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中正制是何时开创的
九品中正制,别名九品官人法。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设立中正官,官员分九个品级。开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拉拢那些世代作官的名门望族,并不是唯才是举。此制度到西晋时期逐渐完善,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动,在古代社会存在了400年左右。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重要的政治制度。东汉末,察举制被门阀氏族利用并操纵,他们掌控了民众的导向,滋生了腐败因素,加剧了阶级矛盾。地主和知识分子渴求参与政治活动,却苦于没有门路,所以察举制已不合时宜,因此社会上对于选官方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统治阶级迫于压力,不得不重新修改选拔官员的制度。魏文帝曹丕接受了当时的礼部尚书陈群的提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九品中正制由此产生。中正官的设立是这一制度的关键,这一官员的职能是掌管对各地区人物品评的负责人,官员的产生是先推举后任命,所以这一制度又被看做察举制的进一步发展。最初...
· 晋的王朝——九品中正制
?今天讲一下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官员就是决定因素,官员负责社会日常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什么样的选官制度,就能选拔出什么样的官员,所以各个朝代非常重视官员的选拔工作。夏商周的时候,主要实行的是世袭制,秦朝主要按军功授爵位,秦朝时间短,没有来得及探索别的选官制度。两汉的时候,探索出了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制,就是自下而上的推荐,乡举里选,注重乡里对某人的舆论,我们称这种乡里对人士的评论为乡里清议;所谓征辟制,是皇帝、各级官府对品学兼优的人士自己选拔任用。两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要求候选人员必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汉末的时候,这种乡里清议,被世家大族、士人所操控,成为他们垄断地方人才选举的工具。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朝廷,曹操认为这种选官制度,只能选拔出来四平八稳的常才,但难以选拔出来英才,所以他发出了“求才三令”,注重“唯才是举”,即使“盗嫂、受金...
· 讲历史——从清议到九品中正制
清议品评人物高下的观念和方法,在曹魏时期,被应用在晋用人才的九品中正制里。清议原先是对已经拥有官位和权力之人的评头论足,看看他们是否适合各自的位子,在位子上做得好不好。而九品中正制将程序反过来,也就是评判什么样的人适合被放在什么位子上。九品中正制反映了现实的需要,朝廷必须重建人才晋用的通道。汉朝原有的人才晋升系统,在战乱中基本上都瓦解了,不仅中央的经学教育和考核系统荡然无存,而且地方的荐举也已经无法有效进行。于是新政策主张,由在京的地方代表,为各自出身地方的人才评等级,从“下下”到“上上”,分为九个等级。这样做的道理是,一方面朝廷认定这位代表对自己地方的人才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朝廷顾及此人就在京城的方便,不必依赖战乱中早已不可靠的地方行政系统,即可选拔人才。如此方便行事,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那就是中央的官僚体制难以维持汉帝国鼎盛时期的规模和作用,很多官位变成了“虚官”,还有很多官位早...
· 解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个什么样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