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梦去世前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为什么能改变改变春秋格局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上第一位吴王,去世前留下遗嘱,改变春秋格局,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吴王是古代常见的封爵,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吴王,比如春秋的夫差,三国的孙权,元末的朱元璋。
追本溯源,最初的吴王是指周王朝吴国的国君,后来成为王爵,而吴国第一位吴王便是寿梦。
吴国虽然是最早的诸侯国,吴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却与世隔绝,一直远离中原。
寿梦在位期间,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大力扶持吴国,不仅传授中原文化,还帮助训练士兵,寿梦也派人出使中原。
随着国力的提升和知名度的扩大,寿梦开始称王。
《史记》有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寿梦晚年的时候,遇到和老祖宗周太王一样的问题。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
相比三位哥哥,季札更加知书达礼、仁爱贤明,深受寿梦的宠爱。
寿梦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可是君主之位是长子继承制,非常忌惮废长立幼,容易引起骚乱。
最后,寿梦还是决定传给小儿子,可是季札不肯接受。
《史记》有记载,“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
寿梦临终前,把儿子们都叫到身边,并嘱咐长子诸樊,王位一定要兄终弟及,以便最后传到季札的手中。
原本只是一道简单的遗言,没想到这段话改写了吴国历史,进而影响了春秋格局。
老大诸樊做了十三年的吴王,在公元前548年去世。诸樊没有忘记父亲的临终遗嘱,他把王位传给了二弟余祭。
《史记》有记载,“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
这打破了父子相承的继承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直到季札继承王位为止。
老二余祭做了十七年的吴王,在公元前531年去世,接着是老三夷昧,他做了四年吴王,公元前527年去世。
三个哥哥相继去世,按理来说,该季札当吴王了,可是他就是不接王位。
对于一个无心做王的人,是没有办法强求的,何况还有那么多人想当吴王。
虽然要求兄死弟继,可是季札逃避君位,那么现在又得回归到父子相传,夷昧去世了,儿子僚便继承吴王。
这在老大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看来极不公平,既然兄死弟继的方式终止了,自己父亲是老大,理应由自己做吴王。
然而形式比人强,当时没有人跟他讲这个道理。
公子光想要推翻已经称王的堂兄弟吴王僚,就必须做一番积累和准备。
一方面建立军功积累政治资本,公元前519年,公子光大败楚军,把太子建之母接回吴国,随后又大败蔡、陈两国;
公元前518年,公子光再次征伐楚国,占据居巢、钟离两城。
另一方面暗中接纳贤士,刚逃到吴国的伍子胥便成为公子光结交的对象。
伍子胥为了报仇,提出征讨楚国,可是不符合公子光当前的计划。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需求后,就给他推荐一个名叫专诸的勇士,自己则隐居山林。
此后,公子光像猎手一样等待机会,公元前515年,楚平王去世,机会终于来了。
吴王僚趁楚国最虚弱的时候,派掩余、烛庸两位公子出击楚国,谁知道楚国并没有慌乱,反而断绝了吴军主力回国的退路。
此时吴国国内空虚,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公子光和专诸谋划具体事宜,然后请吴王僚来家喝酒。
这是一场真正的鸿门宴,吴王僚也知道有危险,做了十足的准备,从王宫到公子光府邸都有士兵守卫,可是依然防不住专诸的以命相搏。
《史记》有记载,“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
吴王僚死后,季札也没有表示异议,其他大臣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吴王僚的两位弟弟掩余、烛庸还围困在楚国。
所以,公子光顺利地自立为王,这便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辅佐下,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吴国逐渐强大起来,攻陷楚都,降服越国。
其子夫差即位后,成为春秋霸主,改变了春秋历史的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