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秦汉、唐元明皆亡于农民起义,宋朝是个例外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7
转发:0
评论:0
秦汉、唐元明皆亡于农民起义,宋朝是个例外,秦汉、唐元明皆亡于农民起义,而宋朝却是个例外,宋朝没有亡于农民起义,而是亡于

  秦汉、唐元明皆亡于农民起义,而宋朝却是个例外,宋朝没有亡于农民起义,而是亡于外族入侵。之所以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宋朝“扬文抑武”政策的推行。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有感于唐末五代时期武将嚣张,掌握军队以后,常常废除自己所服务的君主,取而代之,这种现象在唐末五代数十年间轮番上演,频繁出现。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重演,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大力推行“扬文抑武”的政策,重文而轻武。

image.png

  而朝廷的政策是民间追求的风向标,所以宋朝民间有“好男不当兵”之说,民间不尚武,而一个不尚武的基层群体,遇事往往忍字当头,很少会揭竿而起搞起义暴动。

image.png

  当然,两宋300多年间,并非没有农民起义,像宋太宗时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宋徽宗时的方腊起义,南宋初的钟相、杨幺起义,已经算是规模较大的起义了,但与其他朝代的农民起义相比,则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其次的原因就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农民什么情况下起义?饿!一个国家,农民如果饿殍遍地了,农民才会起义。宋朝一直比较重视农业生产,而且手工业也较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有事做,就业问题得以解决,虽然宋朝不是农业税最低的时代,但也绝不是苛政猛如虎的时代,这样便缓和了官僚、贵族、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同时,宋朝的救助体系相对健全。

  宋朝针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从宋朝初年开始,就发起设立了救助机构,如福田院、居养院等等。民间也响应政府号召,一些地方官员和富户,普遍办理义庄、社仓等,怜贫扶弱,救助孤寡,像范仲淹在家乡苏州吴县设置义庄,用以赡和救济族人,这些举措给了基层群众以救助和安慰,减少了农民铤而走险的可能。故宋朝的农民起义次数不多,规模也不大,今天人们熟知的宋江起义,也不过几十人作乱山东,就被炒得沸沸扬扬。再者,宋朝对于农民起义的态度,往往是以减小影响的方式处理,大都是招安,比如对于起义首领,大都许以官爵,对于解散的义军士兵,往往也发路费,回家后还分给荒地开垦,给生产发展的机会,这也有效降低了起义的规模。

image.png

  还有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宋朝的政治大部分时期相对清明。宋朝的政治架构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一方面少有独断专行,对于大政方针,皇帝不会一人独断,多与那些文官商量确定后颁布实施,因此在朝廷直接出台的苛政较少;另一方面,那些文官又熟读四书五经,爱民的思想深入骨髓,凡确定国家政策上,往往考虑农民的实际和他们的承受能力,因此也很少涸泽而渔,像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曾经制定颁布过与民争利的政策,就遭到了许多朝臣的攻击,这样,也大大降低了农民起义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为什么没有亡于内乱?是因为宋朝是中央集权吗
我们从宋朝的职官制度上就能知晓,宋朝时期的政治格局主要由专制集权主导。可以说,宋朝时期,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此举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宋朝廷制订出了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这种集权形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中央集权,也就是说地方权力相对薄弱,诸多政治举措均由朝廷颁布,地方官员没有参与的权力;二是、皇帝集权,朝廷中的大小事务则由皇帝一人说了算;三是、百官权力分散,文武百官们负责在皇帝的方针下细化政策,没有擅自变动方针的权力;四是、重文轻武,虽说,宋朝开国之际武官的地位较高,但是,随着国家相对稳定文官逐渐稳压武官一头;五是、军事上内重外轻,全国的兵力大部分集中在朝廷周围,边防相对薄弱。可以说,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他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就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
· 秦汉兴亡——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秦帝国的灭亡
?陈涉、吴广举兵秦二世即位翌年(前209)七月,爆发了陈涉、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农民起义。陈涉出身贫民,名胜,字涉,据说他原本是受雇于他人的耕庸。由此也可知当时的社会已经分化出了土地丧失的无产阶级和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陈涉做耕庸时,曾对身边一起耕田的人言道:“苟富贵,无相忘。”同伴们却大笑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于是陈涉叹息起来,说出了那句为后人所熟知的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不仅表现出他作为贫苦农民的反抗精神,同时也隐含着导致他悲惨结局的原因之一,即对同一阶级的轻蔑意识。陈涉举兵起义的事件发生在他被朝廷征用、前往北方戍守的途中。当时,他和吴广以及900名兵丁正赶往服役地,行至大泽乡时遭遇大雨,道路被封锁,而抵达服役地的期限却迫在眉睫。按照秦朝的军法,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一律处斩。在这一危急时刻,陈涉、吴广分别自称是秦公子扶苏和楚国将军项燕,煽动正...
· 秦朝“事皆决于法”的天命认知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刘力“事皆决于法”是秦帝国的一种自我择取,学界大多以其因商鞅变法而致强的历史因素探究之。然则,“事皆决于法”亦有源自“秦为水德”的天命认知因素。按照当时盛行的“五德终始”说,秦为“水德”,这为其“事皆决于法”提供了本体层面的天命依据,助推、加强了秦帝国对“事皆决于法”的贯彻与施行。阴阳五行说受青睐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变法助秦取得巨大成功,最终成就秦完成统一大业。然就层级言之,商鞅及韩非一系的法家学说整体上只是一种“法术”。其“法”唯能充当“治”的工具,难以发挥信仰系统的功效。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帝国迫切需要一套理论信仰学说,为秦帝国政权及政治秩序的合法性给予解释论证。在选择构筑秦帝国意识形态过程中,战国齐人邹衍创设的以“五德终始”说为核心的阴阳五行说获得始皇帝的青睐。邹衍初“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后“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 唐宋元明清寿命基本都在300年上下为什么汉朝是例外呢
翻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就会看到诡异的一幕,即:大一统王朝,寿命基本上都在300年上下!如果严苛意义上说,除了汉朝,其他大一统王朝的寿命,都在300年以下。宋朝虽然享国319年,但南宋实在算不上“大一统”。所以,从这一个角度看,这些王朝基本都不超过300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偶尔出现,那么可能是特例,但如果总是如此,那么可能就是规律了!在历史上,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治乱循环之说,一旦王朝快到300年了,天下就会大乱,然后旧王朝被推翻,新王朝建立,天下大治!那么,为什么历史如此精确的一次又一次重复呢?对于这一问题,基本答案有不少,比如:(1)天气规律,200-300年有一次大灾难,(2)土地兼并,每到200年左右,就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3)矛盾积累,官场恶习、社会矛盾等经过200年的积累,已经变得不可调和无法处理,(4)内忧外患,到了200年左右,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大家可以看到,晋朝1...
· 秦始皇死亡之谜:到底是死于病死还是死于谋杀?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死于第五次东巡途中。秦始皇之死因,众说纷纭。有说他死于病,有说他死于谋杀。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死于“惊恐劳累”和“外伤诱发结核性脑膜炎”。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死因已明,无可置疑。网络配图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认为他死于癫痫。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起初头晕、胃部不适,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据《史记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秦始皇小时候患过软骨病和气管炎,壮年时患上癫痫(俗称羊角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