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唐朝百姓为纪念狄仁杰为他建祠堂,后来为什么又去毁了他的祠堂?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46
转发:0
评论:0
唐朝百姓为纪念狄仁杰为他建祠堂,后来为什么又去毁了他的祠堂?,唐朝百姓为纪念狄仁杰为他建祠堂,后来为什么又去毁了他的祠堂?接下来就和各位读

  唐朝百姓为纪念狄仁杰为他建祠堂,后来为什么又去毁了他的祠堂?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狄仁杰,可以说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不仅在后世拥有很多人的敬仰,在唐朝时期同样也有很多人崇敬他。百姓们为了纪念狄仁杰,为他建了祠堂,让他死后也可以享受香火。然而,他的祠堂最终竟然被人们给毁掉了,这是怎么回事?狄仁杰一生也没做对不起百姓的事,为何会被毁了祠堂呢?

image.png

  千错万错都是他儿子狄景晖的错,自己的行为让父亲颜面扫地,真是虎父犬子。狄仁杰英明一世,但却也糊涂一时,防盗防贪却忘了防自己的儿子。自己政治清明,儿子却贪得无厌,祸害一方。子不教,父之过也。

  狄景晖,是狄仁杰最小的儿子,深受宠爱,但生活一点都不检点。巧舌如簧的他蒙蔽狄仁杰的双眼,自己却胡作非为,弄得民不聊生,以至于百姓痛恨狄仁杰。

  《旧唐书》有言:“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大概意思就是,狄仁杰在魏州当刺史时体恤百姓,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魏州百姓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以此纪念他。等到他离职十多年后,他的儿子继承父位来到此地当官,但却鱼肉百姓,魏州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毁掉了曾经纪念他的功德碑。

  整个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当初狄仁杰上任魏州刺史,为人清廉,事事为民做主,严惩当地恶霸。魏州百姓的生活大有改善。而当年,契丹大军又要来侵扰,整个魏州人心惶惶,百姓乱成一锅粥。狄仁杰迅速派军稳定民心,让百姓活动如往常,毫无混乱现象。契丹密探见此状,快马加鞭回去禀报,契丹首领认为大敌压境,百姓必会乱阵脚,城内必有所防备,所以毅然撤兵。

image.png

  魏州百姓躲过了大灾难,而狄仁杰又是个好官,于是魏州百姓便给他建了祠堂,立了功德碑。由于政治有为,狄仁杰又被提拔。十几年之后,狄仁杰的儿子狄景辉来到魏州担任担任司功参军,不在父亲的眼皮底下做事,他便为所欲为。

  当地的恶霸与他勾结一起欺压百姓,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知道他是狄仁杰的儿子之后,百姓更加愤怒。认为生出这样的儿子狄仁杰也有过,于是百姓冲进祠堂捣毁。

  有密探汇报狄仁杰,狄仁杰听闻愤怒不已,命令人撤了儿子的官职,断了他的俸禄。狄景晖没有了俸禄,也就没有了花天酒地的资本,于是又故伎重演。跪着说自己会洗心革面,为百姓谋福。许多大臣又纷纷向狄仁杰求情,但狄仁杰丝毫不肯给他将功补过的机会,毕竟民心已经向背,若不严惩,也枉他一生英明。

  狄景晖依旧被罢了官,并且厉声告诫自己的儿子:兴邦,不可以用贪婪之人,应当选贤举能,此乃治国之道。百姓得知后,又将被捣毁的祠堂重新修整,以此纪念他的刚正不阿。

image.png

  其实狄仁杰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出人头地,就这个狄景辉专门让他背黑锅。祸害百姓对于狄仁杰来说是最大的罪过,无论是谁都不可容忍,所以亲生儿子也被他严惩不贷。这样的好官确实深得民心,也是百姓安居乐业强有力的保障,但这样的清官,确实不多。

  而狄仁杰这一生,最愧疚的人无疑就是娄师德,差点“恩将仇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狄仁杰为人耿直,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他与娄师德同为宰相,自己经常遭到其他官员的排挤甚至诋毁,官职几度沉浮。但是娄师德却不一样,他的宰相一职一直稳坐。娄师德与狄仁杰的性格不一样,他不会直接将坏人揪出来,“逆来顺受”的性格使他很少得罪人。

  贪官当道,他也绝对不会惩治任何人,他一心只会退让,这就是他所谓的“与人为善”。说娄师德懦弱没骨气的人并不少,不屑与他为伍的朝廷大臣也非常之多,但是不论别人对他成见有多大,武则天却异常喜爱。狄仁杰认为娄师德唯唯诺诺,自己不愿意与他共同办公。身居要职,却不为百姓谋福,贪官污吏却不敢揪,也是个没骨气的人。

image.png

  武则天听闻,也知狄仁杰其实是要自己撤了娄师德的宰相一职。武则天又问狄仁杰,在他眼里娄师德算是一位贤人否?狄仁杰回答说:他固守边疆多年,确实是有功劳,但此人是贤中不足。其实狄仁杰的意思还是娄师德坐在宰相的职位,他的才能是不配的。武则天又说:“当年娄师德率领18万兵马与吐蕃叛军大战,凯旋而归,又用计使吐蕃稳定,使得边疆百姓安居乐业,是否称得上贤?”

  狄仁杰哑口无言,但理不直,气却壮的说:“他不能够知人善任。”武则天笑着说:“你的宰相一职都是娄师德力荐的,难道娄师德推荐的不是贤人,而是闲杂人吗?”狄仁杰听罢,才知自己的官职是娄师德力荐的,内心惭愧不已的说:“娄公竟宽容至此,我真是配不上娄公的宽宏大量,实在惭愧。”

  其实娄师德是有他的为政之道,不强出头,却以智取,特别是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里,保身才能又机会将他们处置。他不争,并不是他怕,而是要谨慎从事,看似唯唯诺诺,其实是大智若愚。武则天得娄师德与狄仁杰,可谓稳坐龙椅,江山可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祠堂的起源:原始的祭祖行为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智人时代”人们在墓地的祭祀行为,经历了随葬品由比较简单到稍为丰满的发展过程最早的族墓是氏族墓地,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它是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体现。据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文化记载所反映的情况,可以推测当时已有氏族组织的萌芽,并且有了比较原始的祭祖观念。当时氏族社会存在着按性别、年龄的不稳定的简单分工。男子多从事狩猎、捕鱼以及防御猛兽等活动;妇女多从事采集果实、看守住所、缝制衣服、养老抚幼等工作;老人和儿童则从事辅助劳动。山顶洞人住的穴洞,长约12米,宽约9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可容十几人到几十人。洞内有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处,是他们的公共生活区;下室在洞的深处,是他们的公共墓地。墓里埋葬着一个青年妇女、个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他们的尸体上撒着赤铁矿的粉粒,随葬的有燃石器和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希望死者死后也能享用。“从死者身上撒布赤铁的粉粒和随葬物品来看,当时人类...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无为县建国乡伍氏祠堂
安徽无为伍氏始迁祖是寿久公(一世祖).公自元末从赣乐平县迁至皖无为西乡考涧脑(考涧脑派伍氏),生有十子.考涧脑有山少田,二世祖真二公伯仲等人又移至现在的建国乡伍家坛(明洪武年间).后才建宗祠,号"椒邑堂",取春秋时期得姓始祖伍参封地之意.随着后人陆陟他乡,分支众多,又立数十分堂号,如"官人堂"\"追远堂"\"忠孝堂"等.这些分堂号都附属总堂号"椒邑堂"子孙皆是考涧脑派伍氏的后代,辈份字号皆由"椒邑堂"派定.现这支伍氏已世逾二十五代之多了,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新的宗祠"椒邑堂"亦在旧址上于2006年建成了.前二十四代辈份字号是:寿、真、贵、彦,友、子、思、廷、大。应、一、时、光、国,洪、汝、效、守、常,绍、先、开、懋、业。民国二十五年四修谱时,辈份已派定至五十九代。皆位于现花桥境内,故可断言考涧即花桥。又问曰:考涧之名缘何而得,又因何而湮没无闻?余不能答,找来县志翻阅,多无所获。也曾试图查阅...
· 朱温灭了唐朝,为什么又说他彻底毁了千年长安?
你真的了解朱温单亲家庭走出的草莽帝王!他灭了唐朝,彻底毁掉千年长安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就像风雨中的一艘破船,随时可能被浪潮拍散架。上天好像也怜惜这个辉煌朝代,送来人称小太宗的唐宣宗。然而,地狱使者朱温也从蓝翔毕业了,他开着挖掘机刨坑来了。朱温出生在宋州砀山县(安徽宿州),幼年时父亲就死了,母亲靠给地主家洗衣服养活他。都说穷苦的孩子早当家,而朱温是个例外。他每天睡到12点起床,然后找老妈要钱吃饭,完了就蹲村东头吹牛逼,一直吹到太阳下班。老妈不喜欢他,地主家厌恶他,村里人耻笑他,只有他觉得自己很牛逼。如果,日子就这么过下去,朱温将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农村二流子。然而,老话讲的莫欺少年穷,命运总是难以预料。上天这个裱糊匠放弃大唐了,朝局被太监搞的乌烟瘴气,全国被天灾弄的民不聊生。百姓不怀念大唐曾经的荣耀,他们只想吃饭活命。于是,复读生黄巢造反了,一夜之间投奔的难民近十万...
·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王阳明说,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出于孔子,也不敢以之为是;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出于庸常,也不敢以之为非。但在朱熹看来,只能说“性即理”,至于心,因为它包含了“性”和“情”两部分,“情”就是情感和欲望,未必与天理和本性尽合,所以断不能说“心即是理”。王阳明不听他叽叽歪歪,用一个公式解决问题:心=性=理=良知。恒等式,可命名为“万能公式”。万能公式中的性融合了情,王阳明没有将情一竿子打死,只说将情之过与偏(即欲)调整到合理的范围即可。王阳明的话里但凡出现“心”字,可以马上联想万能公式:心=性=理=良知。接着,他又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意就是人的意识活动,具体怎么活动的,请参考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喧哗与躁动》、《墙上的斑点》等。意识一...
· 纪念抗倭名将的戚继光祠堂
继光村里延寿桥延寿桥,位于金星村继光5组,延寿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又名石头桥,由宋家塘族人宋杏清卖田100亩而造。民国年间又由宋友琴募款主修。该桥东西向跨于洋泾河上,是一座三跨三拼两立壁墩平板石桥。桥长9.58米,宽1.30米,高2.20米。建桥石材为花岗石。现因年久失修,桥体已有变形,座落在农田民舍之中。延寿桥所在的原继光村,因境内有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家祠堂而得名,位于金汇镇东北部,由戚家军后裔聚居,戚姓族人众多。解放后该地定名为继光村、继光大队,都寓纪念之意。纪念抗倭名将的戚继光祠堂戚继光祠堂位于金星村继光九组。据《民国奉贤县志稿》册九之五《古迹》章第一条目《一、戚继光祠堂》记载——“明代自成祖以迄季年,倭寇沿海为患。嘉靖年间,倭寇由徐海为向导,陷我奉之柘林,且由南桥东侵青村城,并由浦江转扰周浦、新场,互为犄角。幸戚继光督师莅奉,倭寇震于戚氏之威,遂分由浦江、东海他遁。邑人以留永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