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秦孝公临死前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商鞅?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7
转发:0
评论:0
秦孝公临死前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商鞅?,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孝公临死前将王位让给商鞅,鞅为何坚决不受,以致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孝公临死前将王位让给商鞅,鞅为何坚决不受,以致最后车裂而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说起商鞅变法,我们都不陌生。商鞅之所以能够一展抱负,在秦国顺利地开展变法运动,就是因为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可是变法必然要触犯那些旧贵族的既得利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那么,就不变法了吗?不,必须要变,还要大变。最好是能够改天换地。商鞅坚定自己的理想,努力让平生所学造福于民,结束这个混乱的世道。这就意味着他将自己的生死完全交给了秦孝公,秦孝公在的时候,这些守旧势力还不敢造次,但是孝公一死,商鞅马上就遭到清算,车裂而死。这就使得商鞅这个历史人物着上了悲剧色彩,另我们唏嘘!

image.png

  秦孝公可以说是一个明君,对商鞅来说有知遇之恩。那么,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秦孝公在临死的时候要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商鞅,而商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呢?

  什么,这又不是尧舜禹的时代,还禅让?你没有听错,史书上明确记载了秦孝公要将王位禅让给商鞅。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翻阅典籍,回到那个年代,在蛛丝马迹里探索历史真相。

  这个故事记载于《战国策》,在《战国策·秦策一》说到:“秦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关于这段历史事件的记载,很少有人怀疑。如果您不相信,我们就以史料说话,在历史事实面前,是胜于雄辩的。

  那么,秦孝公为何要这么做呢?我们发现,当初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的时候,就诚意十足,“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我们当初以为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现在看来,绝非如此。

  秦孝公胸怀大志,终其一生,都在坚持变法,从未动摇过。正因如此,在其老迈之时,感觉到自己行将就木的时候,就要把王位传给足够信任之人,能够让变法大业继续下去。既然秦孝公真有诚意,那么商鞅为何干脆地拒绝了呢?因为商鞅明白,秦法已经推行了二十年,“秦民大悦”,老百姓是实实在在得到了变法带来的利益的。况且变法能不能够继续推行下去,绝不是靠传一个王位能够解决的。作为变法运动的总设计师,商鞅高屋建瓴,他看得很清楚。他坚定地认为变法运动“顺乎天,应乎人”,一定能够成功;其次,如果自己接受了王位,秦国宗室肯定是不会答应的,到时候,秦国大乱,二十年变法之功将毁于一旦,这是商鞅绝对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商鞅坚决不接受禅让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现在想想,商鞅可以说是有远见卓识。我们知道,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这时候被商鞅得罪的秦国宗室乘机发难,欲杀商鞅而后快。秦惠文王面对这种局势,只能杀商鞅以堵住悠悠众口。可是他也明白,商鞅变法并没有错,因此,他虽杀了商鞅,却没有废商鞅之法。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还是会有一个疑问。秦孝公将王位禅让给商鞅,是不是当时有这种禅让思潮呢?是的,绝对有,秦孝公是个明君,又不傻,是绝对不会心血来潮的。在战国中后期禅让思潮曾一度流行过。首先,这种思想源于尧舜禹之时,儒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大同”社会。之后进入了三代,“传子而不传贤”,即所谓的“家天下”,儒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小康”社会。尽管禅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儒家理想的社会一直是“大同”社会,因此,一直有一种“禅让”情节。

  在《论语·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看看古人的解释,刘向在《说苑·修文》说:“当孔子之时,上无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意思很清楚了,孔子在这里虽然是称赞仲弓的才干,却也有“选贤与能”的想法。在孔子之后,墨子也有此想法,如《墨子·尚贤下》赞美尧舜禅让,“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墨子明确提出“尚贤”思想,并认为“尚贤者,政之本也。”此外《左传》、《国语》等典籍也有“尊贤”、“明贤”的主张,但一般只适用于天子以下和选择太子的问题上,基本没有将天子之位直接禅让给人的主张。

image.png

  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情况就不一样了。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大部分是儒家的经典,大致成书于子思到孟子之间,反映了这一时期儒家内部思想的发展与分化。有《唐虞之道》一篇,单看名字,大概就能猜到其中讲了什么。这一篇专门讲“禅让”的事情,多数学者认为《唐虞之道》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其中明确提出“禅也者,尚德受贤之谓也。”此外,还有上博简《容成氏》一篇,其中说到:“三代以上,皆受贤不受子,天下艾安;三代以下,启攻益,汤伐桀,文、武图商,则禅让之道废而革命之说起。前后适成对比”。《容成氏》还举了古代二十多位上古帝王“皆不受其子而受贤”的例子,那么可见“禅让”之风确有其事。我们知道,古代学者常常通过来表达其政治理想。

  如果说以上材料仅仅是一种主张,还缺乏事实的说服力。那我们就不妨举事实来说。

  根据《吕氏春秋·不屈》记载,“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当然惠子拒绝了梁惠王的“禅让”,但理由并不认为禅让有什么不妥,反而认为“以国与人犹尚可”。

image.png

  此外,在燕国也发生了禅让事件,史称“燕王哙让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这次,子之接受了燕王的禅让。今人梁涛认为“禅让乃是当时大环境的产物,有非常复杂的动机和多方面的原因。除了纵横家的鼓动外,更重要的还是选择一位贤明之君让自己的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燕王哙将国家禅让给子之,引发了燕国内乱,自己也身死国亡,此后禅让之风走向低潮。但这无论如何也说明当时确实存在过禅让的思潮和事实,尽管这种理想破产了,但依然值得我们尊敬,而不是嘲笑。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秦孝公欲将秦国禅让给商鞅,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商鞅称赞,他确实有远见卓识,没有接受禅让,否则很难说,秦国不会发生和燕国一样的悲剧。如果真那样,七国中,谁将,可就是个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简明正史——秦孝公 商鞅
?秦孝公(前381—前338)名渠梁,战国时秦国一位有为的君主,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开始富强起来。商鞅(约前390—前338)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国君庶子的后代,人称卫鞅,后来秦孝公将他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秦国地处西部,其余六个大国都将秦视为夷狄,诸侯会盟往往将秦排除于外。秦献公在位时,宣布废除人殉制度,制定户籍,把民众编为什伍,鼓励商业活动,开始设市。秦孝公继位,发誓继续献公的改革,布德修政,使秦国富强。孝公元年(前361)下求贤令,说道:“当年我先祖穆公曾经东平晋乱,西霸戎狄,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但此后国内多忧,顾不上外事,以致三晋夺我西河之地,诸侯卑我,丑莫大焉。寡人对此十分痛心!宾客群臣有谁能出奇计使秦强盛,寡人将给他重要的官位,与他分治国土。”这时,商鞅应令来秦。商鞅年轻时就喜好刑名之学,后来做魏相公孙痤家的中庶子。公孙痤知道商鞅很有才干,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道:“公孙...
· 秦孝公嬴渠梁:秦孝公为什么选择信任商鞅推行变法
秦孝公嬴渠梁秦孝公,出生于公元前381年,在东汉地方志《越绝书》中被称为秦平王。嬴姓,赵氏,唐代的《史记索隐》中记载道他的名字为渠梁。是战国时期秦国一位十分杰出的君王,他的父亲是秦献公嬴师隰。他在君王之位上一共待了24年,是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君王。秦孝公为秦国做出了非常多的功绩,无论是在还是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都有很多的建树。但是他在位期间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重用商鞅,推行变法。秦孝公剧照秦孝公继位的时候,秦国正处于十分的时期,国力已经大为削弱,又因为秦国处在偏僻的西北地区,不参加中原和各诸侯国的盟会,因此被处在中原的国家嫌弃和鄙夷。但是秦孝公有着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要把秦国建设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强大国家。他广布恩德,招贤济士,在国内颁布了求贤令,广泛招募天下的能人志士为自己所用。在这种情况下,吸引了商鞅的目光和注意。商鞅是卫国人,当他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之后,便慕名来到秦国觐见秦孝公。商...
· 秦孝公和商鞅是什么关系?秦孝公为何重用商鞅?
古有伯乐相马,也有秦孝公重起商鞅变法。秦孝公和商鞅的关系嘛,说起来就是这么回事。商鞅有才,而秦孝公需要人才,他们搭档起来,富强了秦国。周孝王时期,秦王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从此就在西边帮助西周抵御西戎。到了西周末期,周王室的权力和地位已经渐渐变弱,他们甚至是依靠着秦人来对抗西戎的侵扰。如果没有秦国,西戎一路东进,西周也就不复存在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并且拥有一块封地。虽然还是在西部边陲,但是总比没有好吧!秦国靠着这块地,发家致富。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互相开战,很多小的诸侯国就此消失。刚开始的时候,秦国很弱小,但是由于秦国地处最西边,交通、农业、经济等等都不发达,还要时刻受到外部蛮夷的侵扰,没有大国来打它的主意。秦国的历任君主,都在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富强秦国,让秦国变成和强国比肩的大国。当然,不止秦国这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其他国家同...
· 秦孝公和商鞅是什么关系?秦孝公为何重用商鞅?
古有伯乐相马,也有秦孝公重起商鞅变法。秦孝公和商鞅的关系嘛,说起来就是这么回事。商鞅有才,而秦孝公需要人才,他们搭档起来,富强了秦国。周孝王时期,秦王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从此就在西边帮助西周抵御西戎。到了西周末期,周王室的权力和地位已经渐渐变弱,他们甚至是依靠着秦人来对抗西戎的侵扰。如果没有秦国,西戎一路东进,西周也就不复存在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并且拥有一块封地。虽然还是在西部边陲,但是总比没有好吧!秦国靠着这块地,发家致富。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互相开战,很多小的诸侯国就此消失。刚开始的时候,秦国很弱小,但是由于秦国地处最西边,交通、农业、经济等等都不发达,还要时刻受到外部蛮夷的侵扰,没有大国来打它的主意。秦国的历任君主,都在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富强秦国,让秦国变成和强国比肩的大国。当然,不止秦国这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其他国家同...
· 秦孝公赢虔梁与商鞅变法
商鞅,本是卫国庶出公子,好刑名之学,先在魏相公孙痤家做家臣。后痤病危,向惠王荐之,惠王弃之不用,于是西入秦。孝公用之,秦国富强。后经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终灭六国,。如果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那么秦孝公就是千古明主,没有他创立的基业就不会有后来的统一六国。商鞅变法只是末,而孝公雄才才是本。同为商君,在卫只是一个庶出的公子,在魏也只是家臣,而至秦贵至大良造,全掌一国之政。后惠文王继位,虽被车裂而死,但其法未被摒弃,可见秦之雄心,非六国之人所比。秦人统一天下,而所用之人皆非秦人。商君、张仪、甘茂、范雎、吕不韦、李斯皆异邦之人,而秦国重用之,可见历代秦王之贤明。尊贤纳士,取长补短,以为已用,秦人之用心甚矣。这让我想到了《阿房宫赋》里面的结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