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王是什么人?一鸣惊人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你一定不知道吧,齐威王才是“一鸣惊人”成语的原创,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一直以为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典是楚庄王,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但其实,还有另一位君王也说过“一鸣惊人”。
楚庄王的“一鸣惊人”出自《史记·楚世家》和《韩非子·喻老》,《韩非子》的叙述更详细一些。
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事也不干,整天歌舞弦管、醇酒美人,大臣伍举(伍子胥的爷爷)想劝说楚庄王励精图治,就问:“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心知肚明,回答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之后,楚庄王大展拳脚,一飞冲天,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两百多年后,相似的场景在齐国再次上演。
齐威王和当年的楚庄王一样,成天轰趴,国家一塌糊涂,这时候,一个上门女婿出马了,这个人叫淳于髡。
淳于髡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回答说:“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之后,齐威王改革图强,称雄于诸侯。
齐威王“一鸣惊人”的故事记载在《史记·滑稽列传》中。
从年代上说,楚庄王的“一鸣惊人”更早,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是不是说齐威王就是拾人牙慧呢?未必。
原因就是,楚庄王说“一鸣惊人”有可能是编造出来的。
理由主要有两个,都是和其他确实的历史事件相互印证的结果。
《左传》里记载了一个“楚才晋用”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7年,说的是伍举的老丈人畏罪逃跑,有人造谣是伍举通风报信,伍举说不清,只好先逃到郑国,再逃到晋国。
楚庄王是公元前613年即位的,那么,“一鸣惊人”就发生在公元前611年或者公元前610年。
公元前547年和公元前613年相差了66年。
伍举进谏的时候,担任的官职是右司马,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等与战争相关的事务,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这是一个很有实权的位置,小年轻根本镇不住,就算伍举当时25岁,逃亡的时候也要超过90岁了,就算是老夫少妻,老丈人岁数比伍举小,逻辑上也很难说得通。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伍举逃亡,可是他的儿子伍奢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做到了太子太傅,这可能吗?
还有一个理由。
楚庄王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98年,楚国和晋国之间爆发了邲之战。在这次战役中,楚庄王面对荀林父(荀子和中行说的祖先)率领的晋军,打起了退堂鼓,这时,楚庄王身边的“嬖人”伍参说服了楚庄王,“改乘辕而北之”,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问题就在这个伍参身上,这个伍参是伍举的爸爸。
很难想象,十四年前就做上右司马职位的伍举,居然有个“嬖人”爸爸。
战国时,有很多策士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经常会胡编乱造一些东西,而司马迁对这些东西却很感兴趣,经常会选择一些说不清出处但很有看点的资料。
就拿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来说,《左传》、《国语》这样的史料压根没有提及,所以很可能是无中生有。
如果是这样,那么,齐威王才是“一鸣惊人”的原创。
所以,读史不能不信,也不能尽信,尤其是在读《史记》的时候。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高晓松的歌词里,我们除了体验了一把文艺情结,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情怀。诗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而史哲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我们不仅要活在现在,更要活在未来。跟着这些经典,遵循着历史的足迹,一点点掀开面纱,还原真实的场景,感受时光的流逝,追逐着哲人的思想,一点点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