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失了民心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1
转发:0
评论:0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失了民心吗?,李自成失败是否因为失民心?从撤离北京时百姓的举动可以看出,是很多人要的问题?

  李自成失败是否因为失民心?从撤离北京时百姓的举动可以看出,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李自成在占领北京后,似乎已经成了天下的主人,但是后来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吴三桂降而复叛,甚至引清军从山海关入关,击败了前来讨伐的李自成,溃败后的李自成形势急转直下,不但丢掉了北京,而且一蹶不振,大顺朝土崩瓦解,而李自成本人也在一年之后在湖北被杀。

image.png

  有人认为李自成没有团结好士绅阶级,继续推行“追赃助饷”运动导致士绅阶层抱有很大的怨气。李自成从起义初期开始,到后来部队逐渐壮大,大顺军为了筹措军饷,一般都是采取向大户、贪官追缴赃款而进行的,这就是所谓的“追赃助饷”。这个运动很快的团结了百姓,使很多贫苦百姓用户李自成的军队,甚至加入李自成的军队,可以说“追赃助饷”在大多数时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北京后由于“追赃助饷”运动愈演愈烈,而且没有根据形势进行调整,确实起到了反作用,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大顺军战斗力低下、丢失民心的证据。

  也有人认为是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导致吴三桂铤而走险。这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但是这个说法似乎有为汉奸吴三桂洗白的意图。尚且不论刘宗敏是否真的霸占了陈圆圆,即便如此,恐怕吴三桂也不会为了一个美人而放弃到手的功名利禄。吴三桂最终选择了降清,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追赃助饷”的影响,他认为李自成并不能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只能铤而走险选择投靠清朝。

  还有一种说法更加深得人心,那就是他们认为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之后腐化堕落,导致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而且不得民心,最终无法在北京立足。其实,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动荡,而且李自成通过为崇祯皇帝夫妇料理后事获得了百姓们的一些好感,关于大顺军为非作歹的记载很多都是见诸于野史奇闻之中,很多最后被《明史》所采纳,所以时间久远之事很难考证。

image.png

  但是,从一些记载中,我们反而发现了一些反例,说明李自成的军队非但没有丢失民心,恰恰相反,在李自成选择从北京撤退时,有一些百姓和官员反而选择了跟随李自成。

  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四月二十七日李自成率大顺军撤退到北京,二十九日在北京举行了登基大典,三十日决定放弃北京,撤退回西安。然而,向西撤退的并不只是大顺军,“城中扶老携幼西奔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一些明朝投降的官员也选择了跟随李自成西撤。当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时,百姓们只知道李自成被吴三桂击败,而并不知道清军入关了,所以他们依然选择离开北京、向西撤退,只能说明一点,他们还是选择了跟随李自成,这也证明了李自成并没有丢失掉北京的民心,而这也不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当然,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战略层面的,也有战术层面的,但是丢失民心绝对不是其中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自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竟是因为过于自大?
李自成可谓是反明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他也将反明进行到底了,在反明的过程中李自成表现的非常的英勇顽强。图片来源于网络但在当时的民族大义之上,李自成就表现的有些怯懦,李自成的抗清只能说成是被动抗清。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之后,崇祯皇帝自缢于树下,大明政权已经分崩离析。此时的李自成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了,但攻下北京城的李自成却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该怎样去面对入关的满清铁蹄。面对气势恢宏的八旗骑兵,一股无力感蔓延李自成全身。入关的八旗军,纪律严明,猛将无数,再加上多尔衮和皇太极的苦心经营,还有很多投降的汉族将领,这样的八旗军可以横扫当时的所有大大小小小的政权。李自成在被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军大败之后,逃回北京城之后,已经对八旗军产生了恐惧。此时的李自成苦于“闯王”称号的限制,不能明面的向清王朝投降,只能被动地去进行抗清,他只希望能够且战且走,退回老家,去做一个“土皇帝”。所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大顺军队在...
· 失民心昭王被淹
周公死后;召公辅佐成王,继续执行周公的执政方针,直到成王二十六年;召公不幸去世。经过他多年的言传身教,成王己将文王、武王时的一些好传统继承下来,周王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王权进一步加强。就是到了成王的儿子康王姬钊时,周天子仍然保持着至高无尚的权威,成王、康王执政的时候,离周朝开国不久,他们知道创业的艰辛,身边又有周公、召公这样的大臣辅助,在这四十多年中,周朝的政治比较清明,统治比较巩固,经济上一片繁荣景象,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可是到康王的儿子昭王姬瑕即位的时候,周王朝就开始衰落了。周昭王自幼生长在王宫中,哪知道创业守成都都非易事,只见父王在宫中一坐,就有文臣武将去听命办事;外邦诸侯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并不费什么力,就觉得这天子当起来也很容易。于是,周昭王就开始沉溺于享乐,不理朝政,周朝因此开始衰落,一些分封出去的诸侯也不大尊敬这位天子了。这昭王最喜欢的是奇花异草,最爱...
· 没功绩、失民心都无所谓此昏君强行封禅泰山的原因竟…
提起宋真宗,可能很多人一下子记不起这位皇帝有什么特点。但提到“杨家将穆桂英”、“澶渊之盟”便能轻易想他。就是这样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却为了一时颜面干出了贻笑大方的事情,而且还是通过贿赂自己的大臣。一、得意忘形景德元年,辽国数十万大军南下攻宋,兵临澶州,直逼汴梁。宋廷朝野震动,宋真宗畏战,又赶上王钦若这等奇葩,于是大家商量怎么迁都。宰相寇准力排众议,“押着”皇帝御驾亲征,终于与辽国在澶州立下合约,开启了长期和平的状态。但是澶渊之盟是在宋军占据军事有利局面下签订的合约,以每年向辽输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军事赞助费”为代价取得的成果。▍澶渊之盟是在宋朝军事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屈辱性合约,它开了赔款的先例,给宋朝的朝政和民众增加了很重的负担。图片来源网络但终究是和平了,失去军事威胁的宋真宗也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心思,施政方阵上也日趋保守。“五鬼”之一的奸臣王钦若抓住机会,用赌博比喻澶渊之战,...
· 刘备伐吴失败真的是因为诸葛亮未参加的原因吗
刘备伐吴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而这场战役最后带来的结果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历史上对于这场战役的研究非常的多,其中除了失败原因和该不该打等重要因素之外,最受重视的就是刘备当年那场战争动用了多少的兵力。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演义中所受的刘备兴兵70多万肯定是不可信的,毕竟当时刘备治下也才这么点人口,根本不可能支撑起这么多的士兵,而根据史书来看当时刘备的总兵力也就是10万出头,排除当时必须用来防守曹魏的几万之外,能够拿去和东吴作战的其实也就是7万,再加上战线很长,沿途需要留守部队,所以真正能够和东吴打起来的也就是4,5万人,而东吴一边的人可能更多一点,妥妥的五万左右。从上文可以看出来刘备其实在兵力上是完全不占优的,而且刘备的兵种其实也不占优势,众所周知,东吴的水军是很强的,而刘备的水军相比来说就差了很多,历史上也没有他大规模造船或者训练水军的记载,以这样的水军战力想要击败水军格外强大的东吴是不现实的,...
· 项羽的失败是因为自己的时不利吗
数百年间,京剧名篇《霸王别姬》因演绎了西楚霸王项羽与爱妻虞姬生死决别的动人故事而广为流传,戏文中有关“项羽时不利”的内容,似乎成为了西楚霸王末路归途的一句喟叹。项羽时不利,究竟该当何解?关于这个疑问,恐怕大多数读者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实际上,“项羽时不利”的说法,出自汉代的一首楚辞《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英雄末路的悲壮挽歌,其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时被兵围垓下的西楚霸王项羽。众所周知,秦亡之后,两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天下的统治权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决战,史称“楚汉争霸”。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刘邦领导的汉军取得了胜利,将楚军逼到了垓下绝境。项羽兵败垓下后,心知大势已去,抱定了决一死战的决心。然而此时,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曾随他出生入死的爱驹乌骓马和爱人虞姬。于是,倾心相爱的两人在虞姬的歌舞声中诀别,最终,虞姬自杀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