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驻守街亭时为什么非要选择在山上扎营?
很多人都不了解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驻守街亭时,非要选择在山上扎营?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建兴六年(公元223),诸葛亮正式展开了对魏国的北伐,这是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可就当形势正好时,街亭守将马谡却不顾诸葛亮的多次叮嘱,抛弃街亭而守孤山,导致蜀军的咽喉之地街亭却被魏军攻下,诸葛亮不得不放弃这次北伐的战果,此后蜀国失去了北伐魏国最好的机会,之后的几次北伐没有一次能够有第一次北伐的成果,可以说马谡背上后世骂名是一点不冤的。
那么问题来了,马谡为什么不听诸葛亮的话当道扎营?要知道马谡并不是一个军事白痴,不然诸葛亮也不会把他当作心腹更不可能把防守街亭这样的重要任务交给他了,马谡在早期对南蛮作战时就已经展露了自己能力,他建议诸葛亮对付南蛮要以“心战为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屯兵孤山其实也有他的目的,但是这些目的却都不符合当时街亭战场上的实际情况。
第一个目的就是居高临下。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街亭之战中,魏军骑步五万人,而蜀军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马谡的兵力严重不足,因此他才会想据山而守,如果魏军胆敢进攻,蜀军居高而下,以逸待劳还可以打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但是马谡却错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当时的诸葛亮根本不需要马谡打什么反击战只要马谡能够拖住魏军主力就行了。当时的蜀国正在猛攻战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将高刚已经有投降之意了,诸葛亮只需要马谡够撑到蜀军主力回援,而马谡却想用街亭之战作为自己军事上的一个亮点,打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最终却自食苦果。
第二个目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兵退无可退自然会爆发出高昂的士气和惊人的战斗力,马谡自然也有这样的想法: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但是马谡却又没有考虑到,项羽、韩信都是没有办法而为之,而他则是自断后路主动把水源放弃。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来蜀军依靠泉水完全不必为水发愁,如果当道扎营的话蜀军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张郃为了救祁山不得不进攻。而马谡主动放弃水源,据守孤山,就相当于把主动权拱手让人了,张郃把水源一断,就变成马谡不得不进攻了,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把战略主动权拱手让人只能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马谡据山而守的目的,其实在兵书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却只知道照搬兵书而不考虑战场的实际状况,如果他能够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再加上王平的辅佐,那么守住街亭应该不会是太大的问题,如果能够守住街亭,稳固陇右,那之后的作战就有了更大的赢面,克复中原也不是没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魏国也把防御重心从东吴转移到了蜀汉,蜀汉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机会,马谡即使是死也弥补不了他的罪过,背上千古骂名也是活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