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朱允炆削藩有错吗?最后只是可怜了宁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49
转发:0
评论:0
朱允炆削藩有错吗?最后只是可怜了宁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允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朱允炆作为朱元璋指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允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朱允炆作为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只在皇帝的位置上待了四年,而且这四年还基本都在和自己的亲叔叔朱棣打仗,最终年纪轻轻便丢掉皇位,落了个的下场,因此说他是明朝最憋屈的皇帝也不为过。众所周知,朱棣之所以不顾朱元璋遗训,悍然发动靖难之役,最大的诱因就是朱允炆的削藩行动——作为实力最强的藩王之一,朱棣本就不情愿向自己年幼的侄子俯首称臣,如今他还要削自己藩,他自然不能容忍,于是与道衍合谋,找了个“清君侧”的蹩脚理由,毅然决然的起兵造反了。

image.png

  所以,后世评价这段历史,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是朱允炆坚持采取削藩政策才逼迫朱棣造反的,说白了,就是认为朱允炆削藩是不对的。那么,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时局:当时朱允炆刚刚二十出头,初登大位,他的二十多个叔叔镇守全国各地要塞,尤其是燕王、宁王等人,手下兵多将广,自身又军功累累,不管是能力还是资质都甩朱允炆好几条街,关键是朱允炆身边除了方孝孺、齐泰等一帮儒士文官,基本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帮手。可以说朱允炆是名义上的皇帝,而的叔叔则是实质上的霸主。因此,朱允炆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必须打破这种局面,而打破这种局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削藩,这是兵行险招,也是釜底抽薪之法,赢了可以开创自己的时代,输了则只能沦为历史的背景。我相信朱允炆肯定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深思熟虑之后才作出削藩的选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朱棣虽然是受到削藩的刺激才起兵造反的,但是他心里也清楚,削藩是大势所趋,是利国利民之举,他只是不能接受削自己的藩而已。最直接也是最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朱棣靖难成功以后,立刻着手削藩之事,而且手段更加凌厉,就连在靖难之役中为他提供巨大帮助的宁王都没有幸免,要知道宁王的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朵颜三卫就没有朱棣最后的胜利。由于朱棣的反抗,朱允炆费尽心思直到下台也没有完完成的削藩大业,竟然在朱棣刚刚上台就以雷霆手段给解决了,有时候历史真的就是这么滑稽,你能想到开头却未必能够猜到结局。

image.png

  既然大家都想削藩,那么我们不妨再看看上位者为什一定要削藩。分封藩王制度在明朝之前就由来已久,晋、汉时期达到高潮,当时国中国横行,朝廷对各地约束力极小,最终断送了自己江山。唐朝汲取教训,对各地藩王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制,收回了他们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特权,也取消了各自建国的封号,以类似于今天的各省的名称称呼,藩王制度在这个时期名存实亡。不过,到了元朝时期,由于特殊的文化原因,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封藩制度,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不是什么历史的倒退,而是他们的地盘确实太大了,大到以当时的通讯手段及管理手段,已经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指挥,而且他们这种制度类似于一些少数民族的统领与各族族长的关系,大家名义上是隶属关系,实际上各自独立统治。所以,综合来看,历史上实行藩王分封制度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朝廷外强中干,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藩王制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各藩王对所属封地之内诸事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基本相当于一个小的独立国家,朝廷想要这个地域干点什么事,只能通过本地的藩王进行,虽然洪武后期,朱元璋也感到不妙,收回了各藩王的诸个权力,只保留了军事权力,但是各个藩王根据自己的地位,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行政,而且像燕王朱棣这种军功累累的狠人,地方政府是不敢得罪的。如此一来,一个帝国就被分割成了数个小的王国,他们之间互补想通,朝廷对他们的约束力又小,尤其是明朝,朱元璋一口气封了二十多个藩王,明朝这个大帝国已经被严重分化了。

  第二,藩王高度自制,容易滋生更进一步思想。权力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人在他面前基本没有太大的抵抗力,而且权力越大对更大的权力就越渴望。藩王在各自驻地享受了皇帝一般的待遇,有着掌控一方生杀予夺的权力。然而,对于有野心之人,爱上了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之后,就会不自觉的想要更进一步,也想到天子宝座上坐上一坐,稍有刺激就会铤而走险起兵谋反,朱棣是个例子,后期的宁王也是一个例子。

  第三,诸王与朝廷相互斗法,徒增了国家内耗。宗亲藩王制度下,朝廷与藩王鲜能和谐相处,基本都是朝廷想多管一点藩王想多占一点的局势,无非是谁更占上风,而帝国的很多资源都在这种相互斗争中消耗掉了。皇室自古多薄情,多了这一层斗争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疏忽了,也更容易拔刀相见了。以朱棣发动这场靖难之役为例,明朝建国之时,百废待兴,人民水深火热,好不容易安稳下来了,朱元璋执政后期又陷入了偏执的杀戮之中,。到了朱允炆时期,开始实行仁政,百姓刚刚看到希望,又来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外敌尚未完全消灭,却已经甚嚣尘上。

image.png

  既然有如此多的弊端,朱允炆一心想要削藩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既然削藩是合情合理、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情,为什么朱允炆还是失败了呢?首先,明朝藩王尾大不掉之势已经形成。接力棒传到朱允炆手里,各个藩王势力已成气候,朱元璋强势自然能够镇得住,朱允炆年纪轻轻就很难镇住了,尤其是燕王、宁王这样驻守边关手握军队大权的藩王,帝国的精锐将士大多出自他们之手,朱允炆确实拿他们没有办法。其次,削藩行动有点操之过急。削藩的大方向是没错的,但是他身边的几个儒士,甚至包括朱允炆自己,斗争经验不足,尚未树立自己的权威、建立自己的绝对势力就贸然行动,虽然开始尝到了一点甜头,但最终酿成的是苦果。最后,斗争经验稍有欠缺。就算是朱棣造反了,也是一个藩王对抗整个国家,朱允炆还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只是他的军事斗争经验确实太弱,接连犯了关键性决策失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所以,综合来看,朱允炆削藩并没有错,这是任何一个想有作为的君主都会采取的行动,只是他的削藩的时机和策略稍有不妥,给了朱棣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朱棣敏锐地把握了这个机会。

  对于这次削藩行动,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需要介绍一下,她就是宁王。当年朱棣的军队战斗力虽然不弱,但也不敢说是最强,光是宁王手下的朵颜三卫他就不敢说打的过。朱棣靖难途中遭遇挫折,连忽悠带骗把宁王拉下了水,骗走了他的朵颜三卫。宁王本无反意,只是被坑上了贼船,靖难成功以后,自感不可能兑现朱棣开的空头支票,就提出到一个富庶之地养老被朱棣拒绝,还削了他的藩,他的后代谋反,又碰上了不按常理出牌的王阳明,没用朝廷一兵一卒就给平了反,这一家人算是被朱棣玩的晕头转向,也算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人物,也是可怜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要是朱允炆削藩成功了?明朝就会挺不过一百年
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这个假设成立,明朝将会被北方边患早早地拖死,很有可能挺不过一百年。为什么呢?因为朱允炆削潘成功,都城自然不会搬迁到北京,但长城防线仍然需要驻扎重兵,而这个时候的指挥中枢却在千里之外的南京,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答案显而易见,要么北方早早地形成藩镇,要么北方成为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后方园,甚至最终可能造成南北分裂。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一是会早早地形成藩镇对于明朝来说,外患一直是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朝廷内部想要安稳的发展和生产,必然需要在长城九边驻扎重兵,而且还要长期保持战斗力,这就涉及到军队管理问题。而此时,镇守边疆的藩王被成功削藩,要么内迁,要么没有实权被圈养,但这些军队要有指挥啊,而如果朝廷派遣了镇边大将,那这些大将在远离中枢的环境下,不座大才怪,甚至会相互攻击,彼此吞并,早早地形成藩镇,割据一方;二是北方成为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后方园如果朝廷不派遣镇边大将...
· 朱允炆削藩有五个藩王束手就擒,朱棣是怎么做的呢?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允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要说建文帝朱允炆上位的时候也不过只有21岁罢了,按理说,朱允炆此时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是放在别的朝代或者别的时候,朱允炆还行,他偏偏要面对的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我们都知道,朱允炆之所以登上皇位,直接原因在于朱元璋身上,本来朱元璋早就定下了嫡长子朱标为继承人谁知朱标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非常痛心,无奈一下,朱元璋定下了新的继承人——朱允炆,也是朱标的长子。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遵循父传子的规章制度,朱元璋却偏偏打破了这种制度,把皇位交给了他的嫡长孙。在朱允炆上位的时候,尚有朱元璋的九个儿子还活着,这几个人都是坐镇一方的藩王,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在他们九个人当中,要说实际最强大的还要说燕王和晋王了,手底下各自都有十几万军队,在兵力方面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独立的国家。别看燕王和晋王手上兵强马壮,要说打仗能力最...
· 朱允炆是谁?他最后去哪儿了?
通俗来讲,史上的皇帝要是被夺了皇位,一般有三种下场,一是霸气地自杀而亡,我可是皇帝,生死怎么能由你来决定呢?二是,比较怂包的皇帝,就如南唐后主李煜,投降之后转作臣子,苟活于世,郁郁而终。还是有例外的,比如朱允炆,等朱棣进京到了皇宫大院,留给他的就是漫天大火和烧得认不清人的尸骨。朱允炆说:“你猜,这到底是不是我?”直气得朱棣牙痒痒。朱允炆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也是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的次子。这样一说,好像怎么也轮不到他来做皇帝。毕竟,在他之前还有他爸爸和各位叔叔,还有他的哥哥。先来说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生于乱世之中。他的出生给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欢喜,朱元璋称王时被立为世子。再后来,世子就被立为了太子,那时,朱标才十三岁,未成年。为了培养出合格的继承人,朱元璋可谓费尽了心思。又是请名师,又是严格要求朱标的方方面面。欣慰的是,朱标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可惜的是,朱标没有这个运气当...
· 汉朝时期的推恩令削藩成功为何朱允炆不跟着效仿呢
还不知道:朱允炆为何不效仿推恩令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古以来分封都会给后期统治者带来莫大的麻烦,而王权更是仅次于皇权,汉朝因大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了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同样西晋是也爆发了八王之乱。可是历代开国君王对封王这件事却乐此不疲。同样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也进行了分封。这给后继之君朱允炆埋下了靖难之变的伏笔。朱元璋分封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皇太子朱标之次子。由于朱允炆父亲朱标和长兄虞怀王朱雄英早逝,朱允炆成为了皇位继承人。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承大统,年号“建文”,故被又称“建文帝”。由于朱元璋原来分封的藩王都是建文帝的叔叔,为了避免皇权受到王权的威胁,诸侯国尾大不掉。于是建文帝着手准备撤藩。朱允炆(影视形象)建文帝先后废周王、岷王、齐王、代王为庶人,降旨严厉批评湘王,致使湘王阖宫。进而下令不准亲王节制文武吏士。削除内地诸王之后,开始把矛头指向燕王。...
· 朱允炆在削藩过程中为何错过解决朱棣的最好时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七月,朱元璋选人员轮流到文华殿侍奉十六岁皇太孙朱允炆。八九月,三十三岁的四皇子燕王朱棣与其他兄弟王爷陆续来朝。在见所谓皇太孙时,心里不服,但表面上还是毕恭毕敬的行了礼。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皇太孙朱允炆十九岁。二月份,三十六岁的燕王朱棣率军巡视大宁(今山西省临汾市境内)。三月份,又在彻彻儿山打败敌人,径直追到兀良哈秃城才返回。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二十一岁,不得不再面对至亲离世,而燕王朱棣三十八岁。闰五月八日,朱元璋病情突然恶化,看来也快到时候了。果然两天后,便在西宫蹬腿走了,活了七十一岁。很明显,没活过。可时间不给机会了,给朱允炆留的时间也不多了,甚至给朱标这支血脉的时间也不多了。网络配图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了一道最后诏书:“朕当皇帝三十一年,忧心天下出路,才日夜操劳,希望天下百姓都获得看得见的好处。只可惜,出身卑微(临死前,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