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为什么会罢游归家教学?他有多少学生
东汉太学生领袖郭泰,罢游归家教学,其学子多达千余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郭泰字林宗,又字有道,东汉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市)人。郭泰出生于贫寒的家庭,幼年丧父,与淳朴善良的母亲相依度日。母亲虽不识字,但却督促他读书,使他成为全村人称赞的“小神童”,日后他成为大学问家,被天下人尊敬为“东国人伦”。郭泰长大后,母亲想让他去县廷做事,他说:“大丈夫焉能处斗管之役乎?”他便离开家乡,步行寻找名师求学。不久,他衣衫槛楼地投到河南成皋大儒屈伯彦先生门下,经三年苦读,博通经传,并“善谈论,美音制?”,成为大学问家。
随后,郭泰游学京师,准备施展抱负,但他看到朝廷中宦官日益专权,排斥正直大臣,政治腐败加剧,最高统治者醉生梦死,沉淫于犬马声色之中,而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心中非常苦闷。这时,太常卿赵典举荐他,司徒黄琼征召他,他都坚辞不就,许多朋友劝他入仕,他也谢绝了,立志“优游卒岁”,“淡泊终生”,被同郡人宋冲赞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匹敌者”。后来,他与大名士符融交淡,其才华得到赏识,被符融推荐给时任何南尹的大学者李膺。李膺有“天下楷模”之称,受到李膺嘉许之人,便被时论谓之“跃龙门”。
李膺性格孤傲,一般人难以接近,但他与郭泰彻夜长谈后,说他平生所识之士“未有如郭林宗者”,此语一出,立刻使郭泰成为名震京师的焦点人物。由于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以太学生为主的“清议”力量大长,郭泰关心社会,进入太学广泛宣传,并借助李膺、范湾等清正官吏互为援引,对宦官干政进行抨击,从而使郭泰与李膺、范湾等成为被社会推重的“八顾”,即八个德高望重之人。
汉桓帝延熹九年,“党锢之祸”起,李膺、范湾、陈蕃、杜密等百余名社会贤达及干才被诬下狱至死,一千多名太学生被囚、流、徙、废、禁者达六七百人,“清议”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东汉政治已是“天下所废,不可支也”。由于郭泰虽为太学生领袖,却是布衣白丁,又没有直接与朝廷和宦官对抗,幸免于难,但他对政治彻底心灰意冷了,决定罢游归家,侍养老母,闭门讲学,惠及桑梓。这正应验了范湾对郭泰的评价:“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郭泰有识人之才德,对奖掖后学不遗余力。
陈留人茅容,侍母至孝,经郭泰指点成了一方名士。漆工申屠蟠,经郭泰点拨,成为东汉著名的经石学家。对一些有恶迹的少年,他也“悔佝善导”,使之走上正路。据传,郭泰成名后,曾在河南陈、梁之地求学访友,一次途中突遇大雨,无以挡雨,头巾被淋湿,一角下垂,路人见他戴的头巾两角一高一低,便纷纷效仿,一时竟被誉为“林宗巾”,形成“天下争戴林宗巾”之风气。他从京师返乡时,到黄河渡口为他送行之人达到数千人。他回乡设教讲学后,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子也多达千余人,形成了黄河以北最大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
建宁二年(169年),郭泰病逝家中,年仅四十一岁,可谓英年早逝。四方之士赶来送葬者成千上万,“负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途”。东汉大书法家蔡邕亲自为其撰文并书写墓志铭,《昭明文选》收录有这篇墓志,因其人奇、书好、文美,被称为“三绝碑”。蔡邕书毕,极感慨地对河北名士卢植说:“吾为碑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故此碑又称“无愧碑”。此碑立于建宁三年(170年),北宋初期尚存。《太平寰宇记》记载:“汾州介休县郭林宗,家在县东二十里。周武帝时除天下石碑,惟林宗碑诏特留。”但欧阳修《集石录》、赵明诚《金石录》均不记此碑,推测北宋中期已亡失。
光绪《山西通志·金石记》载,今所见“无愧碑”者有三:一为傅山摹刻,一为郑篮重书者,一为姜任修摹者。今郭泰墓前的碑刻为傅山摹刻者,傅山于碑后跋云:“此碑在南渡之前,已不可见。而今乃有藏此碑者,吾从汾阳曹孝廉伟得一本,不知近代何人补书,陋甚,不知青螺所赏识以为碑者又何本也?”山西省图书馆藏有傅山摹刻之拓片、姜任修之拓片。据方志学家今人刘纬毅先生考证,郭泰碑仅比立于东汉建宁元年九月辛酉的《绛邑长遗爱碑》晚二年,是山西省现存的第二块汉碑。有郭氏家谱研究者研究了山西历史上郭氏名人指出,“林宗振汉,子仪响唐”,无出其右者,郭泰无愧于山西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