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土木堡之变”之后,他推举新帝挽救了国家的危亡!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5
转发:0
评论:0
“土木堡之变”之后,他推举新帝挽救了国家的危亡!,“土木堡之变”之后,他推举新帝挽救了国家的危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

  “土木堡之变”之后,他推举新帝挽救了国家的危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解押到也先的大营中,也先高兴得不得了,他看到英宗十分驯顺,就想利用英宗进行讹诈,企图不战而胜取得大明的锦绣江山,于是他让自己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看管英宗,在生活上优待,加以拉拢。

  英宗想简单了,他认为也先要的只是大明的钱财,而不是大明的江山,可以用金银财宝来赎自己,就向也先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写信给北京,到皇宫里多拿财宝来赎。伯颜帖木儿也想趁机勒索,同意把信送出,这封信先送到明朝怀来卫的守臣,又由守臣派人连夜送到北京皇宫,孙太后和钱皇后接到此信,知道皇帝被俘,号啕大哭,宫里乱成一团。

image.png

  明英宗

  次日孙太后搜刮宫里所有的奇珍异宝,用八匹马来托运,打算赎回英宗,钱皇后也把自己珍藏的宝物一起加进去,以为送的礼物越重英宗就可以回来的越快,可惜礼物送出之后,犹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当时还是秘密进行的,最后土木堡惨败的士兵跑回京城,皇帝被俘的消息已经封锁不住了,京城的富豪纷纷把财物南运,人心惶惶。

  8月18号即土木堡之变的三天之后,孙太后在皇宫中召集群臣商议国事,她泪流满面,向群臣公开了皇帝被俘的消息,希望大家以国事为重,各进忠言,商讨战守大计。

  此时分为两派,有的希望迁都南京,认为京城守不住了。最先发言的是翰林侍讲徐珵,他是苏州人,过不惯北方的生活,在土木堡之变以前,他就把家眷和财物偷偷运回南方去了,这时他趁机大发议论,说:“既然太后要我们各进忠言,我就不妨直说,我们50万精兵已经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这京城里的老弱残兵不满10万,如何御敌?如果京城一旦不守,大明江山就保不住了,不如现在早定大计,迁都南京,还可保住半壁河山,维持一个南北朝的局面,请太后当机立断,即日迁都。”

  兵部侍郎于谦反驳道:“成祖皇帝把陵墓建在北京,就是不让子孙再把京城迁回南京,我们迁到南京,敌人就追不到南京了吗?京城乃天下根本,岂能轻易放弃,宋朝避敌南迁,最终还是灭亡,这个惨痛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为今之计只有激励军民,征召勤王兵马,誓死保住京城,不能有任何别的打算。”他最后说到:“凡是主张南迁,轻易放弃京城的,就是千古罪人!”

  于谦的发言得到了群臣的响应,孙太后也为之动容,于是全场一致做出了誓死守卫京城的决定,孙太后命令英宗之弟,刚满20岁的郕王朱祁钰暂时代理皇帝,又命于谦代理兵部尚书的身份承担起保卫京城的任务,于谦欣然受命。

image.png

  明景帝

  于谦临危受命,迅速收编从土木堡逃回的士兵,招募新兵,并飞调南北两京的预备部队,沿海防倭寇的部队,前来保卫京城。经过几天的整顿,京城防务有了眉目大小,街道次序井然,士兵各守岗位,军心振奋,前几天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神情迅速改观,年轻的郕王非常高兴,于8月21日正式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

image.png

  于谦

  还有一件事必须得做,土木堡惨败的罪责由谁来负?8月23日,有都御史陈镒等人联名上奏,要求公布祸首王振的罪状,满门抄斩。郕王迟疑未决,百官伏地痛哭,不肯起身。王振的爪牙锦衣卫指挥马顺,竟然还厉声的斥责百官说:“王振已经死了,你们还啰嗦什么?”给事中王竑怒不可遏,一跃而起,揪住马顺骂道:“你是王振,早该正法,今日还敢无理,岂不是自己找死。”说完在马顺的脸上很咬一口,百官一拥而上,活活把他打死。

  最后郕王下旨:处死王振的死党太监毛贵、王长随。百官当场把两人打死,鲜血从两人的鼻口中流出来,一直流到大殿的台阶下。

  被百官当场打死的三个人摆在东安门外示众,过往行人都争着来踢几脚,以泄心中之恨,王振全家都被斩首,查抄王震家产时,供活金银60多库,玉盘100多面,七尺高的珊瑚树20多株,其他珍宝不计其数,到这个时候,才人心大快,全城居民欢声雷动,坚定了保卫京城的决心。

  此时的也先带着英宗往京城赶来,他认为京城垂手可得,大明的江山也垂手可得,答应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英宗,又威胁利诱,英宗只好听他的摆布。在城门下令守将开门,守将门左右为难,于谦和同僚们商量,要粉碎敌军阴谋,有必要拥立郕王为新皇帝,得到孙太后的赞同,郕王还在犹豫,于谦愤然说:“这样完全是为了国家,请殿下不必推辞,郕王这才同意”。

image.png

  也先

  9月6日郕王在群臣拥戴下,即皇帝位,为明景帝,此时人心才逐渐安定,他继位之后,立即召见于谦,商量保卫京城的大计。

  也先知道了,明朝立了新皇帝,自己手中的英宗,已变成了废物,十分扫兴,这年十月初也先集聚各路兵马,携英宗大举南侵,声称要一举夺取北京,重建大元帝国,逼迫明朝南迁。

  此时得到紧急军报,景帝命于谦指统一指挥,10月11日黎明,不断传来呜呜的号角声,瓦刺军的前锋到达西直门外,于谦不让他们喘息,立即派出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出城应敌,力斩敌军数百人,生俘头目一人,初战告捷人心振奋,当天夜里于谦又派精兵袭击瓦刺军营,大有斩获。也先这次进兵是倾剿而来,想在几天之内攻下北京,想不到明军的阵容已经今非昔比,一天之内连吃败仗,感到进退两难。

image.png

  兵临城下

  从11日到15日,双方相持5天,瓦刺军的进攻受到了坚决的反击,死伤惨重,讨不到半点便宜,也先觉得攻城已经无望,又探听到明朝各路勤王兵马就要到来,自己的归路有被切断的危险,只好决定退兵。15日夜间,瓦刺军全部拔营撤退,于谦命令将士马不停蹄连夜猛追,沿途百姓也不分昼夜袭击敌人,17日也先残军狼狈逃出紫荆关,退回漠北。在退兵期中,瓦刺军不断受到明军和百姓的袭击,又死伤了1万多人。

image.png

  京城保卫战

  “天之守国门”北京城外的5天激战是决定了国家存亡、民族荣誉的关键时刻,在汉民族英雄于谦的全力指挥下,广大居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终于狠狠的打败了侵略者,挽救了国家的危亡。这次胜利使得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知道了大明帝国的声威,都知道北京是一座英雄城市,这一伟大的胜利将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的史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土木堡之变是怎样的?土木堡之变简介
明军南下作战刚刚结束,迤北的瓦剌发动了对明朝的大举进攻。一四四九年二月,瓦剌也先遣使二千余人向明朝进贡马,诈称三千人,向明廷多邀回赐。王振告礼部依实有人数给赏,并减给马价五分之四。也先大怒,借口明使曾许嫁公主,贡马是致送聘礼,明廷无意许亲,是失信于瓦剌。七月,脱脱不花与也先统率大军,分四路侵入明境。东路军由脱脱不花率领,协合兀良哈部众攻掠辽东,西路军进攻甘州。中路军分两路南下,一路由知院阿剌率领,进攻宣府,围赤城。另一路由也先率领,直逼大同。大同明守军战败,参将吴浩战死。大同败报传到北京,太监王振劝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说: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英宗采王振议,下诏亲征。命太监金英辅佐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太监王振与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官员随军出征。命在京五军、神机、三...
· 土木之变:兵败土木堡
从大同回北京有两条路:一条是经由内侧的紫荆关,一条是经外侧的宣府和土木堡。当时的重镇宣府已经处在最前线,大军如果途经此路,势必要遭受瓦剌的攻击。参将郭登熟悉大同前线情况,他向大学士曹鼐禀报,如果从紫荆关回北京,虽然道路曲折行程远,但能够避开瓦剌骑兵的追击,可保平安。王振一开始接受了这个建议。不过,他有自己的小算盘。王振是山西蔚州人,从紫荆关回北京,可以路过自己的家乡。当年的穷儒生,现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不回家乡光宗耀祖一番,岂不是锦衣夜行!小人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出于一己之私而不顾大局。大军刚出发四十里,他亲昵的小太监凑到身边耳语一番,王振就更改了主意。原来现在大军一路上缺粮,八月初的北方正好是秋收秋藏的季节。他唯恐军队纪律不好,无法控制,何况最近几日大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作战很容易毁坏了家乡的庄稼,于是命令全军北上,改由宣府回京。瓦剌骑兵一直围绕着明朝北征军盘旋,寻找和等待最佳的...
· 土木堡之变
明朝兴起后,蒙汉两族在北方边境的冲突不断。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遣使节2000余人,但诈称3000人向明廷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瓦刺借此挑起事端,兵分四路大举向内地侵犯。针对瓦刺挑起的战事,明英宗不顾兵部尚书邝埜(kuàngyě)和侍郎于谦力谏,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执意率二十五万大军亲征前线,最终酿成祸端,险些亡国。明英宗朱祁镇画像明军一开始制订的战略计划其实很简单:率领大军出大同,在大同北面与瓦剌军主力决战。然而,受英宗崇信的王振独揽大权,随征文武大臣无法参与军政,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一个没什么文化,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宦官来统领几十万大军,本就荒唐可笑,但迫于王振的淫威,无人敢提出异议。许多大臣上奏反对皇帝亲征,都被王振驳回,甚至还有甚者,因反对出征而被王振打了板子。王振画像1449年7月17日,明朝大军出征。据当时边关急报,蒙古军大约只有两三万人,王振...
· 土木堡之变的时间土木堡之变有什么影响
明朝土木堡之变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土木之变”。土木堡之变时间为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的地点是今天的河北怀来东,具体是指明英宗当时听信其宦官王振的提议,不顾大臣的反对,御驾亲征瓦剌,最终惨败,自己被俘虏到北方草原的历史故事。明英宗像土木堡之变时间正值明朝明英宗当政,背景为发生土木堡事变之前,瓦剌隶属于明王朝的统治下,所以每年瓦剌都要向明王朝明英宗进贡。起初,进贡的礼节使者少,贡品优质,后期随着使者的增加,贡品的质量下降,明英宗不再给对方更多的赏赐,瓦剌捞取利益的计划没有得以最终实现,并得到了明王朝的制裁,终于恼羞成怒,决定借用此借口,进行叛变进军大明朝。因此于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北征瓦剌,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发生在一四四九年,大明王朝一片混乱,当时由于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的怂恿,不顾大臣反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最后作战不力,五十万大军全...
· 什么是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结果怎样?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今河北旮怀来县的土木堡,曾发生过一场明朝军队同瓦剌军队的大战。战斗的结果,明朝的皇帝成为瓦剌的阶下囚,50万明军全军覆没。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蒙古族的瓦剌部迅速强大,经常侵扰明朝北部边境。公元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进攻明朝。前线告急,震动朝廷。宦官王振力主明英宗亲自率军迎战,企图侥幸取胜。大臣们竭力反对,明英宗不听。经过两天仓促准备,王振挟持英宗,率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明军一路上为狂风暴雨袭击,将士饱受饥寒,士气大减;前线又时有战败消息传来,军中一片混乱。到达大同以后,王振得知各地明军惨败的真相,慌了手脚,竟不战自退,急令班师回朝。王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便邀英宗“临幸”他的老家。可是大军刚出发,王振又后悔了,怕毁坏自己田里的庄稼,于是又下令从原路折回。这就使瓦剌军赢得了时间,逼近明军。当明军退到土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