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其实他被世人误会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赵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为了兼并战乱不断,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出大将白起发起了长平之战,最终赵国惨败。这一战影响巨大,不仅重创了赵国,还给东方六国带来极大的威胁。而原本强大的赵国,由此一战从此一蹶不振,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所有责任都归到了赵括身上。那么真的就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葬送了赵国吗?
恐怕事情不是这么的简单,这场战役的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背后三个致命的原因所导致,不是简简单单把责任全部推给赵括就完事了。
其一,赵国自身没有认清形势,长期疏于上党的防御。从整个大局来看,秦国的逐渐强大,蚕食东邻的野心早就暴露,而赵国却从未重视过。上党原本是韩国的领地,但是对于秦国来说这是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只有拿下了上党,秦国便可以大规模地向关东六国进行军事行动。而对赵国来说同样是如此,掌控上党,便可以阻止秦国的东进。但是赵国始终没有真正看清形式,一直以来疏于对上党的防御,根本没有布置足够的军事力量。以至于被秦国取得了上党郡治。
当这个时候赵国开始重视派廉颇前来的时候,时机已经晚了。这个时候的局势已经是完全不利于赵国,而廉颇的坚守不出战略也是丝毫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个时候赵孝成王为了战局,派出了赵括,全面指挥长平之战,但是此时的局面依然难以挽回。要知道廉颇对战白起也是毫无办法,再换作赵括来接手这个“烂摊子”,当然存在战败的可能性。而我们却习惯性地把战败的原因归咎于赵括,这样合适吗?
其二,后勤补给的断绝。虽然赵国后来派了一大批援军过来,但是同样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粮草的需求大增,极大的增加量后勤补给的压力。当赵括接手指挥的时候,再也不能像廉颇一样坚守不出了,因此此时的粮草供应已经被秦军断绝,而军中粮草又不多。若是还是按照廉颇的打法固守不战,那么还没战进士就饿死了。
同时,赵括这支部队彻底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可谓是孤立无援。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坐以待毙,二是主动出击搏一把。毫无疑问当然要选择搏一把,不管怎么样,最起码有扭转战局的可能性。可惜的是赵括中了白起的计策陷入重围,最终战败身亡,赵国惨败。但是赵括死得英勇,不畏强敌,拼死一搏,岂不悲壮!
其三,严重疏于外交。在刚开始赵国与秦军相持不下的时候,赵国就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外交,想方设法得到他国的援助,以共同对抗秦军,增加胜算的可能性。可是赵王却不以为然,而且当时也不是没有大臣想到这一点,楼昌和虞卿曾就上言建议赵王,外交上联盟齐国和楚国,便可使秦国退兵:“齐楚救赵,来则退兵!”可是赵王却不听,反倒一心想着和秦国谈判媾和条件。
而原本有意派兵援助赵国的诸侯,看到赵国一心媾和于秦。明知赵国有难,到最后谁也不愿意再插手救援。如此一来,使得原本就处于劣势的赵国更加的孤立无援了,此战的惨败已成注定。
所以说,赵国的惨败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赵括,而是赵国本身就存在严重的问题,就算赵括能力再强恐怕也难挽回注定的败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