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姜维跟诸葛亮相比谁厉害?他差在哪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2
转发:0
评论:0
姜维跟诸葛亮相比谁厉害?他差在哪,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三国演义》中九伐中原的姜维,在历史上比诸葛亮差在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三国演义》中九伐中原的姜维,在历史上比诸葛亮差在哪?《三国演义》里,姜维可以称得上后三国时代最耀眼的人杰之一。在罗贯中的艺术塑造下,姜维武艺高强,智谋超群,加上过人的胆略,以至于其“九伐中原”的精彩程度完全不输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

  可以说这是小说家笔下极高的赞赏。

  然而正史里却不是这么回事。陈寿写《三国志》替姜维立传,对他的评价并不友好: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短短一句话,直接将姜维坚持一生的北伐断言为“追名逐利”、“穷兵黩武”,其言辞之犀利,可谓毫不留情。

  而与此同时,作为姜维的前任——诸葛亮五伐中原获得的评价却是“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被委婉地称为“有风度”的失败。相比之下,二人高低立见。

  结果如此,必是原因所致。那么,如果我们以后世人的视角来审视姜维的北伐,他究竟比诸葛亮差在了哪里?

image.png

  先从一件小事说起。

  公元261年,东吴大臣薛珝因购买战马一事奉命出使蜀汉。归来后,吴主孙休问及当今蜀汉国情,他回答说:

  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大意是:主上暗弱而不知道臣子的过错,臣子也苟且着得过且过,朝堂上没有一句正直的谏言,田野间却满是饥饿的农民。

  这句来自盟国使臣的答话,因其具备的客观真实性,历来被当作蜀汉后主刘禅主政时期昏庸无能的证据之一。但其实从北伐角度看,这也恰恰暴露出了姜维北伐的第一个问题——内部混乱。

  这种混乱首先体现在朝政上。

  在诸葛亮时代,蜀汉的朝政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高效廉明。

  由于刘备去世前赋予了诸葛亮“君可自取”的政治遗嘱和诸葛亮本人多年来早已积累下的权威,受托孤之命后,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势可谓说一不二。

  而他利用这份优势,快速建立了蜀汉最初的朝局:以蒋琬、董允、郭攸之、费祎等为主的优质官员在成都理政,将军向宠等掌管中央禁军,尚书令李严率军把守江州防范东吴,自己则率主力屯田汉中,伺机北伐。

  这种分工明确、军政结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蜀汉朝政的高效率运作,故而十分有利于诸葛亮的对外战争。

  而到了姜维时期,这种“高效廉明”的朝政格局很快被破坏,其原因在于刘禅亲政。

  在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费祎以及“嫉恶如仇”的一代贤相董允接连去世后,刘禅之前被约束的昏庸无道很快便显露了出来。

  他亲自掌政后,不但肆意重用黄皓、陈袛等无能小人,又仅凭诸葛亮的名声连续提拔才能并不出彩的诸葛瞻(诸葛亮之子),此外更是随意任用朝堂之上的阿谀奉承之辈……

  这种由皇帝带头的做派,引发了朝堂上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甚至互相的局面,后果便是直接导致了朝政的混乱不堪,继而严重影响到姜维出兵北伐的后方安稳——甚至到最后姜维本人还不得不远离成都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与此同时,朝政的混乱不堪,又自上及下地影响了蜀汉的民生基础。

image.png

  民生基础是发动北伐征集兵员、粮饷、器械的直接来源。在诸葛亮时代,由于蜀汉朝政的高效廉明,各地的官员严格执行朝廷的诏令,“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

  大多数时候,诸葛亮通过促进蜀地农业、水利、丝织业等发展,使整个蜀汉的民生基础得到比较大的提升,以保证北伐战争具备良好的兵员补充、粮饷供给。

  然而进入到姜维时期,情况再一次类似。由于皇帝昏庸,朝政昏暗,各地官员大多换成了压榨百姓的无能之辈。

  在他们的治理下,整个蜀地成了“经其野民有菜色”,人口和经济发展都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民生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而这些,自然而然影响到了姜维北伐时筹措兵员、粮饷、器械等,军队的战斗力变得大不如前。

  因此,在后方不稳以及军队素质下降的情况下,姜维发动的北伐往往虎头蛇尾,甚至会出现大败而归的时候,相比诸葛亮时众志成城、兵精粮足的北伐,便已然输了一个档次。

  如果说尴尬的内政不是姜维所能控制的(相比诸葛亮是整个蜀汉的实际领袖,姜维只是一个军事统帅),怪不得他,那么后来在军事领域出现的问题,便只能是他的原因了。

  姜维在军事领域出现的问题便是在北伐战略上的失当,其具体体现在:

  众所周知,蜀汉仅有一州之地,相比于独占九州半的魏国,实在是小的可怜。按道理,这种以小博大的局面,本身就要求小国必须得“精打细算”、“量入为出”,而决不能凭一时之勇,只可惜姜维没能明白。

  从他北伐的次数看,在公元238-262年,这25年间,他一共发动了11次北伐,平均两年便有一次大规模军事活动。

  而如果细分的话,从238-253年,这段时期蒋琬、费祎主政,还能有效地控制姜维的北伐欲(这16年6次北伐,频率正常),但当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后,在军事活动上姜维便彻底失去了束缚,此后连续五年间每年一伐,直到景耀五年(262年),蜀汉灭亡的前一年。

image.png

  北伐过于频繁的后果便是徒耗国力。

  相比诸葛亮时代,蜀汉的每一次大规模战争:平定南中(225年),第一伐(228年)、第四伐(231年)、第五伐(234年),都是有规律有节制的每三年一次(第二、三伐是局部战争)。

  休战期时,在史书上经常可以看到“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劝分务穑,以阜民财”、“劝士休农于黄沙”……这些恢复国力的举措,加上朝政的良好运作,诸葛亮北伐过后,即使无功而返也不至于国力受损,甚至往往还通过蚕食雍凉能有所得。

  而姜维北伐则远不及此。他“自以练西方风俗”,又“负其才武”,志在割据凉州,便毫无节制地频频出兵北伐,结果导致了国力的严重损耗。如《三国志.谯周传》: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异同记》: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

  更严重的是,姜维北伐过于频繁还招致了蜀汉军政两方的一致反对。车骑将军张翼“每与廷争”,强烈反对频频出兵;谯周作《仇国论》;诸葛瞻说自己有三罪,其二在于不能“制姜维”;黄皓“阴欲废维树宇”,想让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甚至老将廖化到最后也认为姜维实是穷兵黩武……此外诸如董厥、樊建、杨戏这些人,也是纷纷站到了姜维的对立面。

  这种由北伐引起的无端,使本来就混乱不堪的朝政变得更加暗弱不举,加速了蜀汉的内耗。

  第二,除了过于频繁,姜维北伐战略的失当还在于攻守错位。

  从先天的地理环境看,蜀汉据有川蜀之地,以汉中为门户,与中原隔着高大的秦岭,显得易守难攻。

  诸葛亮时代,其根据蜀汉是小国、难以承受高风险的原则,制订了以守为主、以攻为辅的北伐基本方案:以汉中为驻军、屯田基地,出兵由斜谷道穿过秦岭出祁山,伺机攻占凉州。

  这种方案的缺点在于运粮艰难(因为要穿过秦岭),但好处在于北伐遭到失败或敌国来犯时能迅速回防保卫汉中,比较符合蜀汉小国的国情。

  然而姜维掌军后很快改变了这一保守方案。他的想法是保守战略虽然安全,但不能对敌军造成有效杀伤,因此决定将汉中门户松开,把故汉中太守魏延的拒敌于外方案改为歼敌于内:

  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他撤了汉中的严阵以待,取而代之的是:

image.png

  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这种方案,在姜维北伐处于攻势时显得比较有利。他可以将蜀汉的军事中心从汉中移至武都一带(靠近前线,利于运粮),同时“诱诸羌、胡以为羽翼”,对魏国的凉州地区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中最成功的一次是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数万军队(连诸葛亮也没能达到如此地步),如果能攻陷狄道,便是真的做到了割据凉州,可惜魏国征西将军陈泰及时赶到增援,致使汉军功败垂成。

  然而,高回报也意味着高风险。当后期蜀汉国力空虚、姜维无力北伐而魏军主动进犯时,这种方案则变得极其虚弱而危险。事实上,263年钟会率军进犯汉中,由于叛徒蒋舒的出卖,汉中的“歼敌于内”方案立刻全面失效,加上邓艾偷渡阴平,最终造成了蜀汉的灭亡。

  由此可见,虽说期间出现了不可控因素(蒋舒投降),但姜维的高风险战略安排,也必然要为蜀汉灭国负一定的责任。

  综上两点战略上的失当,便是姜维北伐差于诸葛亮的第二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罗贯中
罗贯中(132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但他的籍贯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一说是庐陵(江西吉安),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后两者不可确考。近年虽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但并未说明其人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据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确有罗贯中,却是另一个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年-约1397年),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最为可能是山东东平人。关于罗贯中太原说,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其他史书不见记载。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不是贾仲明所写;也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存在抄写错误,将"东原"抄成"太原",而且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有关他的许多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因而一直以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延跟姜维谁更厉害?
一直以来认为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魏延生有反骨,留之必反。但是最近看到有些说魏延其实很无辜,只是想继承诸葛亮的事业而已。魏延的个人性格上有很多缺陷,与同僚,尤其是文官、名士存在矛盾,最为突出的就是杨仪,也因此而死。但是所有黑锅都抛给他就不合适了。杨仪也是心胸狭隘的人,他在魏延死后的表现如下。当然,从三国志原文来看,二人争执的起因主要在于魏延,后者得负主要责任。魏延在刘备集团中,前期仅为杂号将军,到镇守汉中时登上人生第一个巅峰,在诸葛亮帐下时登上第二个巅峰,爵封列侯。他的军事能力和功绩,在刘备集团中,仅次于关张马黄诸葛。=魏延的军事生涯是从入蜀战役开始,蜀书记载他:“数有战功”。相比被描述为:“先登陷陈、勇冠三军”的黄忠,魏延的战功估计也就和赵云等诸将相当,没啥好吹的。(黄忠的功劳,入川诸将亲眼所见,因此他封后将军时,只有没亲见的关羽提出了异议,其他人都觉得没问题,足见黄忠功劳之大。而魏延封汉...
· 曹彰跟关平相比,谁更厉害一点?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魏国大将曹彰,蜀国大将关平,出身不凡的他们,谁的武功更高一些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东汉末年里武将非常之多,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可能只会记住战神吕布,武圣关羽。有很多没有入选或者没有被我们铭记的武将,不一定就不行,比如说关平,曹彰。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中的事件发生来看的话,他们两个的武力值要远远超于那些有排行的武将们。他们两人相同点还真的是挺多的,都是三国时期的第二代的武将,一个是魏国曹操的孩子,一个则是关羽的孩子。今天就让小编给你们分析他们两个人到底谁更厉害一点。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关平,在当初襄樊之战的时候,骑着高头大马和庞德打仗的时候,打了将近100个回合的时候,也没有分出一个胜负,最后双方都回到了各自的营地歇息。后面还有一场和徐晃的一场对战中,徐晃在魏军中算是实力比较可以的了,之前关平提刀上去将徐晃打得落花流水,弃马而逃。我们接下来说一下曹彰,在影视剧中还是在史书中...
· 诸葛亮和庞统谁厉害?诸葛亮和庞统差距在哪?
导读: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学者汪宏华最近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讲座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全新、深刻的解评。一、谋士才志存在时间、空间和阴阳差《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就像刘备的异姓兄弟、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较为松散、隐形,仅限于推动哲学从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层面。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
· 三国有勇有谋大将:魏延跟姜维谁更厉害?
一直以来认为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魏延生有反骨,留之必反。但是最近看到有些说魏延其实很无辜,只是想继承诸葛亮的事业而已。魏延的个人性格上有很多缺陷,与同僚,尤其是文官、名士存在矛盾,最为突出的就是杨仪,也因此而死。但是所有黑锅都抛给他就不合适了。杨仪也是心胸狭隘的人,他在魏延死后的表现如下。当然,从三国志原文来看,二人争执的起因主要在于魏延,后者得负主要责任。网络配图魏延在刘备集团中,前期仅为杂号将军,到镇守汉中时登上人生第一个巅峰,在诸葛亮帐下时登上第二个巅峰,爵封列侯。他的军事能力和功绩,在刘备集团中,仅次于关张马黄诸葛。=魏延的军事生涯是从入蜀战役开始,蜀书记载他:“数有战功”。相比被描述为:“先登陷陈、勇冠三军”的黄忠,魏延的战功估计也就和赵云等诸将相当,没啥好吹的。(黄忠的功劳,入川诸将亲眼所见,因此他封后将军时,只有没亲见的关羽提出了异议,其他人都觉得没问题,足见黄忠功劳之大。而...
· 三国有勇有谋大将:魏延跟姜维谁更厉害?
一直以来认为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魏延生有反骨,留之必反。但是最近看到有些说魏延其实很无辜,只是想继承诸葛亮的事业而已。魏延的个人性格上有很多缺陷,与同僚,尤其是文官、名士存在矛盾,最为突出的就是杨仪,也因此而死。但是所有黑锅都抛给他就不合适了。杨仪也是心胸狭隘的人,他在魏延死后的表现如下。当然,从三国志原文来看,二人争执的起因主要在于魏延,后者得负主要责任。网络配图魏延在刘备集团中,前期仅为杂号将军,到镇守汉中时登上人生第一个巅峰,在诸葛亮帐下时登上第二个巅峰,爵封列侯。他的军事能力和功绩,在刘备集团中,仅次于关张马黄诸葛。=魏延的军事生涯是从入蜀战役开始,蜀书记载他:“数有战功”。相比被描述为:“先登陷陈、勇冠三军”的黄忠,魏延的战功估计也就和赵云等诸将相当,没啥好吹的。(黄忠的功劳,入川诸将亲眼所见,因此他封后将军时,只有没亲见的关羽提出了异议,其他人都觉得没问题,足见黄忠功劳之大。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