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对勾践有怎样的认知?范蠡和文种不同的认知导致的不同的命运!
范蠡对勾践有怎样的认知?范蠡和文种不同的认知导致的不同的命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纵观古今,凡成大事者大凡都有这样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能够隐忍,耐性极好;另一个特点则是狠的下心来,关键时候绝不畏畏缩缩、瞻前顾后。这一点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才有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
当时辅佐勾践的有范蠡和文种两位大臣。范蠡虽然没有文种与勾践认识的早,他还是通过文种的推荐才到越王髦下干事的。但若论识人,文种却远不及范蠡。
范蠡之所以最后离开勾践,不愿意在勾践当上霸主后同享荣华富贵,是因为他早就发现了勾践是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的人。
早在吴越战争的一次战役中,吴国大将阖闾不幸被箭射中后,勾践便表现出了不可一世、刚愎自用的一面,无论范蠡如何规劝,勾践都听不进去,结果越国最后被吴国打败,才有了后来勾践十年卧薪尝胆,给吴王夫差当奴使唤的命运。
只可惜夫差没有杀掉勾践,被勾践假意降伏迷惑,最后放他回到越国。
受尽羞辱的勾践从此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最终彻底打败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范蠡离开勾践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觉得勾践的人品也有问题。勾践为了尽快消耗吴的国力,想了一个办法:假装好意送吴国粮食种子,暗地里却命令将种子煮熟再送给吴国。结果让吴国出现大面积饥荒,饿死了许多百姓,让无辜的百姓成为了政治。
这一招实在够损也够狠的,让范蠡感到了勾践的冷酷无情和残忍。
基于以上两点,范蠡在帮助勾践打败吴国实现霸主地位后便决定离开勾践从此隐姓埋名,颐养天年。
范蠡还劝说文种也离开,可惜文种缺乏范蠡那样的远见卓识,对勾践抱着幻想,觉得自己是勾践的功臣,勾践不会对他怎么样。事实证明范蠡才是对的。文种后来因为政见与勾践不同发生争执而被勾践杀害了。
自古就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能够控制住局面,力挽狂澜的君主一方面霸气,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残忍、冷酷、、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一面。
像越王勾践,在他走背运的时候还能够压制自己天性,与臣子商议大事,谦虚谨慎。可一旦掌控局面,得势之后就会忘记以前,忘记曾经共患难的臣子朋友,从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
具体到现实社会中,大家总想跟着一个好领导干下去,但这样的想法真的只是理想化的一个想法。
我们必须明白人心不古这样的道理。人的天性几乎是不可能轻易就会改变的。遇到好的领导固然是你的幸运,也算是三生有幸,遇到了贵人。
但我们也必须做好遇到坏领导的准备。如果真要遇到像勾践那样的领导,在你拿他无奈的时候就得考虑退路,万不得已就要学学范蠡。否则,最后吃亏的就是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