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为什么会被封封在齐地?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身为周武王岳父的姜太公,被封在齐地大有深意,并不仅因为功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678年,在晋国成功取代了翼政权的曲沃系领导者曲沃武公志得意满,在他眼中,以晋国的力量,下一部就是在整合了内部后向外扩张,来达成称霸天下的目标。但是乐极生悲,第二年曲沃武公,或者说晋武公就因病去世,他的位置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晋献公。
在后人看起来,晋武公的死是壮志未酬,显得有些遗憾,但是某种程度上,晋武公的死也可能是“恰到好处”。因为就在两年前的公元前679年,齐国的国君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会合诸侯,成功地登上了霸主的宝座,如果晋武公晚死几年,正面硬刚齐国,他的人生遗憾,也许会变得更大。而这位齐国国君,就是后世流传的“春秋五霸”里,首位称霸的齐桓公。
实际上在关于“春秋五霸”的定义上,除了齐桓公后后来的晋文公以外,剩下的三者从来都有争议。有说是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也有说法是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以及楚庄王和秦穆公中任选其一,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归根到底在于,支撑起他们霸业的,究竟是身为国君的才能,还是综合国力的水平。如果是前者,固然是满足了不少人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但是难免会出现的结局就是“人亡政息”,当拥有过人才能的君主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国家的迅速衰败,各种成功的政策和战略方针没有一个合理的继承,而国家本身的实力又没有一个质的提升,这样带来的所谓“霸业”,在后世的评价体系里自然会打一个大的折扣。
也正因如此,相对于其他几个霸主,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成就,在很大层面,要归功于两国的国力基本盘足够稳定和强大,可以在他们的称霸之后依然维持着比较高的水平。因此,在讲起齐桓公的人生轨迹前,首先要谈的是齐国。
跟我们之前说过的晋国相似,之于周王室最初的分封计划来说,齐国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齐国的初代国君,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智慧化身之一的姜太公,作为武王伐纣战役中的最大功臣,姜尚在周武王正式登上了王位后,便被分封到今天的山东一带建国。把齐国分给元老加岳父的姜尚,武王心底自然是有一番考虑,首先在春秋时期的山东地区远远不是今天的孔孟之乡,先秦时代典籍中所称呼的“东夷”,指的就是当时遍布整个山东地区的异民族,这些部落尚未开化,性情野蛮且战斗力高昂,对于新生的周王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统治威胁。更为重要的,东夷跟业已灭亡的商王朝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商王朝的发源就是来自东夷的某支部落迁徙所至,因此,对于东夷地区的有力压制和同化,对于维持周王朝统治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次,山东的沿海一带资源丰富,有所谓“鱼盐之利”,且土地肥沃,人口充裕。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先天优势,进行针对性的发展,很快就能让这片土地富庶起来,而册封在此的诸侯,也必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对于周王朝来说,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分封给了非功臣和没有姻亲纽带的贵族,反而会成为比东夷更加危险的隐患,基于以上两点考虑,选择姜尚这样的功臣兼近臣来此建国,可以说是最优的选择。
以姜尚的能力,治理这样一片土地自然是得心应手,于是乎在齐国几代人的努力下,依靠海洋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并且以盐业作为中心,同时施行礼仪教化来感召周围的东夷部落,从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多管齐下,齐国的先进生产力很快就让周围处在部落阶段的东夷人纷纷归附,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齐国实力的提升,就这样,齐国在整个西周的前期一直处在上升的状态。
然而福兮祸所依,在国家水准持续走高的状态下,齐国也渐渐孕育出不安定的因素,这点跟发生曲沃代翼的晋国,也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齐国的内乱比晋国来得更早,尤其是这场内乱的起因,并非如晋国般来源于内部大小宗的直接权力争斗,实际上齐国问题的源头,在于周天子跟齐国之间的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