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英宗为什么能两次都登上帝位?原因是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8
转发:0
评论:0
明英宗为什么能两次都登上帝位?原因是什么,对为什么明英宗能在“正统”和“天顺”两次登上帝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

  对为什么明英宗能在“正统”和“天顺”两次登上帝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知道“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央王朝。明朝历经十六帝王,国祚276年,是历史上存世最长的朝代之一。

  在明朝这十六位帝王中,英宗朱祁镇却两次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其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可能还不太清楚。下面笔者根据历史资料,把其中缘故撰写成文,奉献给读者。

  上图_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是宣宗朱瞻基的儿子,宣宗崩后,为立嗣问题朝臣中议论纷纷,传言甚多。张太后为了稳定时局,果断指定九岁的朱祁镇成为明朝第六位皇帝,改元“正统”,庙号“英宗”,史称“正统帝”。当时朱祁镇尚在冲龄,张太后虽然推辞了朝臣们奏请她垂帘听政的要求,但朝政大权仍然掌握在她的手中。

  正统八年,张太后与辅臣“三杨”相继薨猝,朱祁镇亲政,年轻的他凭着一腔热血,想干出一番事业,颇有励精图治,定国安邦的雄心壮志。初时,他能延续“仁宣之治”的兴盛,在朝政、吏治、赈灾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在他的努力下,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国家一度出现了中兴局面。后来,由于宠信善于兴风作浪的宦官王振等人,政治趋于腐败,正统朝开始走下坡路。

  上图_ 明时期 鞑靼 瓦刺 地图

  正统年间,北方蒙古的瓦刺部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也先经常冒领、骗取明朝的赏赐,稍不满意便领兵南下,对明朝边境进行侵扰,甚至围困北京。瓦刺的行为引起了明朝官员的愤怒,在权宦王振的的鼓动下,朱祁镇硬硬拼凑二十万军队(当时明朝大部分军队在外地),令王振监军,准备御驾亲征。朱祁镇为了说服母亲,把自己二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北伐途中,王振听信谣言,随意改变行军路线,使军队身心疲惫,粮草断缺,士气低落,陷入死地。明军退至土木堡,瓦刺军趁机进攻,明军惨败,发生了“土木堡事变”。战死大臣六十六人,朱祁镇被瓦刺俘虏,王振也被部将杀害。

  瓦刺俘获英宗后,如获至宝,大臣建议把英宗当作人质可向明朝勒索财物,被也先采纳。

  明朝得知英宗被俘的消息,朝野震动,议论纷纷,部分大臣建议迁都南京,遭到以兵部尚书于谦为首大臣们的反对。于谦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经孙太后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英宗尊为“太上皇”,并下命令:对瓦刺的一切要求不予理睬。

  上图_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朱祁钰上台,改元“景泰”,是为景泰帝,庙号“代宗”,成为明朝的第七位皇帝。代宗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嗣。

  瓦刺利用英宗为诱饵没有捞到好处,也先率军攻打北京。朱祁钰、于谦等人组织了“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一年后,也先愿意与明朝讲和,并同意送还英宗。

  代宗朱祁钰执政一年来,依靠于谦等能臣,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使社稷转危为安,国家趋于稳定。皇帝的位子只坐了一年,正在得心应手之时,忽闻英宗回来,使代宗心里十分不快。

  为此,朱祁钰派大臣杨善等人前去北方打探情况,他们却趁机把英宗接了回来。史书记载兄弟二人见面,“互致问候,却各藏心机”。此后,代宗把朱祁镇“奉养”在南宫,就这样英宗度过了七年的生活。

  景泰八年,代宗病重,不能上朝理政,朝中大臣不知所措,出现紊乱。这时,武清侯石享、太监曹吉祥等人密谋拥立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正月十七日晨,石享等率兵七千,撞开宫门拥英宗,演出了“夺门之变”,又称“南宫”。

  朱祁镇第二次登上皇位,改元“天顺”,是为天顺皇帝。英宗上台后,首先杀害了被代宗信任的于谦、王文等大臣并“籍全家”,支持拥立代宗的朝廷官员;同时废代宗朱祁钰为“郕王”,囚禁在西苑;而后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一年后朱祁钰病逝,时年三十岁,众多嫔妃被赐于陪葬。代宗被葬于北京西山,是明朝皇帝中唯一一个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同时还被赐了一个叫做“戾”的恶谥。

image.png

  经过七年囚禁生活的英宗,使他受到了磨难和历练,更明白了权力的重要性。复位后他任用李贤、王翱等人治理国家,采取多项措施,稳定了大局。在平定“石曹之乱”后,政治趋于清明,朝政恢复稳定,这时,朱祁镇下旨废除帝王嫔妃殉葬等弊制,去除了施行多年的残酷宗法和封建陋习。他的这一作为,在历史上得到了较高的评价,誉为“德政”。

  天顺八年正月,三十七岁的朱祁镇驾崩,其子朱见深承袭皇位,成为明朝第八位君主,称为明宪宗“成化皇帝”。宪宗上台后虽然为其叔朱祁钰恢复了名誉,但平反不彻底,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朱祁钰才得到彻底平反,谥庙号“代宗”,并承认其功绩。

image.png

  为什么明英宗能在“正统”、“天顺”两朝当皇帝呢?

  他第一次上位,是按照“父终子継”的封建宗法,属于传宗接代为正常継位,这是毋庸置疑的。关于他第二次是如何上位的,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无非有下列几种原因:

  一,英宗被瓦刺送回七年后,代宗病重不能理政,且太子朱见济夭折,没有皇嗣,朱祁镇正好是一个“闲着”的皇帝,拥他复位应该说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二,朱祁镇在“正统”朝时,延续了“仁宣之治”的兴盛,政治较为清明,使当时的社会有所发展,是一位勤政明智的皇帝,在能力方面是无可置疑的,是上位的首选人。

  三,朱祁镇既有作皇帝的经验,又年富力强,本来就是皇帝,只因战败被俘无奈失位。且“正统”朝的遗臣还在,拥护、支持者众多,便顺理成章。

  可以这样说,朱祁镇能够两次坐上皇位,前后执政二十三年,应是当时社会的需要,是历史的选择。虽然历史上对朱祁镇有较好的评价,但他毕竟是封建王朝的君主,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对人民总是进行残酷压榨和剥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朱棣为什么会造反成功并登上帝位?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史上藩王造反不在少数,为何只有朱棣成功登上帝位?原因缺一不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一说起造反这种玩命的危险行为,从史料之中很容易就能够发现,凡是造反的人不是成为一代帝王,就是沦为阶下囚其名声也遗臭万年。在历朝历代的造反大军里,尤以和平年代的藩王造反最为引人注意,藩王造反有一个大优势就是有很好的政治资源。生在帝王之家,作为帝王的儿子,却被分封就藩于诸地,政治经济上有着一方大权,所以造起反来比那些临时组建的农民兵要容易的多。但就算有着这样的优势,藩王的造反也不一定会成功反而经常失败。虽然历史中藩王的造反有很多,但是成功的却唯独朱棣一人。这是为什么?朱棣为什么能够造反成功成为一代帝王?其实他造反成功是有原因的,这几个条件缺一个都会让他失败的。首先驻地这个人有着很厉害的军事能力,作为明太祖的第四子,他在17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燕王就藩于北平了。在他21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他...
· 捡便宜当的皇帝:唐高宗为什么能登上帝位?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并非毫无建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守成君主。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地位是尴尬的,因为前有一代圣君李世民,后有媳妇千古一帝武则天,他们二人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而唐高宗李治,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网络配图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蕴含的神秘意义。更为走运的是,在李治登场之前,争储的双方已两败俱伤。大哥李承乾被废黜,政治生命已经结束。四哥李泰占有优势,但锋芒过露,成为众矢之的。再有,李治还拥有两个有利的条件,其一,当李承乾与李泰争储时,李治置身事外,虽没显示出多少才能,但也没引起非议,这本身就是...
· 捡便宜当的皇帝:唐高宗为什么能登上帝位?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并非毫无建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守成君主。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地位是尴尬的,因为前有一代圣君李世民,后有媳妇千古一帝武则天,他们二人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而唐高宗李治,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蕴含的神秘意义。图片来源于网络更为走运的是,在李治登场之前,争储的双方已两败俱伤。大哥李承乾被废黜,政治生命已经结束。四哥李泰占有优势,但锋芒过露,成为众矢之的。再有,李治还拥有两个有利的条件,其一,当李承乾与李泰争储时,李治置身事外,虽没显示出多少才能,但也没引起非议,这本...
· 皇太极死后不受重视的福临为什么能登上帝位
在崇德八年八月九日夜,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这位掌管一国的君主的突然倒下,让根基尚未稳定的清朝乱了,群龙无首,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确立下一任皇帝。而皇太极生前,并未留下关于储君的遗诏,加上众人对皇位的虎视耽耽,使得确认下一任继承人虽然是当务之急,由于各方势力的互不相让,一也时难以确定皇位的继承人选。网络配图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嗣君。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大家共同聚于大殿之上,决定下一任的皇帝人选。而最终的结果,是皇太极第九子,永福宫庄妃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帝位。福临年幼,既不是长子,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劳,在皇太极生前,也不是最受宠爱的儿子。皇太极最钟爱的是由宸妃海兰珠生育的第八子,只可惜这个孩子,圣宠太过,终究还是没有按照皇太极的心愿长大...
· 雍正能登上帝位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吗?为什么会这么说
九子夺嫡”——一个大清王朝怎么说也说不尽、讲不厌的话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纵观整个夺嫡,即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是你死我活的相互倾轧,更是有个人或团队的智慧与能力的大展示。“九子夺嫡”为我们后人诠释了两个基本道理:1.在人与人的斗争中,最终的胜利只能属于智者;2.何为智者?智者就是犯错误最少和关键时刻表现最好的人。显然,最终的胜出者,也就是雍正皇帝,正是这样的智者。倘若通读“九子夺嫡”整个过程史,不难发现,在竞争最为“白热化”的阶段,大家都在积极表现和展现自我的时候,身为皇四子的胤禛(雍正皇帝)并没有什么太出彩的“表演”,难道胤禛真的是对皇位不“感冒”?当然不是,而是他明白韬光养晦之道理。在一没背景,二没得力帮手的状况下,能够让对手们互相斗争、互相消耗,正所谓此消彼长,坐收渔翁之利,显然这是一个好选择。事实证明,胤禛真的是将韬光养晦发挥地淋漓尽致。在晚年的康熙皇帝的印象中,皇四子是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