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未解之谜:朱元璋为什么要刘伯温?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8
转发:0
评论:0
明朝未解之谜:朱元璋为什么要打压刘伯温?,看过关于明朝历史的人,都会对朱元璋身边的智多星刘伯温印象深刻。刘伯温为大

  看过关于明朝历史的人,都会对朱元璋身边的智多星刘伯温印象深刻。

  刘伯温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建国初期,也就是明洪武三年(1370)奖赏开国功臣的时候,朱元璋只是册封了他为诚意伯,这并不是最高的爵位,且每个月的薪水也少的可怜。

  如果单纯的按照对大明王朝的贡献来说,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并且帮助他获得很多战役的胜利。

  刘伯温.jpg

网络配图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只是册封他当一个小小的诚意伯,而不是朝廷重臣呢?

  其实,这一点很好解释,和朱元璋出身有关,他出身贫寒,比较自私狭隘。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的属下内部并不是很团结,他们帮派林立,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帮派就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淮西集团。

  他们人数众多,每一位成员都名声在外战功赫赫,它崛起于元末割据之际,形成于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这其中就包括郭英、李善长、徐达等人,这些人都朱元璋的誓死追随者,又大多是淮西地区的人。

  这也对百姓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觉得会说淮西话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再来看看刘伯温,他则属于另一个门派,因而在朱元璋眼里,他并不是自己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伯温料事如神,政治才能以及军事才能都十分厉害。

  相信,没有哪儿个皇帝会喜欢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会随时威胁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

  于是,为了以防万一,朱元璋在建国后就处处刘伯温,不仅不授予他应得的官位,反而任由别人欺压刘伯温。刘伯温和李善长二人一直不和,曾经发生多次政治冲突。

  曾经,有一个叫李彬的官员,违法乱纪,被刘伯温关进了大牢,等审查完案件之后,他就秉公执法,立即下令要杀死李彬。那么,这个李彬是谁?他其实就是李善长的人,为了救他,李善长就特意找刘伯温求情,恳求他能网开一面,刀下留人。

  奈何,刘伯温是油盐不进,坚决不松口,不仅如此,他甚至还扬言要上奏朝廷,让朝廷处置。这让李善长十分生气,决定一定要找机会报仇。

  回去之后,李善长是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好的办法。第二天一早,他又找到刘伯温,表示,京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既然刘伯温十分精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学说,自然知道现在根本不能杀人,否则会惹怒上苍的。

  李善长这招十分阴毒,他话里有话,意思是说如果刘伯温杀了李彬,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天不下雨,引发旱灾。刘伯温听后,不仅没有害怕,反而更是坚定的说道:只有杀了李彬,天才会下雨。

  他早就通过观天象发现最近可能会下雨,因而,他并不害怕李善长的威胁。只是,在他杀了李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没有下雨,这让李善长抓住了把柄,联合亲信朋友一起上书举报刘伯温。

  此时的朱元璋也算明智,他知道天不下雨并不是刘伯温造成的,也就没有理由来治他的罪。可想而知,此时此刻的刘伯温其心中的无奈感,之后,没过多久他就主动请辞回老家。

  但是,就是这样他还在和朱元璋辞行的时候劝说朱元璋不要建都凤阳,否则不利于国家社稷。之后,刘伯温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闭口不谈他之前的那些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此举可能也是以免遭到闲话。

  刘伯温1.jpg

网络配图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其实关于刘伯温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民间传说,刘伯温本来就是一位神人,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相传,他本来就不是凡胎,其之前是玉皇大帝座前的一位天神,由于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所以,玉皇大帝专门派遣刘伯温下凡为人,以拯救苍生黎民。不但如此,玉皇大帝还专门赐给了刘伯温一把宝剑——斩仙剑。

  这把宝剑作用不小,它可以号令四海龙王,谁知这四海龙王偷懒,自己不愿意干活于是就安排了自己的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里面九龙子本领最大法力无边。之后,这个九龙子就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屡建奇功,相传,朱元璋能建立大明江山还有朱棣能夺得皇位都跟这个九龙子有关。

  但是,当这个九龙子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准备回到天庭复命的时候,朱棣却用了一计。朱棣就假借修建紫禁城为名,偷偷的拿了之前刘伯温留下来的斩仙剑,此剑一出九龙子不敢不听,但是,九龙子虽然对斩仙剑无可奈何,但是,他也是一怒之下整的京城满城风雨不得安宁。

  朱棣见这样也不是个事,想要留住九龙子还需它法,于是,朱棣就对九龙子的大哥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这难道还能难倒“神龙”吗,于是,他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是,让他意外的是他用尽所有的法力却寸始终步难行。原来呀,这块石碑看似不大,但是却非常不一般。

 刘伯温4.jpg

网络配图

   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所以,就算是赑屃力气再打他也是背不起的。

  最后,九龙子一看自己的大哥被压在石碑之下实在可怜,同情之下他就决定跟大哥一起留在人家不回天庭了,但是,有一点他也说了:自己在人间就永远不会显露真身。所以,朱棣虽然留住了九龙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在紫禁城中的一个塑像般的神兽。

  现如今,你去到紫禁城还能依稀见到这个“神兽”的痕迹,这个故事在民间更是被广为流传。虽然故事的真实性在这里我们不言而喻。

  但是,这毕竟也是寄托了劳苦大众的美好愿望,我们大可以一笑置之,不必深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明朝朱元璋究竟为何要屡抢刘伯温兵书?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告老还乡的大明军师、诚意伯刘伯温病危,临终前对守候在身边的儿子刘琏、刘仲景说:“我死后担心会给家里留下祸害,我写的兵书《百战奇谋》乃我一生心血,可惜没有找到传人……本想把这本书献给皇上,但皇上多疑,就是献上去了他也不会相信,倒不如烧了可保一家人平安……”第二天,刘伯温就在昏迷中死去了。网络配图果然,刘伯温的死讯报到京城后,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去青田县吊丧。胡惟庸到刘伯温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兵书《百战奇谋》。刘琏告诉胡惟庸,父亲已把兵书烧了,给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离子》和一封信。胡惟庸了解刘琏兄弟,知道两人都是至诚君子,不会也不敢欺骗朝廷。在安葬了刘伯温后,胡惟庸就带着没有烧完的残存书稿和军师给皇上的书本信件,马上返回了京城。回京后,胡惟庸把书本信件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见是《郁离子》就仍在一边。回到寝宫,朱元璋坐卧不安。他很了解刘伯温,视兵书比生命还要宝贵,他...
· 未解之谜:曹操为什么要建72座陵墓?
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按理说,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其权势已经和皇帝无异,可他怎么就舍得让自己死后“受穷”呢?据传,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是他早年为扩大势力,干过盗墓挖坟的勾当,亲眼目睹了很多坟墓被挖开后,尸骨纵横的场面,他怕自己的坟墓也遭到这种待遇,所以想用“薄葬”之说打消后人对他墓葬的兴趣;第二是因为他比较提倡节俭,不喜欢过于奢侈(这点值得商榷)。网络配图但曹操是极聪明的人,他知道光说“薄葬”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最理想状态就是让谁都不知道自己的墓葬在哪?这就需要在喊出“薄葬”的同时,还要广布疑冢。传说,安葬曹操的那天共有72具棺材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从各个城门抬出。试想一下,那场面...
· 解读朱元璋为何要杀刘伯温?揭明朝君臣争斗内幕
导读: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俗话说恶人自...
· 传奇谋士之死:朱元璋为何要除掉刘伯温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1、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李...
· 未解之谜:明朝崇祯究竟死于何处?
崇祯自缢于景山,遗址至今犹存,且有石碑为证,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已是常识。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明北京内城墙12公里,外城墙14公里,就算皇城不布防,每名士兵平均也要守50米左右,绝无坚持的可能,那崇祯到底死于何处?1644年,李自成兵临城下,一场突发的瘟疫严重削弱了守城明军的战斗力,据史料记载,20万大军能登城的不过6000,且多为羸弱之卒。明北京内城墙12公里,外城墙14公里,就算皇城不布防,每名士兵平均也要守50米左右,绝无坚持的可能。网络配图3月18日夜,农民军攻破外城,崇祯带十几名太监逃离皇宫,到齐化门,守军不认识他,以为有诈,将其射回,转安定门,没想到门闩沉重,太监们无法抬起,正是这根沉重的门闩,彻底改变了明朝历史。19日,农民军入城,遍搜皇宫无果,直到22日才在煤山(即景山)发现一具尸体,左手写“天子”二字,经太监辨认,系崇祯无疑。然而,对此说法,史家一直有争议,比如黄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