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建立海外殖民地?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7
转发:0
评论:0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建立海外殖民地?,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西方世界掀起了大航海的浪潮,欧洲殖民者纷纷跑到海外建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西方世界掀起了大航海的浪潮,欧洲殖民者纷纷跑到海外建立殖民地。但早在大航海兴起的半个世纪以前,在古老的东方,大明朝也曾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航海活动,这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和非洲东部。

  郑和.jpg

网络配图

   郑和的船队无论规模还是人数都远远超过了半个世纪后的哥伦布、达伽马等欧洲航海者,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不过郑和虽然七次下西洋,但却没有建立一块海外殖民地,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么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建立海外殖民地呢?

  第一,郑和下西洋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破交,为了打破亲蒙古势力敌视中国的外交困境;二是贸易,通过和沿途各国和平贸易将海外货物运到国内获取巨额的垄断利润;三是宣扬国威,向海外各国展示强大的肌肉;四是寻找建文帝。

  郑和1.jpg

网络配图

   四个目的不管是哪一个都是以和平交流为主,所以郑和船队不会随意侵略和刺激沿途各国。此外,中国人讲究以德服人,所以除了个别不服的,大明水师很少动武。第二,中国是古代的世界经济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本看不上海外野蛮落后的蛮夷。

  连半中国化的越南和朝鲜都只能作为藩属,再远一些的连做藩属的权利都没有了。大明政府认为那些海外地区偏远荒僻,没有经济效益,不仅占领成本高而且不容易管理,征服没有实际意义。此外,高度的集权制的大明朝也不会允许在海外出现无法掌控的总督、诸侯国。

  郑和2.jpg

网络配图

   第三,明朝是典型的封建式农业王朝,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经济占主导地位,加上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限制了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都是小作坊式的手工业,没有开拓海外市场的需求和意愿,对拓展殖民地并不感兴趣。加上中国人安土重迁,因此没人愿意千里迢迢跑到海外去开拓殖民地,当时中国人连近在咫尺的台湾岛都不愿意去,别说万里之遥的海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
· 郑和下西洋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个人觉的这很好笑,这个方法可行吗,海外那么大,建文要是真的跑到海外,单单靠郑和与各国的首脑礼尚往来一下行吗?而且如果成祖真的担心建文帝王的话,那么他更应该担心的是建文是否在国内(到国外了就成不了大气),他应该在国内逐家的旁查。他应该进行七次全国性的普查。更重要的是,下西洋总共有七次,第七次的时候是他儿子发起的。他的孙子还准备了第八次(不过由于一个官员的从中作梗而停止)。因此下西洋只是民间的说法。明成祖曾经给西洋各国有一个诏书,这个诏书有以下这么几句话:“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
· 郑和下西洋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1371-1433),回族,原姓马姓何,别称三宝,又名三宝,云南昆阳宝山乡志代村人(现晋宁昆阳街)。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官、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解释说,程祖派郑和去西方寻找建文帝。个人认为这很有趣。这个方法可行吗?如果建文在海外这么大,单靠郑和跟各国领导人沟通可以吗?而如果程祖真的担心建文帝,那他更应该担心建文是否在国内(出国就不好看了),在国内挨家挨户查。他应该进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重要的是,一共七次西洋,第七次是他的儿子发起的。他的孙子也准备了第八次(但因为官员的侮辱而停止了)。因此,西游只是民间的说法。明成祖曾向西方国家下过诏书。这条敕文有如下几句:“我命为天下之王,一心一神,恩惠。更新之内,日月霜露,凡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希望他们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不会失去家园。”这段话,天空那么大,我不想让天...
· 郑和下西洋
背景郑和以前的中国海洋活动明成祖画像十四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有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近年在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长11.4丈,宽3.3丈,比近两个世纪后的郑和宝船小。它以十二道隔梁分隔出十三个船舱,隔板厚达10至12厘米,每道隔梁用三四块木板榫接而成,并与船肋骨紧密结合在一起,舱内采用水密舱壁。宋船曾采用榫接、铁钉加固、船板缝隙中填塞捻合物的办法,来保证船的坚固性和水密性。可得知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明朝海禁一艘明代福船明朝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二百年海禁,开海时期只占二十五个百份比。郑和下西洋时的永乐年间,海禁政策甚至较洪武年间更为严苛。永乐二年(1404年)诏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五年(1407年)甚至在安南也实行海禁:“亦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海禁是一项锁国性质的国策,严格...
· 郑和下西洋
[郑和像][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保庙][郑和下西洋海船复原图]/div>(郑和船队最大的海船长44丈4尺,宽18丈,立九桅,挂十二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短宽型船体的设计,体现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行驶起来平稳安全。船队航行中兼用天文与水罗盘导航。)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巩固海内,耀威异邦,抚剿逃亡海外的臣民,获取异国珍宝奇货,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起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郑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马,小宇三保,回族。祖父与父亲都从海路到过教圣地天房(今麦加),郑和自幼受到家庭探险精神的熏陶,为他日后出海远洋打下了基础。明初郑和人宫做宦官,囚靖难立战功,赐姓郑名和,人称“三保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诏令郑和与副使土景弘第一次出使西洋。其船队总共27800多人,分乘人船62艘,小船200余艘。船队满载丝绸瓷器等物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刘家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