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成吉思汗“四不许”遗嘱:不许别人为他画像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42
转发:0
评论:0
揭秘成吉思汗“四不许”遗嘱:不许别人为他画像,蒙元时代的皇家先帝、先后御容均置于神御殿(曾称影堂)内,神御殿基本在大都(今

  蒙元时代的皇家先帝、先后御容均置于神御殿(曾称影堂)内,神御殿基本在大都(今北京)的藏传佛教寺院中,每位先帝与其配偶的神御殿各有其名,分别设在不同的寺院里,但也有个别的神御殿设在外地,如从世祖时代起,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玉华宫孝思殿中祭供的睿宗帝后御容川。在中央官署也会出现先帝御容,如世祖时代翰林院的太祖、太宗、睿宗御容。

  元代是肖像画成为独立分科的标志时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帝后像册》中可以看到元代帝王肖像画的基本面貌。《元代帝后像册》同样为南熏殿旧藏,均为绢本设色,各纵59.4厘米、横47厘米,分别精绘了元太祖、太宗、世祖及后、成宗、顺宗后、武宗及三幅后像、仁宗及后、英宗及二幅后像、明宗后、文宗、宁宗及后和某后纳罕及三幅佚名后像。这些半身像无论形貌抑或服饰都描绘得十分真实可信,极少奇异之像或美化之迹,其身形体质完全符合游牧民族的特征,衣冠发式也都与元代典籍一一贴合,可见这些帝后像均为非常写实的作品,是研究元代民俗学及服饰史方面的珍贵原始图像根据。

 成吉思汗8.jpg

网络配图

    《元代帝后像》册的作者同样不可考,史载李肖岩曾经负责元代皇帝的“御容”。元人张养性在《赠李秘监》 中有一句“至志间曾画御容”,李秘监就是李肖岩。陈高华在《元代画家史料汇编》 中认为,元代皇帝、皇后御容像有很多可能出自李肖岩之手。而据书画鉴赏家徐启雄考证,忽必烈及皇后察必的肖像画作者应是被史家称为“真神笔”的大画家刘贯道。

  元初画家中,刘贯道的技艺是被当时人认为最高超的,人们评他“集诸家之长,故尤高出时辈”,史载,他在“至元十六年(1279)写太子真金像称旨,补御衣局使”。“御衣局使”主管皇室服装设计、采购、制作和管理。而皇后察必画像的服饰个性特征异常突出。她的头冠称“罟罟冠”(又称姑姑冠),是蒙古大汗皇后所戴用的冠,用金银饰装饰,并插以小珠花朵。既作为宫廷画家,又主管皇室服装的刘贯道,正是最合适作此画像的人。

  徐启雄认为,之所以最终确认此画作者,还有最重要的证据,刘贯道的工笔画《元世祖出猎图》中的忽必烈、察必所穿服饰和人物造型特征十分相符,绘画风格也非常一致,应出自一人之手。若这幅画像出自刘贯道之手,忽必烈的形象与实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刘贯道绘帝王画像,是在帝王生前。也有在死后绘制的记载,如至顺二年(1331)三月,绘病夭的阿忒纳答剌像等。著名学者史树青在一次采访中说,画家在绘画时,有时“死人躺在那儿,画工在死人对脸画,有时候还要骑在死人身上,这也算是个风俗”。

  同样,该像册的绘制年代目前在学术界也有争议。尚刚根据画上人物判断,“因册中最后一幅为文宗之子雅克特古思,应绘制在顺帝复仇之前不久”。而以余辉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元代后妃太子像》册“以其工笔功力而言,不及元人;从民族心理的角度看,不太可能是明廷画家的复制品。但绢质乃明朝之物,为清初宫廷画家所用。该册的摹写技巧统一,似出于一人之手,其题签连同《元代帝后像》册的题签亦均由一人所书,书体极似清代的馆阁体”。

  遗憾的是,《元代帝后像》没有元顺帝的画像,我们也无法了解其是否为“太医脸”,也为其身世留下了千古之谜。

  最真实的成吉思汗画像

 成吉思汗3.jpg

网络配图

    除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帝后像册》里的成吉思汗画像外,国家博物馆也有一张成吉思汗的画像。这幅画像是史树青1953年从民间用几块钱征集到的,他发现这幅画中人物的服饰与《元史·舆服志》中的记载相吻合,很有可能是元朝的画作。据介绍,向史树青提供画像是他的小学同学崔月荣,崔月荣回忆,这幅画是她公爹陈宧任参谋部次长期间,民国初年(大约1912年)到蒙古地区视察时一位蒙古王爷亲自赠给的。《陈宧传》记载,陈宧当参谋次长期间与贡桑诺尔布王爷(俗称贡王)来往密切,与其他蒙古王爷并未发生过关系。由此可以推断,赠送陈宧这幅成吉思汗画像的就是贡王本人。

  1962年初,启功等著名专家对该画像鉴定后也认为:“从纸地、墨色、人物形象、题鉴文字和用笔等方面考察后,一致断定这是一幅元人的作品。”这幅画像是“世界上最早的、最真实的,是国家一级文物。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成吉思汗画像,其形象和服饰,与北京国家博物馆的画像基本相同,但时代要晚一些”。

  成吉思汗在世时不允许为他作传记,不允许为他作画,不允许把他的名字刻在任何物体上,更不允许死了之后为他建陵墓(即留下了四不遗言)。据《元史·祭祀志》所载,至元三年(1266),已奉为皇帝的忽必烈兴建太祖庙,供奉先祖、先帝和已故至亲的神位。“至元十五年(1278)十一月,命承旨和礼霍孙画太祖御容”,是年太祖成吉思汗的画像,正是由和礼霍孙绘制出来的。和礼霍孙虽然没有见过成吉思汗本人,但他在作画时,得到了忽必烈的具体指点。他绘出的太祖、太宗、睿宗画像,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要求,经忽必烈钦定,被陈放于翰林院,由院官春秋祭祀。所以说,这幅画不一定完全与成吉思汗本人一模一样,但可以说,与本人真实面貌很接近。

  成吉思汗4.jpg

网络配图

   无疑,有资格绘制御容的画家都为一时之选。然而面对一朝天子的威慑力量,画家也无法深入观察和体悟对象的形貌和内心世界。明代王绂的《书画传习录》就对此评论道:“写真固难,而写御容则尤难。何者?皇居壮丽,黻座尊严……又复凛天威于咫尺,不敢瞻视。稍纵而为之,上者斯时亦严乞正心,不假频笑,画者之己慑而气己索矣。求其形似己足幸免于庆,何暇更计及神似耶?” 由于它的御用性质,总是力图将统治者的意志、要求与爱好贯彻其中,因此功利色彩比较浓厚。因此,我们看到,今天可见到的帝王画像大都流于概念化和程式化,很少有喜怒溢于言表的生动情态,多数呈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情状,显得矜持而肃穆。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的体现,这也是由帝王这种阶级身份的特殊性和独有性所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不许碰
不许碰——就像一个小小的孩子,把玩具紧紧搂在怀中。不许碰我们蔚蓝蔚蓝的天空,我要那没有硝烟的风。不许碰那棵开满鲜花的树,我要看没有鲜血的红。不许碰我们的海洋,不要让我们咸涩的泪水,流入她宽阔的心胸。不许碰我们的鸽子,她噙着橄榄枝,噙着我们的梦。用心灵敲响和平的钟,不要战争。不要战争,我们要最灿烂的笑容。不要战争,我们要最纯净的天空。不要战争,为了阳光下所有追逐光明的儿童。不要战争,为了地球千百年来饱经沧桑的面容。不要让恐惧映在我的瞳孔,不要让枪声打扰我们的梦。真的,不要战争。我们要用和平,召唤回天边那最绚丽的彩虹。
· 张居正传——不许回家
?张居正在冯保去他家的第二天就收到朱翊钧的圣旨。朱翊钧说:“您受先皇所托辅佐朕,朕如今年幼,您怎可说走就走?守孝当然要,可君恩尤重。折中一下,给你四十九天假,你在北京守制。”这道圣旨很快在朝廷引起反响,伶俐的户部侍郎李幼孜彻夜不眠,全方位考虑这件事。第二天,他就上了一道奏疏,声称国家离不开张首辅,所以必须夺情。李幼孜的奏疏并未吸引张居正的眼光,因为他正把全副精力用在写奏疏上。在这道奏疏中,他虽然还说回家丁忧,也说了“臣用三年时间事父,用终生事君”的话,可语气已不十分坚定。他说:“皇上您说‘父制当守,但君恩尤重’,我怎敢不斟酌这两件事的轻重呢?”朱翊钧再发“夺情”圣旨:“朕顷刻离您不得,怎能长待三年?况且先生紧系社稷安危,不能离开,也不要再固请。”以今天的眼光看,人家死了老爹,你用权力不让人家守孝,这显然违背人性。但在中国古代,君父之恩是相等的。况且张居正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君子,澡...
· 明朝王爷不许进入京城为什么清朝时期的不许出京呢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清朝王爷。清明两朝因为制度相似,所以常常被我们拿来做比较,但是这两个朝代对待王爷的方法,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明朝选择分封藩王,主要是从两点开始考虑的。一是要考虑到外面还有蒙古人盯着呢,要是让这些王爷们都在京城里可不行,封王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让他们可以防外敌入侵,让那些大将们去守在外面,好保证皇宫里面的人是安全的。二是要考虑到朝政的稳定性,朱元璋的儿子众多,如果都留在京城早晚都要打翻天。清朝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法是完全相反的,只有在最初的时候封过几个王爷,这也是历史上面的一些特例,自从把这些没有血缘的王爷都处理干净了以后,从康熙开始就没有再封过一个藩王了,而且关于皇上的皇子们,不管是不是亲的都不能随意离开京城,除非是得了皇上的旨意才离京,如果没有皇上开口,就算是外面的天掉下来了,也不能离开京城半步。你要说这两种方法那个招人喜欢,还是得看各个朝代的综合情况,每个朝代都有自...
· 刘伯温传——不许庆祝
?1370年的开头几个月,刘伯温精神恍惚。他知道朱元璋把他拽回来的阴暗心理:他一直是朱元璋的导师,而朱元璋看不得别人比他强。在他打天下时当然需要刘伯温这样的导师,可当他的天下稳定后,他那“老子应该天下第一”的流氓气息就暴露无遗。一年多来,刘伯温开心不起来,因为对朱元璋这种阴暗心理的洞悉使他无法放下思想包袱,来坦然面对他即将到终点的人生。朱元璋给他的信和对他的两次试探都让刘伯温心神不安,他知道,这种事情不可能停止,朱元璋还有下一次。但下一次是否是试探还是不动声色地打压和凌辱,那就是他刘伯温无法预知的了。1370年农历二月,朱元璋和群臣在后花园散步,突然看到雀巢里的老麻雀一动不动,于是转身对刘伯温说:“大家都老了,应该回家养老。”刘伯温正要感动,朱元璋马上就把目光移走了。本年农历四月,朱元璋要刘伯温到弘文馆做学士,并且还特意给刘伯温写了封《弘文馆学士诰》。刘伯温读了之后,心上一凉。他心里说,皇...
· 揭秘:汉武帝为什么不许私商做售盐生意?
汉武帝时代,把盐的专卖权收归中央,食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都由官府把持,不允许商人私下里做销售盐的生意。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食盐不仅一种必不可少的作料,还是我们血液里必不可少的元素。谁都离不开盐这种东西,几乎每人每天都要吃盐。汉代许慎说,盐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不管是谁,只要垄断了盐业的产供销,就会获利百倍,财源滚滚,所以国家就瞄准了食盐这个行业。网络配图并且,国家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垄断食盐价格,这对国家来说就更有利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食盐真成了“国之大宝”。所以,汉武帝下定决心把盐业的专卖权收归中央,以便能够挣到每个人的钱。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朝廷怎么连这种买卖都要做,一个泱泱大国,难道还缺钱吗?是的,汉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很伟大的朝代,但是,在汉武帝以前,钱财并非是储存在国库里的,而是藏在民间的。汉代初期,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中央不过多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