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司马氏本是篡夺曹魏政权为什么却可称名正言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9
转发:0
评论:0
司马氏本是篡夺曹魏政权为什么却可称名正言顺?,提起魏晋,世人皆知名士之风流,但鲜有人留意那场盛况空前的哲学玄学大讨论,从正

  提起魏晋,世人皆知名士之风流,但鲜有人留意那场盛况空前的哲学玄学大讨论,从正始之音开始,至东晋依旧余音绕梁。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馈,在当时,更与庙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在这场大讨论中,四本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陈寅恪甚至将魏晋清谈分为“四本论”和“竹林七贤”两个问题,其地位可见一斑。

  何谓四本?《魏志》曰: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所谓才,望文生义,自然是指人的才能;所谓性,是指人的道德品质。质言之,四本论问题,讨论的是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关系,才性同与才性合相对应,才性异与才性离相对应,所以问题的核心便是: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是否统一的问题。

  司马懿.jpg

网络配图

   在魏晋之交,四本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哲学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统治阶层选举和任用人才的方式,更决定了士大夫们在司马氏夺争中站在哪一队。持才性离观点的,都是曹氏;执才性合之论的,自然站在司马氏一边。

  如此问题便出现了。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魏大将军曹爽;公元260年,司马昭杀高贵乡公曹髦,以下克上;公元266年,司马炎逼魏元帝禅位,篡魏建晋。以上是司马氏夺权的几个关键节点,在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中,有德首先要守名教,而名教之大者,莫若君臣,毫无疑问,司马氏以臣弑君,其所作所为是无论如何也与才性合沾不上边的。那为什么依靠篡魏建立政权的司马氏要极力主张才性合呢?

  这还要从曹操颁布的求才三令说起,公元210年、214年和217年,曹操三次颁布求才令,史称求才三令,三令大旨是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负不仁不孝的污名,这显然是才性离的观点,相应地,求才三令的原则便是唯才是举。因此直观地看,司马氏所持才性合观点正好与曹氏的才性离观点相悖,意图在思想上否定曹氏政权,为其夺争服务。

  但问题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因为如果单纯为了反对曹魏才性离的观点,并不足以让司马氏坚定地奉行与其篡魏行为相悖的论点,这无异于自欺欺人。司马氏之所以坚称才性合,更深层的原因,隐藏在魏晋时期更为宏观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下。

  众所周知,东晋向来以门阀政治著称,终其一朝,皇族司马氏始终与高门大族“共天下”,原因在于司马氏南迁渡江之后根基不稳,需依靠门阀士族来巩固政权,但这并不等于门阀士族的势力是在东晋时期才建立并强大起来,《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写道:“服膺儒教的豪族的出现,在东汉时代,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非止河内司马氏而已。”因此,在汉室衰微的情况下,能否得到地方豪族或士族的支持,便已经成为关系着地方政权强弱与存续的问题。

  以出身而论,曹操的祖父曹腾为东汉末年中常侍,宦官出身,父亲曹嵩为曹腾养子,陈琳檄文曾讽其为“乞匄携养”,阉宦之人,在儒家思想中断没有政治上的地位,曹操可算是非儒家寒族出身。反观司马氏,自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司马卬开始,世居河间,又自东汉司马钧开始,世代为将军、守、尹,是正宗的地方士族,可归于儒家豪族一类。

  出身的不同所涉甚多,儒家豪族之间盘根错节,多有历史、血缘和利益方面的关系,且都奉儒家学说为正统,与非儒家寒族之间壁垒分明。所谓“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魏晋之交便已现端倪。因此,出身寒门的曹氏建立的曹魏政权,即便深知争取儒家豪族的支持至关重要,也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他们的支持,更遑论曹操做出通过求才三令等一系列政策来儒家豪族势力的举措了。

  司马懿1.jpg

网络配图

   当然,站在曹魏的立场,曹操是断不可能去争取儒家豪族支持的,因为儒家学说是东汉赖以立国的指导思想,地方豪族又奉儒家思想为圭臬,曹操若是诚心拉拢他们,岂不是否定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寒门出身的曹操,若要取刘汉皇位而代之,必然要颠覆儒家思想这一东汉政权的精神根基,这才有了求才三令的颁行。除此之外,他还厉行节俭,规定衣绣要处死,甚至曹植的妻子也不能幸免;再者,《晋书·傅玄传》记载傅玄说“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这些都是曹操对儒家思想的颠覆。

  《左传》有云: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多年之后,历史上演了一出黑色幽默。曹操颁布求才三令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司马氏有朝一日会持才性合的观点,将整个天下从曹魏手中夺过来。综上所述,司马氏之所以持才性合的观点,原因有三:

  1、上文已述,河间司马氏为典型的儒家地方豪族,而才性合,本就属儒家教义和华夏正统思想,此外从长远来看,可保证篡魏后建立的政权具有合法性,而非囿于眼前的篡权行为本身是否与才性合的主张相悖,这一点,我们只需想想两晋国祚能有155年,且东晋虽偏安江南一隅仍被天下人奉为正朔便可明了;

  2、由于才性合暗合儒家正统思想推论,司马氏与其余儒家豪族处于同一文化场域,可得儒家豪族支持;

 司马懿2.jpg 

网络配图

   3、在直观上反对曹魏政权的指导思想,否定其政权合法性,与非儒家寒族划清界限,以为夺权之便。

  由此观之,才性离和才性合这对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涉及万分凶险的政治斗争和改朝换代,背后更有历史大势、正统学说等宏观因素。所以,不论是曹氏还是司马氏,都绝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枭雄谋事,可谓所虑甚远。

  不过也许有人会说,即便如此,司马昭杀高贵乡公曹髦,依然是最为直接的与才性合相悖的行为,这无异于自我否定,使其才性合的观点不攻自破。其实不然,遍观古往今来之政治斗争,名实之间,正当其谋。拿曹髦身死一事来说,以实论,路人皆知是司马昭杀曹髦;但以名论,下令的是贾充,动手的是成济,事后司马昭诛成济九族,哭曹髦,着实是大忠之臣,天下又有谁能说是他杀的曹髦呢?当然,篡终究是不光彩的,政治斗争自来都鲜血淋漓,要不然,晋元帝司马绍在听王导介绍完祖先“创业史”之后,也不会羞愧地以被蒙头,叹一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司马氏本是篡夺曹魏政权为什么却可称名正言顺?
提起魏晋,世人皆知名士之风流,但鲜有人留意那场盛况空前的哲学玄学大讨论,从正始之音开始,至东晋依旧余音绕梁。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馈,在当时,更与庙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在这场大讨论中,四本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陈寅恪甚至将魏晋清谈分为“四本论”和“竹林七贤”两个问题,其地位可见一斑。何谓四本?《魏志》曰: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所谓才,望文生义,自然是指人的才能;所谓性,是指人的道德品质。质言之,四本论问题,讨论的是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关系,才性同与才性合相对应,才性异与才性离相对应,所以问题的核心便是: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是否统一的问题。在魏晋之交,四本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哲学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统治阶层选举和任用人才的方式,更决定了士大夫们在司马氏夺争中站在哪一队。持才性离观点的,都是曹氏;执才性合之论的,自...
· 揭秘司马昭为什么没有在世时篡夺曹魏政权称帝
三国之事始于东汉末年纷争,自刘秀开国创建东汉至三国开端已近200年时间,东汉(因刘秀所建王朝都城在洛阳,相对于刘邦建立西汉时的都城长安地理上属于东面,所以史学家也称之为“东汉”)也是继秦朝和西汉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时代,但王朝命运更迭始终逃不出历史规律的限制,自董卓犯乱后,东汉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特别是曹操掌控汉献帝后更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号令来对各地进行管制,只是当时的形势随着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而出现了三足鼎立的状态,北方出现了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东南形成了孙权为代表的东吴政权,而西南地区则是刘备占领的巴蜀政权,其实一开始他们只是占据控制了这些地盘而没有称帝,自曹操去世后的当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而登基称帝,结束了大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此后蜀汉刘备和东吴孙权陆续称帝,三国局面正式形成。网络配图但随着曹魏政权中的核心人物曹丕去世后,魏国的国君更迭比较频繁,而且多...
· 司马家已经篡夺政权,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
司马家已经篡夺政权,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灭掉了自己的政敌,整个曹魏虽然名义上还是姓曹,但实际上已经是司马家的天下了。这一点到了司马昭时代更甚,司马昭距离皇帝之位也仅有一步之遥。然而,司马懿没有称帝,司马昭最终同样也没有称帝,建立西晋的是司马炎。为何司马昭最终也还是没有称帝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后期,曹魏政权的实际掌舵人早已换成了司马家族的人了。从司马懿,司马师一步步的扳倒曹氏家族的左膀右臂,到司马昭时期肆意废除皇帝。实际上,此时的司马昭像极了当初的曹操,只要想当皇帝,随时都可以废除傀儡皇帝,自己登基称帝。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司马昭不称帝呢?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五点原因:1.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从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扳倒了曹爽,到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再到公元260年,司马昭弑君杀死曹髦。短短...
· 走马灯:司马昭是如何一步步篡夺曹魏政权
人们爱用俗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一个人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说起司马昭,就要提到他的父亲司马懿。从司马懿开始,司马氏的势力在曹魏政权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魏明帝曹叡死后,8岁的曹芳即位。曹芳是曹叡的养子,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曹叡病危的时候,将他立为太子,托付曹爽和司马懿辅佐他。曹爽树立党羽,频繁改易制度,司马懿无法制止,只好不动声色,假装生病,不参与朝政。暗地里,他却和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谋划,伺机反扑。网络配图公元249年,装病很久的司马懿突然,杀了执政大将军曹爽和许多曹氏家族的人,曹氏政权开始变成了司马氏政权。司马懿在事变后不久,真的一病不起死掉了,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昭做了丞相后,更加专横跋扈,继续大肆曹氏集团的人,司马昭权重势大,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里,篡权的野心毕露。这时,民间纷纷传说有一条黄龙在宁陵县的井现。当时,魏帝曹芳已经被废黜。曹丕的孙子,14岁的曹髦即位,司...
· 走马灯:司马昭是如何一步步篡夺曹魏政权
三国之事始于东汉末年纷争,自刘秀开国创建东汉至三国开端已近200年时间,东汉(因刘秀所建王朝都城在洛阳,相对于刘邦建立西汉时的都城长安地理上属于东面,所以史学家也称之为“东汉”)也是继秦朝和西汉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时代,但王朝命运更迭始终逃不出历史规律的限制,自董卓犯乱后,东汉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特别是曹操掌控汉献帝后更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号令来对各地进行管制,只是当时的形势随着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而出现了三足鼎立的状态,北方出现了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东南形成了孙权为代表的东吴政权,而西南地区则是刘备占领的巴蜀政权,其实一开始他们只是占据控制了这些地盘而没有称帝,自曹操去世后的当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而登基称帝,结束了大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此后蜀汉刘备和东吴孙权陆续称帝,三国局面正式形成。网络配图但随着曹魏政权中的核心人物曹丕去世后,魏国的国君更迭比较频繁,而且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