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海瑞:敢拿总督大人儿子开刀的七品县令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6
转发:0
评论:0
海瑞反腐:敢拿总督大人儿子开刀的七品县令,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赵瑞龙凭借着自己是汉东省省委书记的儿子,在汉东省

  在大剧《人民的名义》中,赵瑞龙凭借着自己是汉东省省委书记的儿子,在汉东省为非作歹多年,并侵吞大量国家资产,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和损失。

  剧情中,多次提到明代清官、专家海瑞。

  那么,作为明代著名的专家,当海瑞遇到这种有靠山、有背景的腐败行为时,又会如何处理呢?

  话说,海瑞在淳安县(现属浙江省)当七品县令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位人物到他的属地游玩。

  此人非同一般,乃是时任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

  对于整个浙江的官员来说,这位胡公子他们都不陌生。

 海瑞.jpg

网络配图

    因为这位胡公子不爱读书,酷爱游山玩水,在胡宗宪任职期间,他带领着自己的一班随从,几乎逛遍了整个浙江的名山大川和文物古迹。

  当然,作为浙江一把手的大公子,整个浙江的官场都拿他没有办法,所到之处自然是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除此之外,临走的时候,还会有意无意地向当地官员索要钱财,作为自己的游资。

  就这样玩了几年的胡大公子,也渐渐习惯了被浙江各级官员溜须拍马的生活。

  但是,他压根就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可以和知府大人平起平坐的胡大公子,最后竟然被一个七品县令给打了脸。

  事情是这样的:一次,胡大公子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游玩路线,一路吃喝玩乐,外加拿红包,很快就到了淳安县境内。

  对于绝大多数希望通过溜须拍马而得到升迁的县令来说,这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只有这位胡大公子肯赏脸到自己的治所,自己才有机会主动进行巴结。

  然后,通过你知我知的手段拉拢这位胡大公子。

  最后,在通过胡大公子的美言,进而实现自己升迁的梦想。

  然而,这一次,胡大公子没有等到前来迎接他的县太爷等人,也没有看到美酒佳肴。

  等来等去,驿馆里就只有这么几个馆役,压根就没有上几道可口饭菜的意思。

  一时间,这位胡大公子怒了,他认为是当地的官员故意为难他,让他难堪。

  为了教训一下当地的官员,同时也为给自己出口气,胡大公子竟然命随从把驿馆的主事给绑了起来,更为可恶的是,还来了个倒挂。

  在这位胡大公子看来,只要自己这只老虎一发威,当地官员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出来向自己负荆请罪。

  果不其然,很快他就等来了县里的来人。

 海瑞1.jpg

网络配图

   但来人并不是负荆请罪的县令海瑞,而是一帮衙役。

  这帮衙役不仅没有下跪求饶,反而还把胡大公子一行人给抓了。

  因为在出发前,他们得到了县太爷海瑞的训话——海瑞告诉他们,我们的总督胡宗宪大人,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想当年胡大人巡视地方的时候,曾经三令五申,不要让地方铺张浪费,损失民力。就此而言,总督胡宗宪大人一定会严加管教自己的孩子,而此人不仅骗吃骗喝,而且还随身携带了大量的钱财,肯定不是胡大公子,一定是假冒的!

  当然,海瑞知道胡大公子不是假的,但他却想通过这件事情,来给各级官吏一个警告——不要肆意庇护自己孩子的过错,该管教的时候,就要管教!

  在没收了胡大公子数千两非法所得的黄金后,海瑞把他们都给放了。

  毕竟,万一真得让胡宗宪亲自出面来处理这个问题,事情就闹大了。

  而且,为了防止胡大公子恶人先告状,忽然还派人快马加鞭把这件事情上报给了总督胡宗宪。

 海瑞2.jpg

网络配图

   他知道,这件事肯定是儿子有错在先,海瑞才出手帮自己教训了儿子。

  在确定这一点后,胡宗宪忍了下来,没有找海瑞的麻烦。

  因为,胡宗宪也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而且他深知海瑞的清正廉明,是一个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的二愣子。

  这件事情的发生,很快就震惊了整个浙江官场,有人替海瑞捏把汗,有人嘲笑海瑞自绝于官场。

  但是,不管怎么说,自此以后,海瑞天不怕地不怕的名声是传扬了出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七品琴师县令元德秀
近日,在史书堆里发现了一个利用音乐教化,移风易俗,构建和谐社会的“音乐县令”,虽然他职位不高,却独具特色。这位奇特的“七品琴师”,《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里有记载,他就是唐代鲁山县令元德秀。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元德秀(696—754),字紫芝,祖居洛阳,是唐代诗人元结的宗兄和老师。元家世代廉洁,虽然元德秀的父亲曾任延州刺史,临终时除了一张祖传的古琴之外,竟是家徒四壁、两袖清风。元德秀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慧,除满腹经纶、酷爱古琴之外,还千里迢迢,背着老娘赴京应试,贤孝闻于四方。元德秀在唐玄宗开元21年举进士后,出任鲁山县令。从此,这位精通音律的琴师,便按照“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儒家经典理论,独辟蹊径,探索治理之道。提起古琴,人们便想起春秋时的俞伯牙,可叹这位“琴圣”的知音,只有钟子期一人,及钟子期亡故,俞伯牙只得摔琴谢知音。而唐朝开元年间...
· 揭秘古代皇帝们为何总爱拿功臣开刀?
导读:皇帝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功臣,刘邦如是、朱元璋同样如此、赵匡胤还好点,杯酒释兵权放了这班老部下。那么他们为何要拿功臣开刀呢?仅仅只是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吗?“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网络配图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
· 古代县令并非都是七品:有的高居正五品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分九品,每一品又有正从之分。“官分九品”源自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分九等。不过,历史上各朝代的具体划分略有差异,北魏时期共分为三十等。隋及元、明、清等朝代则分为九品十八级。古代的知县确实大多官列正七品,但历史上不少朝代都有“例外”。因为古代京城所在的县叫“赤县”,在“赤县”做知县,品秩从优。隋炀帝时,京城所在的大兴(万年)和长安,东都所在的洛阳和河南,四县的县令都被封为正五品。网络配图金朝中都所在的宛平和大兴,知县都是从六品。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各县按人口多少划分等级,江北六千户以上和江淮以南三万户以上,都划作“上县”。“上县”的知县都是从六品。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开始按经济发展状况区分各县等级,每年征收田赋满十万石的县称为“上县”,知县也是从六品。清代,全国共有一千多个县,其中四个地位特殊的...
· 古代县令并非都是七品官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戏剧中,县令大多为七品官。特别是豫剧名家牛得草领衔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县审诰命》)于197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拍成戏曲电影后,随着唐知县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名言家喻户晓、风靡一时,不少观众误以为县令都为“七品官”。于是,“七品芝麻官”几乎成了知县的同义词。其实,知县也是分等级的,古代县令并非都是七品官,有的甚至高居到正五品——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分九品,每一品又有正从之分。“官分九品”源自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分九等。不过,历史上各朝代的具体划分略有差异,北魏时期共分为三十等。隋及元、明、清等朝代则分为九品十八级。古代的知县确实大多官列正七品,但历史上不少朝代都有“例外”。因为古代京城所在的县叫“赤县”,在“赤县”做知县,品秩从优。隋炀帝时,京城所在的大兴(万年)和长安,...
· 自古文人多磨难,为何统治者总爱拿文人开刀
张居正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次重要的自我挽救行为,尽管这次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在张居正变法期间,曾对全国各地的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封运动,以至于其间几乎无书院的存在,按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普及教育是一件大好事,“宰相之杰”张居正为什么就这么反感呢?与此同时,张居正还杀了当时著名的学者何心隐,这又是为什么?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书院的存在已经影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书院所传播的理念与张居正变法的理念背道而驰,张居正作为摄政者,必须采取查封全国书院的行动,以统一改革思想,保证改革顺利进行,铁腕之下,书院荡然无存。▍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网络配图客观的说,明末的思想风气较之唐宋显得比较浮躁,注重于“务虚”,特别是王阳明所宣传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