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功成身退: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后为何主动辞官?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4
转发:0
评论:0
功成身退: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后为何主动辞官?,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叫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叫王益,当过员外郎,但去世得早。王益去世时,王安石19岁。王安石父亲去世后,家道也就中落了。好在王安石不仅天赋很高,而且安贫好学。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有过目便终身不忘的本事。写起文章来很快,似乎不假思索,文章既成,人们读后总是赞叹不已。王安石有一个朋友叫曾巩,是个热心人,他将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读后也非常欣赏,并四处为他宣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御试进士。据说,王安石本该中状元的,但其赋中有“孺子其朋”这样的话,仁宗认为这话犯忌,不可以当状元,于是判成了第四名。

 王安石.jpg 

网络配图

   王安石性格的孤傲与执拗,很早就表现出来了。王安石成进士时,年方21岁,放为淮南判官。按当时的规矩,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任满后,可以要求参加竞选馆职的考试。所谓馆职,就是指在史馆、昭文馆、集贤馆等处供职。当时有“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之说。一旦得到馆职,马上就成了名流。这名流二字,以当今的行情度之,实在不可小视。以2005年最为火爆的“超女”而言,昨天还是些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一夜之间成了“超女”,马上进入“名流”之列,于是声誉陡起,名闻遐迩;财源滚滚,利达三江。

   因而当时的馆职,一般人是削尖了脑袋想往里边钻的。王安石任满时不过二十六七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以他文章的名气,若试馆职岂有不中之理?这王安石就清高得很,偏偏就不去。他27岁时,调到鄞县当县太爷。那时,他的变法思想便现端倪并付之实施了。在鄞县,他修筑堤堰,疏理陂塘,方便交通,尤其是在青黄不接之时将闲置在仓的官谷借给老百姓,让老百姓秋后加息偿还,这一做法于官于民都有好处。这些利民举措,深受鄞县百姓欢迎。

  王安石1.jpg

网络配图

   当时的宰相叫文彦博,很欣赏王安石的。他向皇帝宋仁宗推荐王安石,说王安石这个人有本事又淡泊名利,应该越级提拔重用,而且还说,越级提拔王安石,可以遏制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文宰相的推荐很管用,皇帝当即指示,安排王安石到集贤院做校理。对于一般人说来,有宰相这样位高权重的人亲自出面当后台保举,又由皇帝亲自安排就任馆职,等于是坐火箭一下子就飞进了“名流”的宝塔尖里,这无异于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烧香拜佛都求不来的好事。然而,王安石又拒绝了,不去。文坛领袖欧阳修见状也掺和进来,说王安石既然不愿到集贤院,就请皇帝让他当个谏官吧。王安石居然也不买账,借口祖母年纪大家中贫寒,推辞了。欧阳修热心热肠,见王安石不愿到京城上班,又给皇帝打报告,说王安石既是家贫,肯定需要朝廷的俸禄养家糊口,还是给他个官当才好。皇上采纳了这个意见,派王安石到常州去当了个知州。直到嘉祐三年(1058),宋仁宗特召王安石出任度支判官。度支判官的职责是掌管全国财政的统计和支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吧,也许是这个职务符合王安石的胃口,这一回,他欣然赴京上任了。来到京城后,他就搞了份《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亦即史家所称的“万言书”。在这份万言书里,他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变法主张,但仁宗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当度支判官不久,就下令要他去集贤院上班。

  调到集贤院去,王安石又不干了。用今天的眼光看去,王安石多次辞去馆阁下达的任命,似乎有点的味道。士大夫们见他一再不干可入名流的馆职,以为他无意于仕途,很清高的,都恨不得能见上他一面。而王安石的这种态度,连朝廷都受影响,他越是推辞,朝廷就越想给他一个好差事,而且还越担心他不干。到京的第二年,让他同修起居注,他又反复推辞。内阁门吏亲自拿着任命书去给他,他干脆躲到了厕所里去。门吏无奈,只好把任命书放在他的桌子上走人了事,不料他拿起任命书追了出来,就是不肯接受。

   王安石2.jpg

网络配图

   想必当时的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王安石如此不听组织安排,也居然无事,放在今天,行么?后来他又给皇帝打报告推辞,如此折腾了八九回,才勉强接受了任命,皇帝让他当了个知制诰。这个官是宋沿唐制,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自然要文章写得好的人才干得了,同时又让他负责检察在京的刑狱,至此,王安石才不再提辞官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功成身退: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后为何主动辞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叫王益,当过员外郎,但去世得早。王益去世时,王安石19岁。王安石父亲去世后,家道也就中落了。好在王安石不仅天赋很高,而且安贫好学。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有过目便终身不忘的本事。写起文章来很快,似乎不假思索,文章既成,人们读后总是赞叹不已。王安石有一个朋友叫曾巩,是个热心人,他将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读后也非常欣赏,并四处为他宣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御试进士。据说,王安石本该中状元的,但其赋中有“孺子其朋”这样的话,仁宗认为这话犯忌,不可以当状元,于是判成了第四名。网络配图王安石性格的孤傲与执拗,很早就表现出来了。王安石成进士时,年方21岁,放为淮南判官。按当时的规矩,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任满后,可以要求参加竞选馆职的考试。所谓馆职,就是指在史馆、昭文馆、集贤馆等处供职。当时有“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
· 功成身退: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后为何主动辞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叫王益,当过员外郎,但去世得早。王益去世时,王安石19岁。王安石父亲去世后,家道也就中落了。好在王安石不仅天赋很高,而且安贫好学。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有过目便终身不忘的本事。写起文章来很快,似乎不假思索,文章既成,人们读后总是赞叹不已。王安石有一个朋友叫曾巩,是个热心人,他将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读后也非常欣赏,并四处为他宣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御试进士。据说,王安石本该中状元的,但其赋中有“孺子其朋”这样的话,仁宗认为这话犯忌,不可以当状元,于是判成了第四名。王安石性格的孤傲与执拗,很早就表现出来了。王安石成进士时,年方21岁,放为淮南判官。按当时的规矩,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任满后,可以要求参加竞选馆职的考试。所谓馆职,就是指在史馆、昭文馆、集贤馆等处供职。当时有“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之...
· 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功成身退功成身退的意思功成身退是什么意思功成身退什么意思功成身退的近义词功成身退的反义词功成身退的拼音【成语意思】: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用法分析】:功成身退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成语来源】:先秦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gōngchéngshēntuì【英语翻译】:retireafterhavingmadeone’smark【成语声母】:GCST【功成身退的近义词】:功遂身退【近似成语】:退有后言:当面顺从答应,背后进行非议。退食自公: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退食从容:谓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语本《诗–召南–羔羊》:“退…退让贤路:退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
· 罢官之后的王安石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这是李白的一首咏史诗(见《古风》第九首),我在王安石的身上看到了李白所赞美的鲁仲连的高尚人格。王安石年轻的时候也曾作诗说:“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还说:“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他的抱负之伟大,他的性情之恬退,在这两首诗里都能看到。从历史中去寻找,则有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获得成功之后泛舟五湖,还有张良在协助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跟随赤松子出游,他们的事迹与王安石颇有些相似。但他们都是看到了主人不能共安乐这一特点,是保全自己的一种策略,目的不过是避免灾祸,这是老子式的智慧。王安石不是这样。他是可以出去做官就出去做官,可以不做就不做,他在一进一退之间都忠实于自己的追求,从古至今,没有能超过他的人。王安石在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熙...
· 一代名相王安石的胸怀:主动为苏轼求情保
人的嘴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话不在多而在于精,症结要说到点子上。说不到点子上的话叫废话,再多也没用,那叫话唠;说到点子上的话,就可能会出言如山,一语中的,一句顶一万句。网络配图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办案的一帮仕宦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杀照样不杀,神宗一时举棋不定。症结时刻,资深元老王安石上书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据说,苏轼最后能保住脑袋就取决于王安石这一句话。须知,他们二人是,若换他人,朝廷杀了我的,正中下怀,我不落井下石,也就不错了,何苦替他出头,为他求情?可王安石到底是王安石,,这一代名相的帽子不是白给的。照样北宋,范仲淹搞庆历变法,重要内容之一是反糜烂,挖出不少贪官,抄家查办时家属后代哭哭啼啼的,有些办案的官员就手软了,皇帝也踌躇了。到底还搞不搞了?范仲淹力排众议,一句话掷地有声:“一路哭不如一家哭!”坚定了摇动者的决心,铁腕反贪,真抓了不少蛀虫,吏治官风大为好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