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诸葛亮的悲剧人生早已注定 只因他这一点的缺失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4
转发:0
评论:0
诸葛亮的悲剧人生早已注定只因他这一点的缺失,诸葛亮,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然而有句话说的好,叫做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缺点,而且正是这个缺点导致了其悲惨的一生。具体是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

  联吴抗曹是一项非常高明的战略,同时也是诸葛亮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这项策略一直都没很好的实现过。主要原因就在于诸葛亮诚信的缺失。

5105461462500594.jpg

网络配图

  赤壁之战后,周瑜想一鼓作气拿下南郡,但他又非常担心刘备、诸葛亮趁火打劫,于是就亲自去拜访刘备,问他是否也为南郡而来。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吩咐说:“闻都督欲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周瑜听刘备这么说,倒也爽快,直接现场立字为证:如我周瑜取不了南郡,任凭你刘备随意去取。

  接下来,周瑜就放开了手脚跟南郡守将曹仁大战了一场,周瑜将曹仁打得大败,但自己也伤亡惨重。此时刘备和诸葛亮还是食言了,趁机偷袭了南郡,而且还利用南郡的兵符骗取了荆州和襄阳曹军的信任,从而一举拿下了这两个周瑜都想图谋的城池。周瑜被气的,金疮迸裂,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气周瑜的故事。

  那么这里为何没人去批评诸葛亮的失信于人呢?其实我们潜意识还是受到了诸葛亮的影响:荆襄九郡是刘表的基业,他虽然死了,可他儿子刘琦还在,刘备以叔叔的身份辅佐侄子,又有何不对呢?

  好,就算诸葛亮说的在理,可当初为何又要骗人家呢?不仅如此,诸葛亮同样又欺骗了前来表示的鲁肃,说刘琦死后,必将城池还给东吴。

  鲁肃心想,刘琦这家伙酒色过度,病入膏肓,看面相估计没几日好活了。所以虽然很恼火,但还是应了下来,还回去安慰周瑜,让他耐心等待。果不其然,刘琦没多久就病发身死了,于是鲁肃再次前去讨要城池,结果诸葛亮突然就翻脸了,噼里啪啦一通说,给鲁肃都整懵了,沉吟半响才说道:“真没想到你会再次食言,你这让我回去如何交代?”

  诸葛亮再一次开了空头支票,说等我们得到了西川,就将荆州还给你们。按理说带着空头支票回去的鲁肃,肯定是死罪一条,不过好在周瑜念及他当年有恩于自己,决定帮他开脱罪过,不然的话,诸葛亮真会害死鲁肃这个老好人。

3e5a0003801f19f5cb5a.jpg

网络配图

  后来,周瑜又设下美人计,让孙权假装嫁妹妹于刘备,不曾想被诸葛亮识破,还将计就计,最终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便是诸葛亮二气周瑜的故事。这里罗贯中老先生虽说是想表达周瑜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意思,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诸葛亮主动和联盟交恶呢?

  既然你已经识破了对方的计谋,不去娶亲便罢,何必又要杀对方的士兵,气人家的主帅呢?要知道,吴蜀联盟,才是抗曹大计。所以说,诸葛亮此时分明就是想置对方于死地。

  再后来,诸葛亮三气周瑜,直接把人家给气死了。有人说,不对,诸葛亮并不是有意的,他还去给周瑜吊丧了,周瑜身死,只怪他自己度量太小,才导致的金疮崩裂。其实我们又都被诸葛亮给骗了,他不但狡猾而且虚伪,当时鲁肃见他吊丧时声泪俱下的样子,都暗自思量:“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而。”

  而在《三国志》中,我们找不到半点周瑜陷害诸葛亮的文字,也找不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只言片语。然而几乎所有的国人却都在为这个故事叫好,尽管这个故事的内容是“诚信欺诈”。

3e5a0003801f19f5cb5a.jpg

网络配图

  真实的历史记载,刘备和诸葛亮的确有些诚信问题,但远没有演义中描述的这般过分,可恰恰就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诚信问题,导致了东吴的疯狂报复。

  在罗贯中笔下,刘备夺了西川后,诸葛亮也没有把当初的承诺放心上,可东吴却依然记着这事。孙权于是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前去索要荆州,还宣称,如果不还,就杀了诸葛瑾全家。

  面对这种局面,诸葛亮和刘备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依旧是踢皮球。先是刘备假装答应归还荆州的一半,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还给东吴。可待到诸葛瑾到荆州去索要这三郡时,关羽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给拒绝了。没办法,诸葛瑾只好回西川找自家兄弟,可此时的诸葛亮早已躲了出去。

  此时,东吴终于认清了对方所谓的合作诚意,于是暂缓了攻击曹操,调转枪头开始针对起了刘备,就连鲁肃这样的老好人,也成了坚定要报复刘备、诸葛亮的一份子。

  费尽一切心机,赖着不想归还荆州,结果最后还是被人家东吴夺了回去,而且还伴随着关羽、张飞身死如此悲惨的牺牲和损失。

  所以说,诸葛亮的“诚信欺诈”是十分不划算的,假如他早点让刘备归还了荆州,也不至于弄得个关、张身死,刘备托孤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何说一个选择注定了诸葛亮的悲剧人生?
审势,这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判断能力。所以,李卓吾先生在评点《三国演义》这部书时,在孔明知其不久人世,禳星祷告,以求不死时,评曰:“谁云孔明胸中有定见哉?不惟国事不识天时,亦且身事不知天命,祷星祈命,岂有识者之所为哉?”网络配图当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时,途遇司马徽,水镜先生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实,孔明的悲剧,应该说,正与此相反,是得其时,而不得其主也。诸葛亮作为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恰逢汉末大乱之际,正是大展身手的机会。此其时也,诸侯蜂起,谋士如云,君择臣,臣亦择主,这些才俊们在政治上纵横捭阖,翻天覆地,谋君图国,创基立业;在军事上挥师千里,夺城掠地,厮杀征战,兵戎相见,可算是一个斗智角力的最好赛场。网络配图但孔明所辅的刘备却不是一个英主,先以妇人之仁,坐失良机,后以匹夫之勇,火烧连营,而这些巨大失误,都是不听诸葛亮这位军...
· 论中国文学的悲剧缺失
一百年来的中国文学不乏佳作妙品,但在整体上却不显得厚实博大,不能给人以震憾心灵的效果。它既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期待,也不能与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深重苦难、中国民人的耻辱命运和一个世纪以来全人类的精神痛苦相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深入追索其间的原因,不是我所能胜任的,但我愿意试着对此一现象作一次描述性的考察,并在考察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插上几句我个人对此一问题的体会。◎悲剧时代与喜剧时代“所谓悲剧时代,是有确定的文化理想和价值指归的时代,人们对于自己的时代使命有大致的认同,并怀着庄严的豪情践履自己的使命。当然也有艰难与险恶,有的艰难与险恶甚至是无可超越的人类大限。那些清醒的杰出人物却不畏险恶,愿意为承担时代的大限和人类的悲剧命运而牺牲。他的时代则愿意将其牺牲纳入到自己的意义谱系中,牺牲者因此而获得精神的永生。所谓喜剧时代,是文化理想业已崩溃、价值认同业已瓦解的时代。...
· 十八条扁担起义的张士诚成败早已命中注定?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打天下时,除了“对外”遭遇元朝的垂死挣扎的殊死抵抗外,还在“对内”中遭遇到了强劲竞争对手——张士诚。攘外先安内,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的龙虎斗堪称经典,但同时也让人唏嘘叹息。今天我们来看这个有着“枭雄”之称的张士诚的发迹史。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张士诚生于出生于泰州兴化白驹场(今属江苏省大丰市)一个贫苦的盐民之家。他从有及时雨的绰号。绰号是这样来的。因子承父业的关系,张士诚在青少年时,就做当地盐场的帮闲记账一类的杂差,很能损公肥私,凭关系让三个弟弟干上操舟运盐的营生,顺便走私贩盐。这性质与现在派出所所长让亲戚开歌舞厅、按脚房一样,不算什么大恶,却无“职业道德”可言。手中有了钱,张士诚却跟一般人不一样,别人是目空一切,而他却是仗义疏财,广结天下英豪之士,跟《水浒传》中的宋江有一比,也正是因为这样,颇得当地老百姓欢心,便有了“及时雨”的称号。也正是因为这样,张士诚后...
· 说说“初唐四杰”的悲剧人生
对唐代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有“初唐四杰”这个称呼。它指的是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著名诗人。他们四个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为唐代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四个人命运都很悲惨。王勃:仕途多舛,英年早逝王勃是个文学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候写了篇《〈汉书注〉指瑕》,指出著名学者颜师古《〈汉书〉注》中的错误。可见小王勃学识广博,胆识不凡。他的文学才华给他带来了仕途鸿运。十四岁那年,他给当时的右相刘祥道写了篇议论时政的文章,叫《上刘右相书》。刘祥道看后深为赏识,称誉王勃是“神童”,并上表朝廷加以推荐。王勃因此被任命为朝散郎。朝散郎的品级为从七品上,虽然属于低级文官,但是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入仕后,王勃锐意进取,积极向上,充分发挥他的文学特长,写了很多歌颂朝廷和皇帝唐高宗的文章。当时沛王李贤非常宠爱王勃,他招王勃为沛王府侍读兼修撰。有一...
· 蜀国灭亡早已注定因为有一个致命的软肋!
中国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时期,是妇孺皆知的,不讲知道多少,也至少是听说过吧。今天我们要聊的,便是其中一个时期——三国,准确的说,是聊聊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和比例。在一本历史地图集中找到了一组数据,是魏蜀吴人口数量的数据,蜀国最少,只有94万人;吴国次之,230万人;魏国最多,约443.3万人。首先谈一下蜀国人口数据来源,史书中记载的蜀国人口,有前期和后期两组数据,前期(221年)有20万户人家,合计90万人口,而后期灭亡时期(263年)有28万户人家,合计人口94万,士兵10万人,官吏4万人。至于吴国的人口数量,是比较难翔实的。有史书记载,242年,吴国有12万户人家,240万人口。另一本史书记载了灭亡时期的人口数量,大致与242年的数据相差无几,这样看来,很可能是后来并没有重新统计人口数量,直接将之前的数据上报了。网络配图西晋时期所著的一本书籍记载,263年,算上之前的蜀国人口,共94.3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